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長江,科學施策:全球首個大型河流生命力報告發布

澎湃新聞記者 蔡木蘭

《長江生命力報告2020》指出,長江的整體健康狀況為B-,並隨著人類活動顯示出區域差異性。其中,長江源頭評價等級為A,長江上游區為B-,長江中游區為C,下游區為B-。洞庭湖和鄱陽湖評價等級為C,太湖和巢湖的評價等級分別為D和D-。氣候變化、土地利用型別改變、岸線開發、河流(湖)連通性改變、水庫調節、汙染排放、資源過度利用和外來物種入侵是影響長江生命力指數的主要壓力。棲息地保護修復、旗艦物種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控制汙染物排放、維護河湖連通、科學實施環境流、應對氣候變化等,是提升長江生命力指數的關鍵措施。

2020年9月27日,時值世界河流日,主題為“把脈長江,科學施策”——《長江生命力報告2020》釋出會在上海舉行,該報告由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以下簡稱WWF北京代表處)與八家科研院所歷經2年時間撰寫,是全球首個大型河流的生命力報告。

本次釋出會由WWF北京代表處、澎湃新聞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長江科學院、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同濟大學長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聯合主辦。

長江流域為億萬人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水、食物和居住環境,併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WWF北京代表處自1998年起連續二十年投入長江淡水生態系統保護的研究和實踐,保護重要溼地,提升旗艦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水平,推進環境流,幫助行業和社群綠色轉型,提升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2018年,WWF北京代表處提出並搭建了“長江生命力指數”概念框架,並聯合八家科研院所啟動《長江生命力報告》專案,希望持續跟蹤長江淡水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助力長江大保護。該專案集結了30餘位業內權威專家近2年的共同努力。

《長江生命力報告2020》指出,長江淡水生態系統承載了巨大的服務功能,目前已不堪重負。氣候變化、土地利用型別改變、岸線開發、河流(湖)連通性改變、水庫調節、汙染排放、資源過度利用和外來物種入侵是影響長江生命力指數的主要壓力。

把脈長江,科學施策:全球首個大型河流生命力報告發布

WWF北京代表處總幹事盧倫燕女士

“《長江生命力報告2020》針對的是一個完整的流域生態系統,除了考慮水生態等生物多樣性指標,還考慮了水文過程和水環境質量,其對各個流域未來的保護方向提供了建議和思路”,WWF北京代表處總幹事盧倫燕女士表示,“WWF全球網路中與溼地和淡水保護相關的新思路、新工具,只要條件允許,我們都會率先在長江流域進行嘗試和落地,使長江保護走在世界保護工作的前列。”

澎湃新聞常務副總編輯李嶸表示:“長江的健康對中國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長江的生態保護也是澎湃新聞一直以來關注的重大議題之一。希望透過澎湃新聞的報道與全面解讀,讓包括公眾、企業在內的社會各界更通俗易懂地瞭解長江生態系統所受到的威脅,激發和推動不同利益相關方積極參與長江大保護。”

把脈長江,科學施策:全球首個大型河流生命力報告發布

澎湃新聞常務副總編輯李嶸

長江生命力指數是《長江生命力報告2020》的核心,透過各類資料的梳理,選出具有指示性和代表性、可追溯和可持續跟蹤、資料較完整且可獲得的核心指標,從水文、水環境、水生態三個維度綜合反映長江淡水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態。

長江生命力指數綜合評價結果表明,長江干流生命力指數為0。66,等級為B-,其中,長江源頭評價等級為A,長江上游區委B-,長江中游區為C,下游區為B-。洞庭湖和鄱陽湖評價等級為C,太湖和巢湖的評價等級分別為D和D-。

武漢大學講座教授、長江科學院教授、課題組組長陳進介紹說,“長江生命力指數是一個前沿的科學工具,也是一大創新,它跟蹤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恢復和重要的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狀況,用科學支援有效的流域管理。它的概念、內涵和評價方法對於其他流域的有效管理具有借鑑和推廣意義。”

《報告》分析了主要壓力給長江生命力指數帶來的影響程度及其空間差異性。長江源區人類活動干擾少,氣候變化是最大挑戰。長江上游區最顯著的水生態指數壓力是過度捕撈、棲息地及環境條件退化,水文指數壓力主要是氣候變化,連通性下降;水環境指數壓力最顯著的是非點源汙染排放。

長江中游區的顯著水生態指數壓力是資源利用(尤其是魚類捕撈)和河流連通性改變,水汙染指數壓力主要來自汙染排放及用水排水總量的增加,水庫調節和氣候變化是中游水文指數最顯著的壓力因子。

長江下游幹流水生態指數最顯著壓力因素是過度捕撈,下游幹流水文指數主要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較為顯著,汙染排放給下游幹流水環境帶來的壓力依然很大。捕撈和漁業是洞庭湖和鄱陽湖水生態壓力的最顯著影響因子,氣候變化和水庫調節共同影響洞庭和鄱陽的水文過程,汙染物排放和水資源利用是影響兩湖水環境的重要因子。巢湖、太湖狀況相似,汙染物排放是主要壓力,其次是資源利用和生物棲息地退化。

把脈長江,科學施策:全球首個大型河流生命力報告發布

就不同區域面臨的不同壓力情況,《報告》提出了建議:長江源區應加大水土保持力度,減緩土壤侵蝕強度,強化自然保護區管護,持續保護珍稀和特有生物。

長江上游區應儘量維護河流正常的水文節律,定期開展生態排程,保障生態需水量,規範水利水電開發行為;加強農業面源汙染防控,建設標準規模化養殖場,提高生活汙水收集處理率;加強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恢復,提高磷過濾效率和回收率,規範渣場和尾礦庫建設並嚴格監管。

長江中游區需加強畜禽養殖管理和農業面源汙染控制,持續推進漁業綠色發展;保障鄱陽湖和洞庭湖與長江暢通,嚴格控制採砂,恢復沿江自然岸線及湖泊濱岸溼地,加強蓄滯洪區的安全建設和土地利用管理,給洪水以空間,提升城市防洪能力;推進洞庭湖與鄱陽湖流域生物物種種群及多樣性、棲息地保護,嚴格自然保護區監督管理,促進生態系統平穩恢復。

長江下游區則要強化安徽、江蘇等地城鎮汙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推進老舊汙水管網改造和破損修復,加強督促工業集聚區和企業汙染物達標排放;依法嚴厲打擊侵佔河湖水域岸線、圍墾湖泊、填湖造地等行為,實施河湖濱岸緩衝帶建設,大力保護修復沿河環湖溼地生態系統,加強江豚等珍稀特有水生生物保護,加大物種生境的保護力度;有效控制汙染物入太湖、巢湖,強化藍藻水華防控,合理調配太湖水量。

釋出會上,與會的專家學者,還從專業角度對《報告》進行了點評,並從個人所在的行業和專業領域就如何用創新的方式保護長江,促進綠色發展,展開了對話和交流。

【編輯: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