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常在邊關種榆樹,這是為何?事實證明手段高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常在邊關種榆樹,這是為何?事實證明手段高

在作家的筆下寫道:

一種樹,可以“活著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爛”

這種樹就是胡楊。

如果你有幸能一覽西北的風光,就一定會注意到這號稱“沙漠英雄樹”的物種所展現的生命奇蹟。眾所周知,我國的西北地區環境惡劣,風沙,乾旱都是常見的問題。

再加上土地鹽鹼化嚴重,根本不適合植物生長,然而那裡不僅沒有寸草不生,反而有大片的胡楊守衛著身下的土地。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常在邊關種榆樹,這是為何?事實證明手段高

這都是得益於胡楊本身的屬性,它只需要吸收少量的水分,即可在荒漠中生存。

同時它防風、固沙、固水的能力還比較強,在平衡荒漠的生態平衡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但是這樣優秀的樹種並不是一直受到人們青睞的,

千年之前,在邊境代替胡楊發光發熱的則是榆樹。

選擇榆樹自然有其原因,而這則要從秦漢時期中原和匈奴的恩恩怨怨說起了。

匈奴與中原的恩怨情仇

匈奴興起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在東北亞草原地區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氏族,其中匈奴部落分佈在陰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一帶。

中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而那些戎族生活的環境相比起來就顯得惡劣多了,

是以他們一直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其中又以匈奴進犯最為兇猛。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常在邊關種榆樹,這是為何?事實證明手段高

當時大大小小的國家們都忙著爭奪天下,但是匈奴天生驍勇善戰,來勢洶洶,他們也不得不在對抗外族這件事上統一了戰線——長城就是當時的產物,只是還不像後來那麼完善。

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李牧率領十幾萬大軍北上攻打匈奴,殲滅匈奴十萬餘騎,震懾了匈奴十幾年。

但是隻要中原地區戰亂不斷,匈奴就總有機會養精蓄銳,等待時間捲土重來。

直到秦始皇橫掃天下統一六國,建立起相對穩定的政權之後才有精力專心對付匈奴。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將士北抗匈奴收復河套,並將其趕出了河西走廊,

把匈奴打得“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常在邊關種榆樹,這是為何?事實證明手段高

同時把戰國時期留下的長城修築連在了一起,形成了今天完整的萬里長城。

並令蒙恬長期駐守邊疆,也是在蒙恬的努力下,建立起了對抗匈奴的軍事策略,種植榆樹就是其中之一。

只是秦歷二世而亡,中原再次陷入紛爭,蒙恬含冤而死,邊疆再次為匈奴所掌控。

西漢初年,在第一任單于頭曼的兒子冒頓的率領下,匈奴已經成為了一個強大的帝國。

公元前200年,劉邦率軍御駕親征,反被冒頓打得落花流水,最終劉邦逃到白登山被匈奴包圍了整整七天,最後被逼無奈只好同從陳平的建議以和親求自保,這就是屈辱的白登之圍。

一直到漢武帝十二年前,孱弱的漢朝都以和親來穩定與匈奴的關係。

不過為了加一道保險,他們還是效仿前朝在邊地廣泛種植榆樹以謀日後。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常在邊關種榆樹,這是為何?事實證明手段高

這段時間,成長的不只有榆樹,西漢也在壯大。直到匈奴的噩夢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漢朝才有還手的資本。

漢武帝對於抗擊匈奴有一種使命般的熱情,他命衛青,霍去病等大將抗擊匈奴,前前後後在河南、河西、漠北等地發動了戰爭,將匈奴打得節節敗退。

此時,前朝名將的智慧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成片的榆樹林為抗擊匈奴做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那麼,榆樹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呢?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常在邊關種榆樹,這是為何?事實證明手段高

榆樹在戰爭中的貢獻

第一個作用其實和胡楊是一樣的,那就是防風固沙。榆樹抗風耐鹼性強,是一種很好的造林及園林樹種。

但它在乾旱,嚴寒的地區也可以生存,其發達的根系使得榆樹更容易吸收水分,即使所在地一段時間不下雨,它也可以透過吸收空氣中的水汽補充所需的水分。

此外它對土壤的適應性極強,即使在土壤貧瘠的地方,榆樹也可以生存,這就增大了它在邊疆根植的可行性。

漢人軍隊習慣了中原的自然環境,遇上了邊境這種極端環境很難招架得住。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常在邊關種榆樹,這是為何?事實證明手段高

若被風沙鑽了空子,跌下馬或者迷失方向還是小事,有的人因此窒息而亡,沒死在戰場上,反而被大地害了性命。於是他們在天時地利這一點上就落了下風。

種植榆樹則可以阻擋風沙,幫漢人行軍減輕負擔,也可以提供駐紮的地點,讓他們不必擔心軍營被暴風席捲,甚至可以防止匈奴奇襲,在地理環境上削弱了敵人的優勢。

也許你會奇怪,這不是也能惠及匈奴嗎?其實不然。匈奴長期居住在戈壁沙漠,早就習慣了風沙的考驗。

倒不如說,

風沙也是他們的一個底牌,可以借力打擊漢軍,

雙方的優勢立刻就拉開了差距。

再加上他們摸透了此地的自然規律,順勢和漢軍周旋往往有奇效。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常在邊關種榆樹,這是為何?事實證明手段高

榆樹雖然也阻擋了吹向匈奴的風沙,但更多的,則是拉平了雙方的差距,讓漢軍避免了一部分無謂的傷亡。

第二,榆樹木質結實,不易劈裂,還有一定的耐腐蝕性,是很好的建築以及傢俱材料。軍隊行進為了保證速度,不可能專門運送木材用於搭建營地,多是採集周遭的樹木。

邊地氣候寒冷,僅靠搭建帳篷是遠遠不夠的。

而兩軍交戰動輒十天半個月,常年忍受寒冷顯然不現實,這時榆樹的妙用也就體現出來了。

木質房屋的保暖性大大提高,也降低了士兵們感染風寒的機率。

在駐紮結營後也可以就地取材,減輕了物資負擔。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常在邊關種榆樹,這是為何?事實證明手段高

另外,榆樹作為一種良好的木材,也可以用於修補運糧車等木質造物,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第三,

都知道匈奴這些戎族是馬背上討生活的遊牧民族,

他們深居在北方的草原,“逐水草而居”。

正所謂“匈奴草黃馬正肥”,

肥美的水草是大量優秀戰馬的來源,而這也給騎兵作戰提供了強大的後勤供給。

以步兵為主的中原軍隊對抗匈奴強大的騎兵力量幾乎不佔優勢,騎兵作戰機動性極強,突擊能力強,利用戰馬配合衝擊力大增,步兵根本無法抗衡。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常在邊關種榆樹,這是為何?事實證明手段高

而且匈奴依靠騎兵作戰的靈活性,更擅長打游擊戰,

時常打得中原措手不及。

他們來無影去無蹤,打一槍換一炮。

這種一擊脫離的戰鬥方式防不勝防,往往在他們燒殺劫掠,揚長而去之後軍隊才姍姍來遲。

而且使得他們在作戰中只需要攜帶少量糧食,面對遠離故土的漢軍可謂是巨大的優勢。

可喜可賀的是,榆樹林可阻擋的物件又增加了一個,那就是匈奴的戰馬。

不僅在行軍之中可以拖延匈奴的攻勢,

在夜裡也能有效地防範敵人的夜襲。

因為想要穿過榆樹林去偷襲漢軍,幾乎不可能做到悄無聲息。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常在邊關種榆樹,這是為何?事實證明手段高

騎兵一旦進入榆樹林就難以避免與樹枝摩擦發出聲響,所以很容易就會被哨兵察覺。

漫山遍野的榆樹林枝繁葉茂,高大的戰馬在其中失去了橫衝直撞的優勢,反而被限制住了行進的速度,一不小心沒準馬背上的人就被刮到地上去了。

第四,榆樹非常關鍵的一個作用,

那就是它可以作為備用糧食。

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古代戰爭中,後勤補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將士,戰馬都需要口糧,打仗又是體力活,士兵們的身體狀態就是第一生產力。充足的糧食補給是將士們持續作戰的保障,也可以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常在邊關種榆樹,這是為何?事實證明手段高

在歷史上就有很多關於糧草的戰爭,比如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攻打楚國,

項羽因彈盡糧絕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

楚河漢界就是自此誕生的說法。

再比如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是反其道而行之的辦法。

這些只不過是楚漢戰爭中的一些例子罷了,縱觀千年歷史長河,無不有拿糧草做文章的時候,可以說在敵我雙方中有誰失了糧草的優勢就很難獲得勝利了。

不僅是保證自己糧草的供應,

有時切斷敵方供給也是一個扭轉戰局的手段。

由此可以看出糧草在一場戰爭中到底意味著什麼。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常在邊關種榆樹,這是為何?事實證明手段高

影視劇圖

但是在古代,糧草的運送是受到很多條件限制的。古代沒有如今發達的交通網路,更沒有便利的交通工具。從中原到邊境路途遙遠,除去一些損耗,安全隱患也是一個問題。

更何況古代的糧食產量其實並不能支援太長久的持續性作戰,

一旦戰爭陷入僵局,想要臨時調動糧草可是難上加難。

糧食不足,影響的不只是戰爭週期,對於老百姓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一排排可食用的榆樹果實以及樹葉在此時就是現成的救命稻草。

要知道北方的大草原給匈奴人提供的不只是強壯的馬匹,還有可供食用的牛羊。在中原牛是一種生產資源,殺害耕牛更是觸犯國法的行為。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常在邊關種榆樹,這是為何?事實證明手段高

但在匈奴人眼裡,這就是他們取之不盡的食物。榆樹在這裡也算給漢軍解決了一大難題,

在饑荒時候被稱為“救命樹”,

它的果實,葉子甚至樹皮都可以食用,樹枝也可以餵給戰馬吃。

北方有一種常見的小吃叫榆錢飯,榆錢就是榆樹的翅果。在作家劉紹棠的筆下,“榆錢兒就是窮苦人的救命糧”他還寫道

“楊芽兒和柳葉兒也能吃,可是沒有榆錢兒好吃,也當不了飯。”

大文學家歐陽修也曾在吃了榆錢煮粥後寫下

“杯盤粉粥春光冷,池館榆錢夜雨新”。

由此可見,榆果不僅可以吃,味道還不錯。

而榆樹皮則常在災荒年間用以充飢,

可以做成榆樹皮面條。

只不過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榆錢飯雖然還得以保留,卻不用再“啃樹皮”了。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常在邊關種榆樹,這是為何?事實證明手段高

所以說榆樹是救命稻草,在糧草緊缺的時候,將士們就可以用榆樹來解決燃眉之急。除了以上的優點之外,榆樹還有一個在戰場上至關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入藥。

前文提到的可以食用的部分都可以入藥,其中榆樹皮的作用是最大的,在中醫裡榆樹皮本身就是一種中草藥。

榆樹皮入藥之後可以治療燒傷燙傷,

還能快速消腫以及防止感染。

戰場上骨折並不少見,如果固定不好,骨折損傷加重,還可能導致周圍軟組織或者心肺等重要臟器的損傷。

榆樹葉能促進斷骨再生,用於治療人體骨折。

關於外傷性出血,可以將榆樹葉磨成細粉撒在傷口上,

能夠起到很好的止血止痛作用。

榆樹皮也可以當作紗布使用,用於止血。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常在邊關種榆樹,這是為何?事實證明手段高

而在戰場上,流血是最常見的事。但是以古代的醫療水平而言,有時候流血也能要人命,一個搞不好就是失血性休克,更甚者直接失血過多而亡。

在戰爭中醫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將士們只能靠源源不斷地送死來取得勝利,那這個代價未免太過於沉痛了。

匈奴終於退出歷史舞臺

在漢武帝和眾多將士的努力下,匈奴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分裂成了南北兩個派系。

其中南匈奴隨著時間變遷逐漸南下融入了中原的版圖,

北匈奴則在中原打壓之下逐漸西遷,

從此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無論他們在歐洲發展得如何風生水起都再也侵犯不了中原了。

秦漢時期為對付匈奴常在邊關種榆樹,這是為何?事實證明手段高

在此,我們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在缺乏科學認知的情況下,他們透過觀察來積累知識,能夠另闢蹊徑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為後世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在當時,邊境種植樹木都是出於對戰爭的考量,主要就是為了防禦外敵進犯,而如今為了治理水土,

取代榆樹的則是一排排挺拔的胡楊樹。

榆樹也算是完成了它的使命,現在它不再需要堅守在邊境。

不過無論是胡楊樹還是榆樹,他們被選擇都是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