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漸顯疲態, 喜報未出、購物減半, 30萬年輕人正在離開

2021年的雙十一購物活動,在經歷了23天的超長戰線後,在今天迎來最後的“狂歡”。

11月1日0點到11月11日0點45分,已有382個品牌在天貓雙11的成交額超過1億元。

早在20多天前的“雙11”預售日,李佳琦直播銷售額以106。53億元位列第一,薇婭直播間銷售額則破80億排名第二,有網友調侃:每天哭窮的打工人終究只有我一個。

雙11漸顯疲態, 喜報未出、購物減半, 30萬年輕人正在離開

點選載入圖片

今年雙十一表面看依舊火爆,上億甚至上百億的數字彷彿不是錢似的重新整理著,但主流電商平臺卻一改往年曬成績單秀交易額的做法,顯得低調了起來。

大半夜開始播報各種戰報、創新高、營銷口號直戳消費者命門,才是大眾對雙十一的固有印象,但這些充滿硝煙的戰火,似乎在今年銷聲匿跡了,有網友戲謔稱這就和上學時不敢跟家長彙報成績一樣。

雙11漸顯疲態, 喜報未出、購物減半, 30萬年輕人正在離開

點選載入圖片

之所以會如此,還是平臺方“咎由自取”,活動的初衷是省錢,但隨著參與人數越來越多,平臺獲利越來越高,套路也變得越來越多,消費者熬夜下單後,發現價格沒有變化甚至不降反升,各種活動也越來越複雜。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問卷網做過一項調查,58.4%的受訪者無法接受形式變化多樣的營銷手段。

網路紅利的減弱也是雙11疲軟發展的一個原因。截至2020年底,中國的上網人口已超過9億,到達人口瓶頸,線上交易的規模增長率在2018年之後穩步下降,

從2015年30%以上的年增長,到2020年同期增長只有5%不到,遠低於同期全世界線上銷售額25%的年增長率。

另外平臺對於商家促銷力度的壓榨也越來越“無情”,品牌如果不參與雙11活動,市場份額就會被蠶食,如果參與,就會賣多虧多,純屬賠錢賺吆喝。品牌方被平臺綁架和裹挾,加上網路流量紅利的減少,以及消費體驗的下降,必然帶來銷售額的疲軟。

雙11漸顯疲態, 喜報未出、購物減半, 30萬年輕人正在離開

點選載入圖片

滿減、秒殺、跨店優惠、消費券、紅包、賺喵糖等等,對邏輯運算能力和數學能力差的人來說,傷害極大,侮辱性也很強。網友們不禁感嘆“雙11”絕對是中國人數學內卷最重要的戰場。

試想,如果美國“黑色星期五”也效仿中國的雙11,那不擅長算數的美國民眾可能會原地掀桌,相較於雙十一的複雜模式,黑色星期五直接打折或者直接降價方式更讓消費者青睞,

中國消費者,不僅花錢還要被困在演算法裡,不由地想問一下商家和平臺,為什麼搞優惠,非要處處算計呢?

雙十一的出現,對於消費觀的顛覆是巨大的,網購的環境讓消費主義開始盛行,除了商家廣告文案充滿消費焦慮的洗腦,還有網紅博主們的暗暗營銷助推,讓大家逐漸構建起了一種邏輯:買了什麼檔次的商品,就是什麼層次的人。

雙11漸顯疲態, 喜報未出、購物減半, 30萬年輕人正在離開

點選載入圖片

部分年輕人開始花錢購買名貴的包包、口紅、球鞋,甚至借貸消費,逐漸產生消費焦慮,在剁手搶購時,分不清是慾望還是需求,就比如喝奶茶,商家透過僱傭人排隊,把奶茶變成一種慾望,不管喝沒喝過的人都會慾望它,於是它成了現象級飲料,這和雙十一的套路是一樣的,如今的雙十一已經成了電商購物節,光棍們早已無人問津。

網購給了我們便利,每個人都在家裡面等快遞、等外賣,2020年雙十一的成交額是4982億,是2009年第一次雙11的1457倍,

可見網購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和人的關係越來越遠,腰包裡的錢也越來越少。

於是開始有人厭倦這種生活,逐漸清醒,新的時代,生產可以不需要你,什麼都可以不需要你,但消費需要你。

於是某社交平臺消費主義逆行小組的30萬成員開始離開雙11陣地,有人踐行極簡主義,有人單純想省錢,還有人是求勸退求拔草的,也有人花26萬網購後幡然醒悟,不再爆買。

艾媒諮詢資料顯示,

不到兩成的網民堅持每年參加雙11,近七成網民參加了2至11個雙11,但仍有2.2%的網民從未參加過雙11。

在雙11的狂歡裡“摸爬滾打”,終於有人意識到瘋狂剁手並不能改變什麼,多買一支口紅也不會變成全智賢,多買一雙球鞋也不能成為陳冠希,最多隻會給樓下收廢品的大爺大媽多創收一些紙箱錢。

大家是如何看待這一新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