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道光皇帝重開海運,雖然取得巨大成功,且效率、成本遠勝河運,可道光帝面對的仍是一片反對聲。

NO。118

大胡文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畫一條人文主義狗 圖地緣谷

海運是目前貨運量最大,成本最低的運輸方式,中國擁有北起遼寧,南至廣西連綿1。8萬公里的海岸線,沿岸分佈著大連、天津、青島、上海、舟山、泉州、廈門、廣州等無數優質港口。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但在中國古代,大多數王朝都不太重視海運,而是選擇河運作為國家內部錢糧運輸的主要方式,甚至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開鑿了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京杭大運河。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明明有這麼好的海運發展條件,為什麼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呢?

l 開鑿運河歷史已久

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一些強大的諸侯國便已經開始開鑿運河,以轉運國內的兵員錢糧。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為北上伐齊,調集民夫修建了自今天揚州向東北,經射陽湖到淮安入淮河的運河,因途徑邗城,得名“邗溝”。夫差修建的邗溝,全長170公里,是世界上有史記載的最早的運河,也是後來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此外,魏國修建的鴻溝,秦國修建的鄭國渠和靈渠,都是歷史上著名的運河工程。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鐵器的發展與推廣,使得春秋戰國時期的生產力飛速發展,而河渠、運河等水利工程的大規模建設,把中國農耕文明提高到了一個當時領先世界的水平,為中國歷史的發展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l 京杭大運河開透過程

公元605年,隋煬帝興建東都洛陽,同時下令徵調河南、淮北等地民工100多萬人,開通了從東都洛陽西苑到淮水南岸山陽(今江蘇淮安)的通濟渠。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隋書》載:“大業元年三月,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自板渚引河通於淮”。

同年,又徵調淮南民工10餘萬人,從山陽到江都(今江蘇揚州),疏通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通濟渠與邗溝兩條運河,全長1000多公里,首次溝通了黃河、淮河、長江古代中國三條最重要河流之間的聯絡。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此後五年,隋煬帝又兩次徵調民工百餘萬人,開通了從洛陽黃河北岸到涿郡(今北京)的永濟渠;利用自然河道和前代開鑿的運河,開通了京口(今江蘇鎮江)到餘杭(今浙江杭州)的江南河。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隋煬帝僅用六年時間,開通的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河四條運河,將江淮地區、中原地區和河北平原緊密的聯絡到一起,形成了一個以洛陽為中心,西通關中京畿、北抵河北幽州、南達長江太湖,全長2700多公里的龐大運河體系,成為世界水利史上一項空前偉大的工程。

l 京杭大運河開通的原因

隋煬帝用六年時間,前後徵調數百萬民工開鑿出這樣一條前無古人的偉大運河工程,但濫用民力的隋煬帝最終在席捲全國的大起義中殞命江都,隋朝因此二世而亡。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我們暫且不說隋煬帝修建運河的過程如何的不人道,僅從工程本身來簡單聊聊運河開鑿的原因。

? 交通發展的需要

古代的交通遠沒有如今這樣發達,無論是車馬、還是船舶深受自然環境的侷限。船舶運輸從古至今都是運量和成本最有優勢的運輸形式,但由於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形,主要河流都是自西向東匯入大海,缺少南北走向的大江大河。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不僅如此,在北方中原地區,因降水量的不足,就連適合通航的河流也非常有限。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隋朝統一全國,結束自西晉滅亡以來的南北割據局面,對於南北交通的需求越來越高,在這樣背景下,修建一條溝通南北的運河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 經濟發展的需要

隋唐以前中國的經濟重心一直在黃河流域。自東漢末年起,到隋朝統一南北這段時間內,長期的動亂與戰爭,使得北方的經濟受到沉重的打擊,而在東晉衣冠南渡之後,北方大量士族百姓避亂南遷,使得南方的經濟迅速發展。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隋朝的統一,並經過開皇之治的繁榮復興,北方經濟雖有所恢復,但相較於南方並不明顯,經濟重心正加速向南轉移。

《陳書·宣帝紀》載:“良疇美拓,畦畎相望,連宇高甍,阡陌如繡”,《隋書·地理志》載:“毗陵、吳郡、會稽、餘杭、東陽……數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湊。”

而京畿所在的關中地區,自商周起,經過一千多年的開發,已經無法滿足急劇膨脹的人口對物質文化的需求。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早年,隋煬帝曾受文帝所派,參與平陳戰爭,隋統一南北之後,隋煬帝又長期駐守江南地區,對江南的富庶有著深切的感受。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大業元年,隋煬帝登基伊始,便下令開鑿運河,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構築水道,從根本上解決長安、洛陽二都錢糧物資供應問題,將北方政治軍事重心與南方經濟重心聯絡起來,形成南北統一的整體。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 政治、軍事統治的需要

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獨特的門閥世族制度。這些強大的世族掌控著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命門,參與到國家的統治當中,就連帝王君主也不得不向世族妥協,與世族聯姻,透過獲得世族的支援,以統治國家。隋朝的建立者楊堅便出自關隴世族集團的弘農楊氏,楊堅之父為北周八柱國之一。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南北方長時間的對立,形成了地方割據集團和割據一方的觀念。地方割據勢力、割據觀念,同隋朝中央政權、大一統思想形成尖銳的矛盾與激烈的鬥爭。

隋平陳後,江南地區的強宗大族仍有較強的經濟實力與社會影響力,發生過數次大規模叛亂。與此同時,北方的突厥、西北的吐谷渾、東北的高句麗也逐漸發展威脅隋朝統治的存在。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江南地區並不安定,北方又有外族虎視眈眈,隋朝迫切需要透過強大的武力控制全域性。大運河的開鑿,使得隋朝能夠快速集結調配軍隊,運送糧草軍需,極大的加強了對江南和北方邊區的控制。

l 元朝重修京杭大運河

隋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對於溝通南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唐朝的覆滅,中國又進入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割據時代,到北宋統一中原之後,因遷都汴梁及契丹的崛起,使得洛陽至北京的永濟渠基本斷航。

宋金時期,黃河又屢次於河南決口,水患頻發,最終奪淮入海。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到元朝再次統一南北之後,經過長期的戰亂以及黃河水患影響,京杭大運河已經堤毀河塞。

在這樣的背景下,元朝統治者準備重修大運河,並放棄以往取道洛陽、開封的線路,改道山東,開挖新漕,劃直南北。

1280年,修濟州河;1289年,修會通河;1292年,修通惠河。三條新運河的開挖,並疏通隋朝開鑿的邗溝、江南河,使得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京杭大運河再次實現千里通航。

l 中國古代為何不重視海運

中國的經濟重心自魏晉時期開始由北向南轉移,到隋唐時期北方政治軍事重心的地位與經濟地位已無法匹配,因此自隋唐以後,歷朝歷代越來越依賴南北的漕運,以江南財賦補給北方的京畿。但回到問題本身,既然有南北漕運的需求,海運為何會輸給河運?

? 以農為本的內陸王朝

古代中國是以農為本的內陸王朝,人口和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長江、黃河流域的平原地區,對於海洋貿易、海洋運輸,長期處於陌生和忽視的狀態。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而以錢糧為主的南北物資大調運,需要將人口稠密和糧產豐富的地區串聯起來,這樣才能發揮統籌南北的作用。同時,隋、唐、北宋等王朝的京城都在中原腹地,透過運河直接運輸錢糧,是最可靠、最快捷、最經濟的方法。

? 海洋環境的限制

古代的船舶主要依靠人力和風力驅動,尤其是海洋上航行,受到海洋季風的極大限制。

在我過年東部地區,夏季風主要由東南吹向西北,形成東南季風;冬季風主要由西北吹向東南,形成西北季風。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因此,船舶如果要由南向北運輸,往往需要藉助東南季風,但夏季風海風強勁,並時有颱風襲擾,並不適合長距離的離岸航行。另外,稻穀成熟的秋季,西風已起,也不適合北航。

相比之下,內河運輸隊風向要求並不高,在無風或逆風的情況下可以依靠船槳或沿岸的縴夫繼續航行,不受季節限制。

? 運河運輸由來已久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大規模開鑿運河,內河漕運的歷史由來已久,一直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並不斷開挖新的河道。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隋煬帝開鑿的大運河中,邗溝、江南河兩段已經沿用了千年,元朝開鑿疏浚的京杭大運河也是在隋朝的基礎上重新修建的,開鑿千里通航的運河在技術和資金上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困難。

此外,長期的河運歷史也形成了成熟的漕運體系,如何管理運河、如何調配錢糧、如何統籌人力,凡此種種都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鑑,在能滿足運輸需求的情況下,實在沒有必要去開海運。

? 海運並不安全

元初,因京杭大運河的荒廢,元朝統治者迫切需要江南的錢糧來滿足大都(今北京)的需求,元世祖於1281年首開海運,以平底船60艘,成功運量46000餘石。到1311年,“以嘉興、松江秋糧,並江淮、江浙財賦歲辦糧悉充海運。海漕之利,甚是益博。”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但明代元之後,海運經過短暫的輝煌之後又陷入低谷。1374年,原定向北方運輸的海船,遇到風暴,發生重大海難,覆沒船隻40餘艘,米4700石,溺死官兵717名,馬40餘匹。這一事件之後,朱元璋重新審視了海運,最終在洪武末年,罷除海運。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1406年,朱棣遷都北京,又重開海運,但海運較於河運並無多少益處,且常有事故發生,最終於1418年,再罷海運。此後的明英宗朱祁鎮、明穆宗朱載垕也都嘗試再開海運,但最終都在無休止的海難中,不了了之。

? 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

自隋朝開通京杭大運河之後,圍繞著京杭大運河,歷朝歷代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伴隨著大運河的誕生,無數的人群從中獲利,成為既得利益者。

這些人中有管理運河的官員,押送漕糧的軍人,管理稅賦的官僚,沿岸靠河而生的船工、縴夫、商賈、百姓。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這些既得利益者到了清朝,已發展到百萬之眾,原本僅是用來調集錢糧供給京師的運河,到來此時還需要為這些人提供服務,讓官員可以從中獲利,讓百姓可以賴以為生。

清末,工業革命成果傳到中國,海運技術已經成熟,道光皇帝重開海運,雖然取得巨大成功,且效率、成本遠勝河運,可道光帝面對的仍是一片反對聲。因為河運漕糧豢養著一個人數眾多的既得利益階層,海運漕糧必然損害這些人的利益。

旁邊就是黃渤海,古人為何還要開鑿京杭大運河?3968字 l 地緣谷

最終,道光皇帝主持的海運,僅運營一次便在反對聲中放棄。

1901年,清政府下令停止京杭大運河的漕運,大運河雖然結束了中國古代漕運動脈的使命,但至今依然為中國的經濟發展貢獻最後的餘熱,成為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內河航道。地緣谷

參考資料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述論。邵金凱

中國古代的遠洋航行與沿海海運。李映發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