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峁梁遺址發現史前糧倉, 出土“謎”樣種子, 破解古人的飲食之謎

隨著我國國力的逐漸強盛,吃糠咽菜的生活已經離我們遠去,很多人都已開始透過健身來應對肥胖。那古人都吃些什麼呢?寨峁梁遺址中,藏著一把解開四千年前古人食譜的鑰匙,他們究竟吃些什麼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寨峁梁遺址發現史前糧倉, 出土“謎”樣種子, 破解古人的飲食之謎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現在我們都說五穀雜糧是我們人類的食物,那麼究竟是“五穀”還是“六穀”呢?其實我們無需糾結,因為數詞有時是一種泛指,表示多個,而《三字經》中此六字的含義也是眾說紛紜,較為大眾化的解釋為“水稻、小米、豆類、小麥、黃米和高粱”。

寨峁梁遺址發現史前糧倉, 出土“謎”樣種子, 破解古人的飲食之謎

之所以大家會對糧食的種類有爭議,主要是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南北地區氣候有很大區別,南方多水田,主要以水稻為生,那水稻自熱要排在五穀之首,而北方黃河流域的居民,很長一段時期沒見過水稻,東漢末年儒學家鄭玄曾道:“五穀,麻、黍、稷、麥、豆也。”雖然不同的地域給百姓帶來了不同的糧食,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我國古代的先民發現了很多種糧食作物,餐桌上的食物總是五花八門。

寨峁梁遺址發現史前糧倉, 出土“謎”樣種子, 破解古人的飲食之謎

再久遠一些遠古居民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們剛經過茹毛飲血的時代,進入腹中的食物相對原始沒有充足的經驗製造農具,無法高效地完成墾荒和種植,那他們都是吃什麼呢?要想知道如此古老的事情,我們只能著眼於古遺址的文物出土,陝西省榆林市的寨峁梁遺址就藏著一個答案。

寨峁梁遺址位於榆林市榆陽區房崖村,它具體的位置十分不起眼,只是一塊橢圓形的山峁上,三處臨近懸崖,中心微微凸起,所謂的山峁就是指小山頭,這也是寨峁梁名字的由來,就是這樣一個小山頭,考古人員們卻在這裡發現了一個遠古的村落級遺址。

經過長達四個月的發掘,寨峁梁遺址的全貌終於展現了出來。這是一處橢圓形的古遺址,前後共發現房址66座、圓坑10座、方坑3座,這個規模的遺址完全稱得上是一個小村落,最令人興奮的是,經過碳十四追蹤技術的測定,這座遺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寨峁梁遺址發現史前糧倉, 出土“謎”樣種子, 破解古人的飲食之謎

遠古時期的遺址中隱藏著太多的秘密,專家們一點點地除去厚重的黃土,遺址中珍貴的文物得以展現,這裡居然埋藏著大量的種子。在數千年的風化中,這些種子都已碳化,但它們依舊是珍貴的文物,專家們細心地一粒粒將它們挑選出來,這個過程一共重複了5493次!在史前遺址中能挑選出如此多的種子,這絕對不是一件常見的事情,因此,寨峁梁遺址的研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這一大批的古糧食種子,總共被分為了十三個物種,其中粟和黍共計有2411粒,佔了總數的43。89%,從資料的角度闡述了,遠古時期陝北先民的主要飲食來源。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這些種子中,專家們還浮選出了1650粒藜,而且它們被放在了同一個坑內,專家們認為這就是先民有意採集,當作食品儲備起來的。藜是個什麼東西呢?它可以作為糧食食用嗎?

“藜”為藜科藜屬的植物,它有一個大眾化的名字——灰菜,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都把它視為雜草,因為它常見於路旁、荒地及田間,農田處理雜草時,它就是主要被防治的物件。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藜性味甘、平,微毒,其毒性表現在幼苗作野菜食用時,有人食用後在日照下,裸露面板部分即發生浮腫及出血等炎症,區域性有刺癢、腫脹及麻木感,嚴重的還會出現水泡,甚至併發感染和潰爛。

寨峁梁遺址發現史前糧倉, 出土“謎”樣種子, 破解古人的飲食之謎

現代醫學將這種疾病稱為“藜日光過敏性皮炎”,那藜是一種不可食用的雜草嗎?實際上也並非如此,藜有著清熱,利溼,殺蟲。治痢疾和腹瀉等藥用價值,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填飽肚子,只是它絕對不好吃,《韓非子·五蠹》中記載:“糲粢之食,藜藿之羹”,意指為粗糙的飯菜。寨峁梁遺址中藜種子的出土告訴了世人,在遠古時代,陝北先民為了不至於餓死,只能挖野菜充飢。

寨峁梁遺址發現史前糧倉, 出土“謎”樣種子, 破解古人的飲食之謎

如果按照比例來算的話,陝北先民的食譜中,有五分之二都是難吃的灰菜,他們為了生存,不得不選擇委屈自己的口腹,現代生活中,大多數的人們都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開始研究如何才能吃得健康,吃得均衡。這就是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我們應該為活在當下感到幸福!

引用資料:《民俗歷史中的飲食》作者:李易安出版社:藍天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晉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