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賞析 |《歸雁》錢起 |「唐詩三百首」

教科書式品鑑詩詞·第605首古詩詞

古詩詞賞析 |《歸雁》錢起 |「唐詩三百首」

古詩詞賞析 |《歸雁》錢起 |「唐詩三百首」

古詩詞賞析 |《歸雁》錢起 |「唐詩三百首」

歸雁.mp3

來自唐詩宋詞品鑑00:0000:23

《歸雁》

唐·錢起

瀟湘何事等閒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絃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古詩今譯:

你為何如此輕易的從瀟水湘水那樣美麗的地方回來呢?那裡溪水澄澈,沙石明淨,岸邊還有青苔可以供你覓食,你何故不肯呆了呢?

大雁答道:湘靈之神在月夜彈的瑟曲調太傷感了,我忍受不了那悲怨欲絕的曲調,不得不離開瀟湘飛回到北方來。

古詩詞賞析 |《歸雁》錢起 |「唐詩三百首」

註釋解說:

⑴瀟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內。泛指湖南地區。等閒:隨隨便便,輕易。⑵苔:一種植物,鳥類的食物,雁尤喜食。⑶二十五絃:指瑟這種樂器。《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⑷勝(shēng):承受。清怨:此處指曲調悽清哀怨。

古詩詞賞析 |《歸雁》錢起 |「唐詩三百首」

品鑑鑑賞:

這首《歸雁》,雖寫於北方,所詠卻是從南方歸來的春雁。詩詠“歸雁”,雁是候鳥,深秋飛到南方過冬,春暖又飛回北方。古人認為,秋雁南飛,不越過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們飛到峰北就棲息在湘江下游,過了冬天再飛回北方。作者依照這樣的認識,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湘江,又從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於鼓瑟的神話,再根據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絡,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

“瀟湘何事等閒回?水碧沙明兩岸苔。”開頭兩句用的是倒置法。古人一般不大瞭解大雁的生活習性,認為它們飛到湖南衡陽縣南的回雁峰,就不再南飛,到第二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就向北返回。瀟湘在洞庭湖南面,水暖食足,氣候很好,古人認為是大雁過冬的好地方,所以詩人想象歸雁是從瀟湘飛來的。大雁作為一種候鳥,每當春來,由南返北本是一種很正常的自然現象,但詩人偏要發問,連用兩句設問,一反歷代詩人把春雁北歸視為理所當然的慣例,而故意對大雁的歸來表示不解,詢問歸雁為什麼捨得離開那環境優美、水草豐盛的湘江而回來。這突兀的詢問,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路引上了詩人所安排的軌道——不理會大雁的習性,而另外探尋大雁歸來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絃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絃),那瑟聲淒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的。這兩句化用了湘靈鼓瑟的傳說。古傳湘水女神善鼓瑟,瑟本來有五十弦,因女神彈得聲調悽怨,上帝令改為二十五絃。詩人發揮豐富的想象並藉助美麗的神話,為讀者展現了湘神鼓瑟的悽哀意境,著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曉音樂的大雁形象。那麼詩人為什麼將湘神鼓瑟寫得如此悽哀?大雁為什麼“不勝清怨”呢?實際上詩人筆下的大雁是從“楚客不堪聽”敷演而來,作者是按照貶遷異地的“楚客”來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旅雁聽到湘靈的充滿思親之悲的瑟聲,便鄉愁鬱懷,羈思難耐,而毅然離開優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飛回。詩人藉助充滿羈旅愁苦的大雁,委婉地表達了客居他鄉的羈旅愁思。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又想到了湘江女神善於鼓瑟的神話,再根據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絡,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

短短四句詩,構思新穎,想象豐富。詩中的瀟湘夜景和瑟聲雖都是想象之詞,但透過這樣一問一答,卻把雁寫成了通曉音樂和富於情感的生靈了。這首詩表面上寫大雁,實際上是寫詩人在春夜的感受。詩中沒有直接說這種感受是什麼。正因為沒有明白說出,才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

《歸雁》中的“不勝清怨卻飛來”一句,原來是這首七言絕句構思巧妙新穎,想象豐富,筆法空靈,抒情婉轉,意趣含蘊。它以獨特的藝術特色,而成為引人注目的詠雁名篇之一。

*本公眾號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站務郵箱:mgom@qq。com

古詩詞賞析 |《歸雁》錢起 |「唐詩三百首」

作者簡介:

錢起(722?—780年),字仲文,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詩人。早年數次赴試落第,唐天寶十年(751年)進士,大書法家懷素和尚之叔。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藍田縣尉,後任司勳員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學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稱“錢考功”。代宗大曆中為翰林學士。他是大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傑出者,被譽為“大曆十才子之冠”。又與郎士元齊名,稱“錢郎”,當時稱為“前有沈宋,後有錢郎。”

編輯:小孤鶩®

我們倡導終生學習

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感謝你每天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