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7分《惡意》:從三個角度解析作品的創作特點

惡意是什麼型別

令他害怕的,並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討厭自己的人散發的負面能量。他從來沒有想象過,在這世上竟然會有這樣的惡意。——東野圭吾

豆瓣8。7分,東野圭吾的《惡意》是這樣一部作品:

一個人殺人作案動機是因為對另一個人的“惡意”,無緣無故對一個人帶有偏見和仇恨,這是多麼荒誕的人性,卻與現實有隱隱地聯絡。

《惡意》與另外三部作品《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解憂雜貨店》,並稱東野圭吾四個傑作,尤其是《惡意》被媒體和讀者列為作者的巔峰之作。

這個作品究竟好在哪裡?我們從作品的敘事方式、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作品所揭發的人性拷問和救贖的角度,來解析其創作特點。

豆瓣8.7分《惡意》:從三個角度解析作品的創作特點

01 手記體小說敘事方式,環環相扣的情節進展,將作品創作發揮淋漓盡致

手記敘事方式,歷來是推理小說常見的方式,但在東野圭吾這裡,將其發揮到極致。

《惡意》的手記敘事,主要從兩個人物角度入手,分別是兇手野野口修和破案人員加賀恭一郎。

野野口修透過第一次手記,將整個故事情節“誤入歧途”

,在他的筆下,日高邦彥被殺第一個發現者,是他和日高新婚妻子理惠,然後辦案人員找野野口修瞭解案發詳細情況。

本來以為情節就是如此簡單,接下來可能跟東野圭吾的作品《放學後》一樣,從野野口修的角度協助尋找線索,最終破案。

可是,從辦案人員加賀恭一郎的手記中,我們得知,根據調查的證據指向,兇手是野野口修本人,這就第一次顛覆了讀者的閱讀認知。

親自將發現案發現場詳細情況書寫下來的野野口修,竟然是殺人兇手。

那野野口修為什麼要殺日高邦彥呢?他們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過節,才會有殺人的動機。這是加賀的疑問,也是讀者的疑問。

豆瓣8.7分《惡意》:從三個角度解析作品的創作特點

接下來,野野口修自述作案動機以及作案過程,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此案查據完備,可以定案時,只有加賀對野野口修的動機仍然心存疑慮。

這是作品第二次顛覆閱讀認知,同時也將讀者引入另一個情節,加賀能查到什麼?

一個身患絕症的野野口修不是日高邦彥影子作家那麼簡單,也不是野野口修與好朋友妻子有曖昧之情,就把日高邦彥殺了,那麼俗情。加賀的疑問帶著他繼續追查下去。

加賀調查了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彥的過去,以及曾經與他們接觸過人們的口述,找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作案動機真相:沒有什麼影子作家一說,也沒有婚外情的情節,一切只不過時野野口修一個人編造的謊言。

真相是:野野口修對日高邦彥莫名其妙的惡意,才是殺日高的動機。就是看他不順眼,就是想讓他在世界上消失。

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堵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啊?

東野圭吾以手記體創作小說,不僅使情節描寫步伐緊湊,跌宕起伏,更有一個創作特點不可小覷,那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透過他人口中建立起來。

豆瓣8.7分《惡意》:從三個角度解析作品的創作特點

02 從他人眼中塑造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使人格更具信任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透過野野口修迷幻案情的自述,以及加賀尋找作案動機的手記,建立了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加賀恭一郎、野野口修、日高邦彥、以及日高邦彥的兩個妻子。

尤其是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彥,更是多由其他人口中得知這兩個人物形象,並以其獨立的人格站立在讀者視野之中。

野野口修:職業曾經是語文老師,現在是兒童文學的小說家,曾經與加賀恭一郎在一所學校共事,是日高邦彥的好友兼中學同學。

野野口修這些個人資料,除了個人闡述的一部分,我們大多是從加賀和過去一些人的手記中得知的。

野野口修小時候在校園裡,曾經遭遇校園暴力,一段時間不想去上學,是日高邦彥主動鼓勵野野口修,並和他一同上學,才解決了野野口的上學問題。

野野口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傷害,曾經參與過一起欺凌弱小女生的校園霸凌事件,並且有錄影帶為證,而其中的一張照片落在日高邦彥的手中,這也是他殺害日高的誘因之一。

豆瓣8.7分《惡意》:從三個角度解析作品的創作特點

野野口修是怎樣一個人物形象呢?日高邦彥幫了他,但他一直心懷恨意,看不上日高邦彥,即使日高不念過去,主動推薦他寫兒童文學,在野野口修看來,也不是在幫他。就算日高沒有把他曾經參與校園暴力的照片公佈與眾,他也不允許日高的存在。他還忌妒日高早於他,成為一名作家。

野野口修,是一個人格扭曲,渾身充滿惡意的人。

日高邦彥:暢銷小說家,小說中該案的被害者。

日高邦彥這個人物形象,我們都是從他人口中得知,他本人基本上沒有做自我陳述。這顯得這個人物形象更客觀、立體,並且具有正能量色彩。

日高邦彥有兩任妻子,前妻自殺,與新婚妻子理惠剛結婚一個月。現在的他一心撲在小說創作上。小時候他主動幫助過野野口修,後來不計前嫌,給野野口修推薦寫兒童文學,以期幫助野野口實現成為作家的夢想。

對於野野口修的惡意,日高邦彥毫無不知情,他一如以往地與野野口來往,並把他當好友一樣對待。

這是無辜被害之人在讀者面前的形象,透過其他人的敘述,我們更覺得他的無辜、正派、無私和大度。

透過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彥這兩個人物形象的例子,

我們可以看到,從他人口中說出的人物形象,更充滿信任感,同時使人物性格有了鮮明的對比,使小說作品更有感染力。

無論是手記體敘事方式,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在意圖打造一部完美的作品。小說作品的優秀之處更在於,它能夠帶給讀者的啟示,那就是對於人性的拷問和救贖,讓讀者對於人性的反思,幫忙我們活得更好。

豆瓣8.7分《惡意》:從三個角度解析作品的創作特點

東野圭吾

03 作品本身對於人性的拷問和救贖,豈非“惡意”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對人性的關照和解放

在東野圭吾筆下,會告訴我們意想不到的作案動機,和捉摸不透的人性描寫。這些人性弱點,不是我們不知曉,只是透過一部小說作品,讓我們理解地更深入,更透徹,更有共鳴。

我想,

這就是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它能告訴我們內心無法說出的東西。

豆瓣8.7分《惡意》:從三個角度解析作品的創作特點

《惡意》中的“惡意”在人性中是存在的,這樣的惡意,包括忌妒、仇視、作惡等等,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我們的人生。

就像野野口修為代表的人性,有的看不得別人的才華,看不得別人過得好,即使當面不說出來,也暗地裡與之較勁;有的莫名其妙地仇視一個人,即使那個人與其沒有生活或工作上任何交集;還有的即使對方毫不知情,他仍然在道貌岸然下頻繁作惡使壞……

我們是怎麼對待惡意的呢?是包容、大度,信任他人,更相信自己能活得更好。這是一個堅定自己,戰勝惡意的立場,這個立場我們始終擁有。

透過東野圭吾的《惡意》,我們看到了無邊的惡意,它們深不見底,有如萬丈深淵。但我們依然努力地讓生活變得更好,這就是惡意帶給我們的啟迪,對於那些人性的拷問,是為了救贖他們,把他們從懸崖邊拉回真善美的岸邊,讓人性得到關照和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