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世相物語與從文三昧

二十世紀初的西方工業文明以一種野蠻的方式打碎了中國傳統的鄉村自然經濟,也改變了中國人的家庭觀念與心理狀態,茅盾生活的時代動盪不安,充滿社會變革同時新舊文化交疊,他的文學作品,大部分創作與當時社會、經濟、政治因素有關,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策劃的“百部紅色經典”系列《林家鋪子》中,就選取了茅盾的四類作品,世相物語、銘心隨感、述往追遠、從文三昧,涵蓋了茅盾先生的小說、散文、家庭回憶個人成長與創作雜談,一書可知茅盾之創作歷程與認真態度。

茅盾的世相物語與從文三昧

在世相物語一輯中,《林家鋪子》是茅盾先生的中篇小說代表作。茅盾認為

凡要研究文學,至少要有人種學的常識,至少要懂得這種文學作品產生時的環境,至少要了解這種文學作品產生時代的時代精神,並且要懂得這種文學作品的主人翁的身世和心情。

時代洪流下的悲劇人生,在《林家鋪子》裡全部呈現出來。

茅盾的世相物語與從文三昧

故事發生在一九三一年,這是一個特殊的苦難時代,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想要過安穩的人生實在困難,日本侵略、全國抵制日貨,上有商會會長敲詐勒索,鎮上卜局長還想強納林老闆女兒,債權人來索帳,商品打折賣的紅火其實一直在賠錢,林老闆的憂愁和老舍先生筆下《茶館》裡的王利發一樣,無論如何轉變腦筋,用盡聰明,最終也鋃鐺入獄,破產了事,攜女兒私逃出去。而更可憐的張寡婦錢沒有了,“

孩子沒有了,看衣襟上時,有幾滴血。

”這是那個時代真正的寫照,讓那些本可以絢爛的人生,充滿希望的人變得悽慘無比。茅盾的作品常展現三十年代中國經濟的發展狀況,不僅是主觀因素,也更多展示了時代的背景。

茅盾的世相物語與從文三昧

茅盾的“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也反映了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對自然經濟的破壞,還動搖了傳統社會中家庭的穩固性。本來勤奮吃苦耐勞的老通寶一家最終也改變了他們一家的生活。河上的小輪船打破了鄉村的寧靜,絲廠的倒閉,讓老通寶都說出:“世界真是越變越壞!”面對巨大的變化,農民一步步改變了對土地、農村和家庭的情感,年輕人告別了鄉村,走向了城鎮。

輯二銘心隨感主要是茅盾先生從1928年至1946年之間寫就的散文,這其中對國家人民的熱愛和讚美之情溢於言表。輯三述往追遠,回顧自己的人生成長經歷。選文《白楊禮讚》也是被選入語文課本的經典文章,按照時間線來看,從《嚴霜下的夢》中看不到天亮,到歷經山河鉅變,到《憶冼星海》記錄身邊偉大的人物,感受時代偉大的靈魂。

最後一輯從文三昧是茅盾的文學創作觀。在《現代文學家的責任書什麼》說到:

文學是為表現人生而作的,文學家所欲表現的人生,絕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會一民族的人生。

尤其在《我怎樣寫<春蠶>》中,作家講述了自己根據家鄉一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繭行,其剝削農民的行為也是茅盾多瞭解的,他傾聽了這些農民的痛苦與質疑,所以才能寫出老通寶一家的故事。

最經典代表茅盾寫作特點的案例是他寫作《子夜》。 1930年4月,茅盾從日本回國定居上海,以寫小說為職業。他的表叔是銀行行長,各種訊息甚囂塵上,於是茅盾就跑到交易所去觀察股民,還裝作商人去打聽行情,最終這些資料在《子夜》中都有體現。這也是茅盾所說的,一個作家的修養,不限於寫作的技巧,而應該是廣博的人生態度與正確的社會科學知識。

茅盾的世相物語與從文三昧

茅盾的世相物語與從文三昧

林家鋪子茅盾著收錄農村三部曲等短篇小說 以一·二八事變前後江浙農村為背景譯林出版初中七年級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