唐高祖李淵的出身、仕宦、掌權、稱帝歷程

唐高祖李淵的陵墓在哪裡

晉隆安四年,後涼天璽二年(

400年),涼州大姓子弟、自稱隴西李氏後裔的敦煌郡效谷縣令

李暠

被地方豪強推舉

為冠軍大將軍、沙州刺史、涼公

敦煌太守。李

氏家族自此開始割據涼州西部、並擴張勢力。李暠所建立的

政權

史稱西涼。

李暠建西涼後,勸課農桑、

,法寬簡

寓兵於農,大力發展

屯田

涼州西部

連年

戰亂而遭到

嚴重

破壞的經濟,得以

不斷

恢復和發展。

晉義熙元年(

405年),

李暠自稱大將軍、大都督、秦涼二州牧,改年號

建初

使者

前往

建康

(今江蘇南京)謁見晉

安帝,以晉臣自居。當年十月,西涼將國都自敦煌遷往酒泉。

義熙十三年

西涼建初十三年

417年)正月,

李暠病重,留遺詔傳位於太子李歆。

二月,李暠去世,

李歆繼位,追諡父親為涼武昭王。李歆治國

過於嚴厲,又喜

歡修

造宮殿

西涼國力消耗過度,對抗死敵北涼逐漸顯露頹勢。

宋永初元年,西涼嘉興四年(420年)九月,和西涼糾纏爭鬥多年的北涼趁李歆治國刑罰繁重、人民困苦、西涼國力逐漸衰弱之時準備擊滅西涼。北涼國主沮渠蒙遜先散佈假訊息,謊稱北涼將出徵西秦,暗地裡將軍隊偷偷調回,埋伏在和西涼交界的地方。北涼虛構防衛空虛的假象果然讓西涼上當,李歆得知假訊息後不顧其母及諸臣的勸誡,率西涼主力大軍三萬出征北涼。

唐高祖李淵的出身、仕宦、掌權、稱帝歷程

就在西涼軍進入北涼境內後不久,北涼就在

懷城

蓼泉

兩地接連設伏,大破西涼軍。李歆本人也在

蓼泉

陣亡,西涼軍潰散四逃,北涼軍則乘勝攻向西涼都城酒泉,一舉破城。西涼殘部在李歆弟

李恂的帶領下敗退回敦煌,李恂自稱

冠軍將軍

、涼州刺史,改元

永建

,勉力維持西涼殘局。

宋永初二年,西涼永建二年(

421年),北涼國主沮渠蒙遜再次發兵攻擊敦煌,李恂閉城堅守不出,北涼軍於是引河水灌城,敦煌城牆崩坍。李恂不能堅持下去,於是向北涼乞降,北涼不受,

李恂

無路可走,在絕望中自殺,敦煌也被北涼攻破,西涼至此滅亡。

李歆第三子李重耳,在敦煌破城之時趁亂逃出,之後輾轉各地,最後投奔了新興的北魏。在北魏李重耳受到太武帝拓跋燾重用,先後任北魏

恆農太守、安南將軍、豫州刺史

等職

到李重耳之子李熙的時候,被任命為北魏武川鎮金門鎮將,從此李家就長居於武川(

今內蒙古武川縣

)。

李熙之子李天賜,任北魏邢州任縣新市疃疃主。李天賜之子李虎,少有大志,精通弓馬騎射,長大成人後依照家族的傳統從軍,加入了北魏大將、太保賀拔嶽的麾下,以騎將的身份先後參與平定叛臣元顥之亂、鎮壓六鎮流民起義等作戰,屢建功勳,被北魏封爵晉壽縣開國子、賜官寧朔將軍、屯騎校尉,駐守隴西重鎮。富貴還鄉(李虎是李暠後裔,李暠自稱隴西李氏後代,漢飛將軍李廣後人、李廣即隴西成紀人)不久後,李虎再升遷為北魏東雍州刺史、左軍大都督,受賀拔嶽器重,管理賀拔嶽所部內外諸軍事。

北魏

永熙

三年(

534年),賀拔嶽

被秦州刺史

侯莫陳悅

殺害。李虎

聞訊後前往荊州

勸賀拔嶽

賀拔勝

出面接收

賀拔嶽

所部,沒有達成目後李虎輾轉返回來

到洛陽。

北魏

孝武帝

得知

李虎

前來後十分

欣喜,

授其為為

衛將軍,

前往關中,與已經統帥賀拔嶽舊部的

宇文泰

會合

協助自己經營關中。

唐高祖李淵的出身、仕宦、掌權、稱帝歷程

此後,在錯綜複雜的局面下,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宇文泰任西魏大丞相、柱國、安定公,成為西魏實際統治者。李虎受宇文泰節制,為西魏多次出戰,積勳赫赫,先後任西魏

驍騎將軍

儀同三司

左僕射

太尉

成為西魏的頂級勳貴武將。

西魏大統三年(537年),李虎被西魏文帝賜姓大野氏,冊封為隴西郡公,和安定公宇文泰、廣陵王元欣、趙郡公李弼、河內郡公獨孤信、南陽郡公趙貴、常山郡公於謹、彭城郡公侯莫陳崇一起,以“輔佐之功”名義加授“柱國”,成為西魏最高軍事長官之一。後世赫赫有名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八柱國”,大多來源於此,以及他們的下屬。

西魏

大統十七年(

551年)

西魏柱國、隴西郡公李虎去世,第三子李昞承襲了柱國、隴西郡公的官職爵位(李虎的長子李延伯、次子李真都在之前的征戰中陣亡在戰場上。)

李昞在西魏先後擔任

驃騎大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

、侍中

等職。並迎娶了河內公獨孤信(八柱國之一)的第四女為嫡妻。而獨孤信的長女嫁給了八柱國之首、西魏實際統治者宇文泰庶長子宇文毓(日後的北周明帝)、七女嫁給了十二大將軍之一楊忠的嫡子楊堅(日後的隋文帝),因此,李氏家族和宇文氏家族、楊氏家族關係極為緊密,這也是李昞及李氏家族在之後的朝代更替中始終權勢不墜、高居廟堂最重要的原因所在。

西魏恭帝三年(

556年)

十月,西魏實際統治者宇文泰病逝於北巡途中。十二月,宇文泰之侄宇文護威逼西魏恭帝禪位給宇文泰的嫡子宇文覺,北周立國。而隴西郡公李昞因為嫡妻獨孤氏的緣故,成為北周外戚,此後出任北周

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

少保

、都督同華等八州軍事

唐高祖李淵的出身、仕宦、掌權、稱帝歷程

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孝閔帝追念當年元勳們追隨太祖(宇文泰被追尊為北周太祖)歷經戰陣、扶保國家的功勞,於是將當年的六柱國都追贈為國公(宇文泰除外、而元欣因為是西魏皇室也除外),已經去世多年的隴西郡公李虎被追贈為唐國公,諡號“襄”。

北周

保定四年(

564年),

隴西郡公

李昞

以唐國公李虎嗣子的身份,晉封唐國公,父兄們拼死搏殺、功業赫赫,才讓李昞得以獲取回報,承襲了凝聚著家族莫大榮耀的唐

國公爵位

北周

天和元年(

566年)十一月二十四

唐國公李昞的嫡妻獨孤氏在長安唐國公府邸為丈夫生下了他的第四個兒子,這也是李昞的嫡子。李昞大喜過望,為這個兒子取名

“淵”,寄希望其長大成人後能夠如深淵之水一般品性深厚、心思縝密,繼續發揚並壯大隴西李氏一門的功勳和榮光。

北周建德元年(

572年)

第二代唐國公李昞在長安去世,李昞的長子李澄、三子李洪早於他之前就離世了,也沒有留下子嗣,他的次子李湛雖然在世,但因為不肖或者庶出的原因也沒能夠承襲爵位。唐國公的爵位最後落在了李昞的第四子、時年八歲(實際剛滿六歲)的李淵身上。這樣,年幼的李淵繼承唐國公爵位,成為第三代唐國公。

唐高祖李淵的出身、仕宦、掌權、稱帝歷程

隋開皇元年(581年)北周大丞相、隨國公楊堅代周自立,廢黜了自己的外孫北周靜帝,登基稱帝,建立隋朝,楊堅即隋文帝。十六歲的唐國公李淵因為是隋文帝外甥的緣故(文帝獨孤氏皇后是李淵姨母)而被文帝的格外親近器重,弱冠之年就擔任了千牛備身(皇帝禁衛侍從官),成年後歷任譙州(安徽亳縣)、岐州(陝西鳳翔)、隴州(陝西隴縣)刺史。大業元年 (605年),隋煬帝楊廣繼位後,李淵被表弟楊廣召入朝為官,任隋殿內少監、衛尉少卿等職。

隋大業十三年(

617年),第三代唐國公李淵就任

太原留守、晉陽宮監

時,見隋朝統治行將崩潰、天下大亂局面不可逆轉,於是攜家族三代所積蓄的實力,以五十二歲的年紀於晉陽起兵,號稱

“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復隋室”

之後李淵自晉陽迅速南下,攻克長安及關中各地,正式參與到爭奪天下的行列中。

唐武德元年(

618年),李淵在長安登基稱帝,建立了唐朝。這也是後世光耀千秋的大唐帝國,李淵就是大唐的開國皇帝——唐高祖。

在此後的統一戰爭中,唐軍一步步掃平四方,消滅各地割據勢力,歷時十年之久最終統一天下,隴西李氏也成為中原萬里江山的新主宰者。

李淵登基後,追念祖先的功德和為李氏家族奠定煌煌基業的功勞,於武德元年(

618年)六月追尊高祖李熙為大唐始祖、“宣簡公”,追尊曾祖李天賜為“隴西懿王”,追尊祖父李虎為太祖景皇帝,將其位於三原(陝西三原)的墓地升級為永康陵,追尊父親李昞為世祖元皇帝,擴建李昞位於咸陽郊外的墓地為興寧陵。

根據隴西李氏的家族淵源和歷史發展,可以得出結論:唐高祖李淵祖籍隴西成紀(漢時舊址在甘肅靜寧,唐時舊址在甘肅秦安)、直系祖先出自涼州敦煌(今甘肅敦煌)、五世祖仕北魏後遷居代北武川(內蒙古武川)、祖父從軍征戰建功立業成為西魏頂級勳貴後定居長安(陝西西安)。至此三代都居住於長安,李淵本人也是在長安出生。李淵是不折不扣的關頂級隴貴族出身,家族勢力龐大、人脈盤根錯節,這也是他日後能夠舉兵奪取天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唐高祖李淵的出身、仕宦、掌權、稱帝歷程

而李淵的後世為人評價,因為一場

“玄武門之變”,以及他那個日後大放異彩的“天可汗”二兒子唐太宗李世民的緣故,導致在歷代開國皇帝中評價不高,甚至還有“懦弱、昏庸、優柔寡斷”的評語。但是這些都是後人因事成敗而論,並不是歷史上李淵真實的面目,這都是因為他的繼承人把李淵建立大唐的功績以精心設計過的計策加以掩蓋和削弱了的原因。

李淵作為開國之君,在亂世中能夠脫穎而出、討平群雄,建立大帝國,即使有如同後世渲染的“秦王鼎力協助”之原因,那也不能代表李淵本人就毫無功績可言。在修改過的《新唐書》、《舊唐書》中,李淵為人仁慈寬厚、兼具雄心、倜儻豁達、遇事無斷制的品行特點依舊存留著不少的孑遺。可以說如果沒有後來的那些父子反目、骨肉相殘的事情,大唐按照正常程序走下去的話,李淵將會以一個治國老成持重、處理政務寬厚包容、對待子女慈祥和藹的仁德長者面目出現,而不是後世所描繪的“昏聵、貪鄙、愛聽枕邊風”的糟老頭子形象。

貞觀九年(

635年)五月,已經退位九年的大唐開國皇帝李淵病逝,兒子唐太宗李世民先給父親上諡號太武皇帝,又改諡號神堯皇帝,奉廟號高祖。後世子孫累諡之下,李淵最終諡號為

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唐高祖李淵的出身、仕宦、掌權、稱帝歷程

李淵八歲承襲唐國公,十六歲入仕千牛備身、五十二歲起兵爭奪天下,親手建立了大唐王朝。六十一歲時諸子紛爭,釀成兄弟相殘悲劇,因此被迫退位,在兒子的奉養和軟禁中足不出戶,成為大唐貞觀盛世的襯托者,最終在七十歲時於默默無聞、稍顯落寞中走完了一生。李淵人生的結局談不上多麼幸福快樂,但對比他的姨夫和表弟的遭遇,李淵已經足夠幸運了,安度晚年,生活無憂。李淵失去皇位後的生活總算是以平和安定而告終,這也是對他仁厚寬廣性格的最好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