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沙群島,共有22個島嶼,7個沙洲,另有10多個暗礁暗灘

中國西沙群島在哪裡

西沙群島

,中國南海諸島四大群島之一,由宣德群島、永樂群島、華光礁、東島、中建島等構成,共有22個島嶼,7個沙洲,另有10多個暗礁暗灘。

中國西沙群島,共有22個島嶼,7個沙洲,另有10多個暗礁暗灘

西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西沙群島中的珊瑚島自1956年起由南越西貢政權佔領,1974年1月17日越軍又佔領了甘泉島和金銀島。1974年1月19日,中越西沙海戰隨即爆發,中國軍隊收復了珊瑚島、甘泉島、金銀島等三島,越軍被驅逐出整個西沙群島。

西沙群島中有人居住的島礁有:①宣德群島裡的永興島-石島、趙述島;②永樂群島裡的晉卿島、鴨公島、銀嶼、羚羊礁有漁民常住,珊瑚島、琛航島、金銀島有駐軍;③其它的島礁裡,東島和中建島有駐軍。

歷史文化

西沙群島上有一處唐宋時期遺址--甘泉島唐宋遺址,但

中國西沙群島,共有22個島嶼,7個沙洲,另有10多個暗礁暗灘

西沙群島

由於未經同位素測定年代,外國人拒絕承認此事,並認為此事僅為“可能事件”。因此,強烈建議有關專家測定其年代,以讓外國人充分了解中國自古對西沙群島擁有主權。 西南中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事實證明,我國人民最早發現這些島嶼礁灘,長期以這些島嶼礁灘為基地進行漁業捕撈生產和居住,世代相繼對這些島嶼礁灘進行辛勤的開發和經營,中國政府最早對這些島嶼礁灘實行管轄和行使主權。西南中沙群島歷來在廣東省人民政府管轄之下,1988年海南建省,這些島礁及其海域劃歸海南省管轄。

據古藉記載,遠在秦漢時代,中國已經有了大規模的遠洋航海通商和漁業生產活動,南海已成為當時重要的海上航路。從此,中國人民頻繁航行於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諸島,最早發現了這些島嶼礁灘,並予以命名。中國古代政府對西沙群島的管理始於秦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分全國為42郡,其中南海郡管轄包括西沙群島在內的整個南海諸島。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粵之亂後,在海南島設儋耳、朱崖兩郡,轄南海諸島,並派水師巡視西沙。

東漢班固(公元32-92)撰寫的《漢書·地理志》中已有漢武帝派遣使臣從南海航行海外各國的記載。書中完整描述了自廣東徐聞出發,經南海,歷數國,遠至今日印度東南部的康那弗倫和斯里蘭卡等國的航行路線。

公元226年,三國時的東吳孫權派朱應、康泰出訪東南亞各國,船隊航經南海到達扶南(今柬埔寨)等國,與這些國家建立了友好、關係。康泰回國後根據經歷所寫成的《扶南傳》,對南海諸島的地理情況作了準確的記載。

唐宋時期,社會經濟繁榮,對外交往增多,特別是宋初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以後,在南海的航行和生產更趨頻繁。當時對南海的航路以及島嶼的位置、名稱等都已有較詳細的考察和記載。南宋周去非在《嶺南代答》(1178年成書)中載:“…東大洋海,有長沙、石塘數萬裡”,此中的“長沙”、石塘”指的就是南海諸島。長沙是以沙島為主的珊瑚島,石塘是以環礁為主的珊瑚礁。趙汝適在多方調查詢問並參考《嶺南代答》的基礎上撰寫的《諸蕃志》(1225年成書)中指出:“貞元五年(公元789年)以瓊為督府,今因之。…至吉陽(今三亞市),乃海之極,亡復陸塗。外有州,曰烏里,曰蘇吉浪,南對占城,西望真臘,東則千里長沙、萬里石床,渺茫元際,天水一色”,這裡不但指出了千里長沙、萬里石床是中國的南海諸島,而且也說明,早在唐代已經將西南中沙群島劃歸海南島的振州(宋時改為吉陽軍)管轄。

明清時期,中國許多圖、籍、方誌對南海諸島的記載已經不勝列舉。從地圖方面來說,明代鄭和“七下西洋”長期航行南海,繪有《鄭和航海圖》,後載入茅元儀《武備志》。該圖標出了石星石塘、萬生石塘嶼、石塘等島群名稱和相對位置。及至清代陳倫炯《海國聞見錄》中的附圖《四海總圖》,已經明確標繪有四大群島的地名和位置。當時稱東沙群島為“氣沙頭”,西沙群島為“七洲洋”,南沙群島為“石塘”,中沙群島為“長沙”。後來,清政府在開展大規模全國地圖測量的基礎上,編繪了多種地圖。在1716年的《大清中外天下全圖》、1724年的《清直省分圖》、1767年的在《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1800年的《清繪府州縣廳總圖》和1818年的《大清一統天下全圖》等等這些官方輿圖中,都在海南島的東南方繪有南海諸島,列入中國疆域版圖。

從古籍方面來說,鄭和“七下西洋”的隨從人員費信著

中國西沙群島,共有22個島嶼,7個沙洲,另有10多個暗礁暗灘

西沙群島

《星槎星覽》、馬次著《瀛涯勝覽》、鞏珍著《西洋番國志》等書,其中對南海及南海諸島的記載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資料。當時出現的航海著作,如1527年顧蚧的《海槎餘錄》、黃衷的《海語》等書,對南海航行、島礁分佈及地理特徵都有詳細的描述。當時出現的海防著作,無不把南海諸島作為中國海防的“門戶”和“天塹”。如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海防輯要》一書,就把西沙群島等島嶼列為中國的海防區域。 從方誌方面來說,明清兩代是方誌鼎盛的時代,由官方修纂的《廣東通志》、《瓊州府志》、《萬州志》等等許多地方誌書,都輯錄有西南中沙群島的資料,列為海南島的附屬島嶼。其《廣東通志》中就有: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立海防營於萬州”的記載。還可以正德《瓊臺志》中看出當時已把西沙、南沙群島作為中國的海防區域。

中國人民開發西南中沙群島的歷史淵源流長。據考古發現,在西沙群島的甘泉島有一處唐宋遺址,出土一批唐宋瓷器、鐵鍋殘片以及其他生產、生活用品。這無可辯駁地證明,至少從唐宋時期開始,我國人民就已經在西沙群島居住和生產,早已經是西南中沙群島的主人。及至明清時代,中國人民在各島嶼上保留了大量遺蹟。包括在西沙群島的永興島、金銀島、珊瑚島、東島、北島等島礁相繼出土一大批明代和清代的銅錢、瓷器及其他生活用品;還包括在西沙群島的各主要島嶼上都發現中國漁民所建的古廟遺存。僅趙述島、北島、南島、永興島、東島、琛航島、廣金島、珊瑚島、甘泉島就有古廟十四座。在南沙群島的太平島、中業島、南威島、南鑰島、西月島等也都發現有古廟遺存。這些廟宇有些是明代建造的,大部分是清代所建。同時,在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一些島礁上,還挖掘有多塊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石碑。這些石碑多為當時蒞島視察的政府或軍隊要員所立的紀念碑。

領海基線

西沙群島領海基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基線的宣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根據1992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領海的部分基線和西沙群島的領海基線。

其中規定,西沙群島領海基線為下列各相鄰基點之間的直線連線:

1。東島(1) 北緯16°40。5’ 東經112°44。2’

2。東島(2) 北緯16°40。1’ 東經112°44。5’

3。東島(3) 北緯16°39。8’ 東經112°44。7’

4。浪花島(1) 北緯16°04。4’ 東經112°35。8’

5。浪花島(2) 北緯16°01。9’ 東經112°32。7’

6。浪花島(3) 北緯16°01。5’ 東經112°31。8’

7。浪花島(4) 北緯16°01。0’ 東經112°29。8’

8。中建島(1) 北緯15°46。5’ 東經111°12。6’

9。中建島(2) 北緯15°46。4’ 東經111°12。1’

10。中建島(3)北緯15°46。4’ 東經111°11。8’

11。中建島(4)北緯15°46。5’ 東經111°11。6’

12。中建島(5)北緯15°46。7’ 東經111°11。4’

13。中建島(6)北緯15°46。9’ 東經111°11。3’

14。中建島(7)北緯15°47。2’ 東經111°11。4’

15。北礁(1) 北緯17°04。9’ 東經111°26。9’

16。北礁(2) 北緯17°05。4’ 東經111°26。9’

17。北礁(3) 北緯17°05。7’ 東經111°27。2’

18。北礁(4) 北緯17°06。0’ 東經111°27。8’

19。北礁(5) 北緯17°06。5’ 東經111°29。2’

20。北礁(6) 北緯17°07。0’ 東經111°31。0’

2.北礁(7) 北緯17°07.1’ 東經111°31.6’

23.趙述島(1) 北緯16°59.9’ 東經112°14.7’

24.趙述島(3) 北緯16°59.7’ 東經112°15.6’

25.趙述島(3) 北緯16°59.4’ 東經112°16.6’

26.北島 北緯16°58.4’ 東經112°18.3’

27.中島 北緯16°57.6’ 東經112°19.6’

28.南島 北緯16°56.9’ 東經112°20.5’

中國政府規定的西沙群島領海基線,完全滿足國際海洋公約對群島基線的規定,海域面積與包括環礁在內的陸地面積之比小於9:1。西沙群島領海基線內的水域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水。內水是國家領水的組成部分,具有與國家陸地領土相同的地位,完全處在一國管轄之下,非經該國許可,他國船隻不得進入。基線外12海里之內的水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