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出土一碗四千年的麵條, 專家檢測後發現, 它竟不是用小麥做的

關於麵條最早起源於哪裡這個問題,義大利和阿拉伯已經爭執了一個世紀。

然而就在他們爭論的不可開交的時候,中國早在

四千年前

就已經擁有了麵條這個訊息震驚了整個世界。

這碗四千年前的麵條改變了我國曆史,也從此平復了義大利與阿拉伯之間關於麵條的“戰爭”。

它的出現使我國成為了世界上最早創造麵條的國家

,一下子比義大利和阿拉伯爭論的時間早了幾千年。

古墓出土一碗四千年的麵條, 專家檢測後發現, 它竟不是用小麥做的

然而,就在考古專家們都沉浸在發現這碗麵條的喜悅中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專家們檢測後發現,這碗麵條居然不是用小麥做的!

這是怎麼一回事?難道之前的推斷都是錯誤的,這一碗淡黃色條狀物不是麵條?好不容易創造出來的歷史只是一個烏龍?

讓我們帶著疑問,跟隨考古人員回到這碗麵條的出土地——青海省喇家遺址。

古墓中發現一碗四千年前的麵條

喇家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縣黃河上游的一個河谷小盆地裡,它是由災難性地質災害,譬如地震、山洪、泥石流等摧毀沉積而來的。

這些地質災害帶來的泥沙堆積、掩埋和密封,使喇家遺址中的文物得到了較為完整的儲存。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喇家村的村民們向當地政府反映,他們在農耕時經常會挖出來一些陶瓷碎片和石塊,甚至還有一戶村民在自家農田裡刨出來一塊殘缺的玉石。

此訊息一出,立刻引起了考古學家們的注意,他們迅速組建了一支隊伍前往青海省喇家村進行實地考察。

古墓出土一碗四千年的麵條, 專家檢測後發現, 它竟不是用小麥做的

在當地村民們的帶領下,考古學家們初步確定了喇家遺址的位置,並於1999年末開始,對喇家遺址展開了深入的清理和挖掘,經勘測確定了喇家遺址距今已愈四千年之久。

經過三年不間斷的挖掘和考察,考古學家們發現喇家遺址在四千年前是一處規模龐大的史前部落,那裡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在發掘過程中,專家們出土了大量完整的房屋遺址,這些房屋遺址中埋藏著許多生活工具,比如石頭、陶碗、玉環等,除此之外,專家們還在“房間”中發現了大量的糧食種子,這讓考古學家門無比興奮。

為了方便之後的考察工作,考古學家們將這些“房間”用阿拉伯數字做了編號,而那碗擁有四千年曆史的麵條,便是從第20號“房間”裡出土的。

2002年11月,考古學家們嚮往常一樣在房屋遺址中挖掘考察,大家全都躡手躡腳,小心翼翼地清理挖掘到的文物,不敢發出一點聲音,生怕影響到這些文物的安全出土。

四周一片靜悄悄,只有專家們清理文物的“沙沙”聲,就在這時,20號“房間”裡突然傳出來一聲十分激動的歡呼聲:“

麵條,是麵條哎!

眾人聞聲趕去,原來20號“房間”的小王在清理屋子時,瞥見屋子的旮旯角落裡有一一片灰白色的陶瓷,走近一看,是一隻倒扣在土堆裡的瓷碗。

一開始,小王以為這只是一隻普通的瓷碗,他帶上手套,一手拿著毛刷,一手拿著小鏟子,兢兢業業地將瓷碗周圍的泥土清理乾淨,然後十分小心的將瓷碗輕輕拿起放在一旁,準備清理乾淨後拿回實驗室。

但是,就在小王剛準備起身時,他發現瓷碗倒扣的泥土中有些不對勁!

由於年代已久,倒扣的瓷碗在拿起時,碗中的東西連帶著泥土一起牢牢地固定在了地面上,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但奇怪的是瓷碗下的這一小堆泥土卻與其他不同,它的頂部有一些圓圓的條狀物纏繞在那裡,看起來就像是幾根麵條!

沒錯,就是麵條!

又仔細端詳了一會兒的小王更加確定自己的想法:“麵條,是麵條唉!”他在20號房間裡激動地大聲呼喊。

眾人趕到後,考古研究員蔡林海第一時間便拿出相機拍了照片,這些細細的淡黃色的條狀物質交叉纏繞在一起,彷彿在訴說著這片土地的歷史底蘊。

古墓出土一碗四千年的麵條, 專家檢測後發現, 它竟不是用小麥做的

但喇家村遺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考古學家們一時也不能判斷這究竟是不是麵條。他們將這碗“麵條”連帶著泥土裝進了保鮮袋,然後又重新放回瓷碗裡,準備帶回去好好研究。

如果這些淡黃色的條狀物質真的是麵條,那這勢必重新書寫歷史,麵條起源於中國這個事實將無人可以撼動!

揭開這碗神秘麵條的面紗

“碗拿過來的時候,裡邊已經沒有面條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曉燕十分痛心地說道。

“所有的麵條全部不見了,你想啊,它在下面埋藏了幾千年,然後你一開啟,一下子就氧化了。”

原來,當考古專家們興沖沖地帶著這碗麵條從青海趕回北京後,這碗麵條居然在眾人期待的眼神中憑空消失了!

本來食物就不容易儲存,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四千年前的麵條標本,這才看了幾眼,居然就這麼消失了,這讓大夥都十分沮喪。

就在整個研究所都因為這碗麵條的消失而變得低沉起來時,有人卻發出了一聲欣喜的歡呼。

原來,總覺得不太甘心的呂厚遠研究員忍不住把瓷碗裡的土又給翻了一遍,他總覺得這些麵條不會就這樣一聲不吭地就會發得一點不剩,沉寂了四千年都沒有消失,如今總得留下點什麼。

沒想到,就是這麼一翻騰,他還真的找到了。在瓷碗內的沙土中夾雜著小小的一段淡黃色圓條,雖說只有一小段,但總比沒有強。

研究院裡又重新活躍起來,鑑定工作可以繼續進行下去了!

古墓出土一碗四千年的麵條, 專家檢測後發現, 它竟不是用小麥做的

由於樣本實在太少,鑑定速度必須越快越好,呂厚遠心裡一琢磨,與其沒有目的推測,不如從最有可能做成麵條的作物去推斷,這樣的話,只要確定了這碗淡黃色條狀物的主要構成,不就可以判斷它是不是麵條了嗎?

呂厚遠研究員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這樣一來,就可以節省時間,避免麵條標本再次揮發後,他們手足無措。

說幹就幹,大家走訪了青海省民和縣當地的村民,得知他們那裡的民族基本上都是以麵食為主,而且由於民和縣位於海拔1800米的高寒地區,當地人民種植的主要糧食就是抗旱的小麥。

這麼一來的話,當地人基本上都是用小麥磨麵粉做麵食,這正和呂厚遠想象中的一樣:“一開始我們幾個都認為這碗麵條是用小麥做的,因為目前都是用小麥做麵條嘛。”

那麼,這碗四千年前的麵條究竟是不是用小麥磨粉做成的呢?

考慮到樣品的標本實在有限,而研究員們也不敢百分百確定這碗麵條就是由小麥做成的,在查閱了大量的國內外文獻後,研究員們決定採用“澱粉粒分析”的方法,

通俗的說就是透過檢測樣品的內部環境構造,來判斷這碗麵條是否和小麥的細胞結構相吻合。

如果這些淡黃色的條狀物質真的是麵條,那麼這個瓷碗內的土裡一定含有澱粉。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將瓷碗中的土壤當做標本進行檢測,這樣就完全不用擔心樣本隨時面臨揮發的難題,而且檢測資料也會更加準確。

古墓出土一碗四千年的麵條, 專家檢測後發現, 它竟不是用小麥做的

然而,就在大家滿懷期待的時候,檢測結果給眾人潑了一身冷水。結果顯示,這碗淡黃色條狀物和小麥可以說是毫不相干。

“很明顯跟小麥是完全不一樣的,小麥的細胞結構是像鐵餅一樣的形狀,大小一般都是30到40多個微米,而這碗麵條檢測出來的細胞形狀是一個多面體,兩者絲毫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副研究員楊曉燕如是說道。

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之前的推斷都是錯誤的嗎?這碗淡黃色條狀物莫非不是麵條?

就在大傢伙納悶的時候,一個專家突然提出,在民和縣考古時他們曾在房屋遺址中發現了許多農作物的種子,有沒有一種可能,這碗麵條可能是用其他作物製作的呢?

這個專家的發言讓大家瞬間反應了過來,他們只想著小麥可以做麵條,卻忽略了可以做麵條的農作物絕不僅僅只有小麥呀!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史上,能夠做成麵條的作物那可就多了,像燕麥啊、蕎麥啊、鷹嘴豆啊、玉米啊等等,這些農作物都能做出來既勁道又美味的麵條。

想到這裡,研究人員們立刻開始排查可能製作成這碗麵的農作物,參考喇家村遺址一流的農作物的種子,以及走訪當地村民百姓,再結合四千年前的農業技術發展情況來看,當時能夠種植的農作物的種類並不多。

如此一來,研究員們的排查範圍頓時就縮小了許多,經過半年時間的提取和整理,他們初步將目標定在小米,黃米,玉米和蕎麥這四者之間。

經過進一步的檢測,呂厚遠發現這碗淡黃色條狀物的細胞組織結構與小米和黃米的極為類似,也就是說,它極有可能是就是由黃米和小米制作而成的一碗“雜糧麵條”!

古墓出土一碗四千年的麵條, 專家檢測後發現, 它竟不是用小麥做的

然而,事情好不容易有了眉目,專家們的研究工作也遇到了瓶頸,幾乎到了進行不下去的地步。

原來,小米和黃米不僅長相極難分辨,就連細胞的組織結構也極為相似,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人能夠很容易的將黃米和小米加以區分。

可是如果不能確定最終的組織成分,還是無法證明碗中的這些條狀物質就是麵條。為了揭開這碗麵條的神秘面紗,研究人員再次對它進行了“澱粉粒分析”,經過長達一年多的反覆檢測,仔細觀察,呂厚遠終於有了結論。

到目前為止,植矽體、澱粉、分子生物學的證據都證明這碗麵條就是用小米做的!

”呂厚遠研究員激動地說道。

小結

世界上第一碗麵條居然是用小米做的!

訊息一經發布,立刻引起了國內外社會各界的關注,小米這種十分粗糙且不具有粘性的農作物即使放到現在,也是很難製成麵條的。

古墓出土一碗四千年的麵條, 專家檢測後發現, 它竟不是用小麥做的

那麼古人是用什麼辦法將小米制成麵條的呢?

而且麵條極難儲存,長期以來就缺乏麵條起源的直接證據,也正是因為這樣,義大利和阿拉伯這兩個國家才會因為誰的國家更早創造麵條這個問題而爭論不休。

那麼,在青海省民和縣發現的這碗麵條究竟是不是世界上第一碗麵條呢?會不會在這之前就已經有了麵條的出現呢?

對於這些問題,我們無從考證,也不得而知。

但喇家村遺址的這碗小米麵條確實是真實存在的古代食物遺存,也是迄今為止有證可查、有據可依的世界上最早的一碗麵條。

這一發現,不僅豐富了我國的飲食歷史文化,也對新石器時代農業考古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