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南宋末代丞相陸秀夫的祠堂,江蘇省鹽城市陸秀夫祠

陸秀夫祠,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區儒學街西側、始建時間記載不一,有說始建於明洪武年間,但較為可信的說法是始建於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是為紀念南宋末代丞相陸秀夫的祠堂。抗戰期間陸公祠一度被毀;建國後在原址按原貌重建;文革期間被佔為職工宿舍,再遭嚴重破壞;1984年又再次復建。陸秀夫祠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南宋末代丞相陸秀夫的祠堂,江蘇省鹽城市陸秀夫祠

初建時為三進兩廂和一坊一亭。一進為門廳,二進為仰止堂,三進為正祠堂。二進與三進之間,兩側有對稱的東西廂房。大門外建有中流砥柱坊,門廳內有表忠亭。嘉靖十七年(1538年),正祠堂後又增建浩然堂。祠堂內的陳設,有陸秀夫塑像、畫像和名人題寫的匾額、掛聯、詩詞、碑刻、祭器等。幾經戰爭摧殘和長期失修,陸公祠房屋破敗,陳設先後遭毀散失。僅有祠內牆上儲存一塊石碑,刻著明天啟年間蘇茂相題詩“浮海南奔擁六飛,孤臣血淚灑朝衣。

紀念南宋末代丞相陸秀夫的祠堂,江蘇省鹽城市陸秀夫祠

石銜精衛心猶壯,鼎抱龍髯願不違。粵嶼草荒樞密冢,厓門花滿侍郎礬。可憐舊國還祠廟,正笏忠魂歸未歸”。

紀念南宋末代丞相陸秀夫的祠堂,江蘇省鹽城市陸秀夫祠

據《鹽城縣誌》(清光緒二十一年)記載,始建於明朝初年的陸公祠原來佔地面積很大,東至儒學街,西至解放中路,南至陸公祠巷,北至粥廠巷。由於歷史原因,當年重建的陸公祠北側、東側地段陸續被佔用,祠堂空間頗為侷促。陸公祠在八十年代得以修復。仍為三進兩廂。門廳上由書法家武中奇題寫“陸公祠”。踏進門廳,迎面便是“宋丞相陸公祠”碑,上懸匾額“碧海丹心”。

第二進仰止堂前天井東西牆壁上各有名人碑刻,廳堂中有陸公遺像。上懸匾額“南海留芳”,兩側對聯:社稷已墟尚有懷中六尺,君臣不死直從海底千秋。“海嶽忠貞”則出自張愛萍之手。

“社稷已墟尚有懷中六尺,君臣不死直從海底千秋”。

陸秀夫在鹽城人的心目中有著特殊的位置,他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忠貞剛烈之舉,700多年來一直深深震撼著家鄉人民。為更好地紀念這位民族英雄,2008年度的修復擴建方案特地請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設計,向東擴至儒學街,建設三進二堂,同時建設兩座二層長樓,為文物古舊交流市場和古色古香的茶社雅聚之所,均為仿明清風格建築,與現有祠堂建築保持一致。

陸秀夫,楚州鹽城縣建鄉長建裡(今鹽城市建湖縣建陽鎮)人,南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十月八日生;寶佑四年(公元1256年),與文天祥同榜進士。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端宗趙昰駕崩,陸秀夫立時年8歲的衛王趙昺為帝,進為左丞相。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六日,崖山(今廣東新會境內)為元將張宏範攻破,陸知大勢已去,哭拜幼主:“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整理好衣冠,藏玉璽於帝昺之懷,腰垂金印,隨即負帝投海而死,壯烈殉國,時年44歲,帝昺9歲。隨之赴海就以者萬餘人。當年,張宏範題刻“張宏範滅宋於此”,明人將石刻破壞,現在則將題刻改為了“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七日後,屍體浮出海面,當地漁民將其遺體收葬於崖山以北的青徑口(今廣東饒平縣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