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多年前, 他到中國見了一次乾隆, 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公元1275年,一個叫馬可·波羅的歐洲人第一次踏上中國的領土,開始了他17年在華遊歷的生涯。在見識到元帝國的強盛後,回到威尼斯的他透過口述,由義大利作家魯斯蒂謙編著成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

在書中,馬可·波羅將中國描述成一個“遍地黃金的國家”,自此中國華美的絲綢、絲滑的茶葉、誘人的寶藏讓歐洲無數冒險家踏上了去往東方的征途。

起初,中國也曾主動加入到世界各國探索交流的隊伍中,明初期時,明成祖就曾派遣鄭和率商隊七下西洋,與世界各國互通經商。

可到了明朝中後期,由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達到頂峰,加上邊防海患不斷,使得中國的統治者對開放國門的政策產生了動搖。

二百多年前, 他到中國見了一次乾隆, 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點選載入圖片

到明嘉靖年間“海禁”政策得到了徹底實行,中外貿易一度受挫。雖然之後曾出現過短暫的“隆慶開關”,但從總體來看,“片甲不得下海”還是貫穿了整個明朝中後期的,並且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了清朝……

清朝的“閉關鎖國”

1644年,清軍在吳三桂的帶領下入關,進駐北京城,成為中原大地新的統治者。為了繼續消滅南方的殘明政權,順治皇帝繼續推行明晚期的海禁政策,使得中外之間的交流更加閉塞。

到了清康熙年間,臺灣的鄭氏政權由於不服從清廷管制,清廷派遣施琅將軍對臺灣展開行動。

為了保證沿岸百姓的生命安全,也為防止鄭氏政權與沿岸百姓相互串通,

朝廷下令將閩、粵、浙等地的居民向內地遷移數十里,並加強海禁政策條例。

二百多年前, 他到中國見了一次乾隆, 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點選載入圖片

直到臺灣收復,清廷在臺灣設立臺灣府後,海禁政策仍未被實質性取消,但康熙皇帝還是開放了廣東、福建、山東的海關,用於海上進出口貿易,而其他地區則依舊奉行著嚴格的海禁政策。

乾隆帝執政前期,清朝國力達到鼎盛,自得意滿的乾隆皇帝以大清“天朝上國無所不有”之名關閉了福建、浙江、山東等地的所有通商口岸,

僅留下廣州一地負責對外貿易,並對外貿制度進行尤為繁瑣的設定,嚴重限制了外商與中國的正常經濟往來。

當時,世界近三分之一的白銀都以不同的形式流入了大清,清朝也由此進入了“康乾盛世”,隨著人口暴增,土地得到大面積開墾,市場需求不斷擴大。

二百多年前, 他到中國見了一次乾隆, 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點選載入圖片

馬嘎爾尼“大開眼界”

十八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英國海外殖民地的擴張,本國的生產力已經滿足不了殖民地廣大地區的需求,在工人階級展開了一場自下而上的社會技術革命,史稱“工業革命”。

正在工業革命轟轟烈烈地進行之時,英國的殖民運動也在同步進行著,從非洲到拉美、從北美到印度,英國的國旗插滿了四大洋和五大洲,他們透過殖民掠奪的手段在殖民地強取生產材料與勞動力,為英國本國輸送著源源不斷的資本和商品。

隨著技術的進步,商品也出現了過於求的情況,為了開闢新市場,賺取更多資本,英國瞄上了中國這片古老又富裕的神秘土地。

與之相比,同一時期的大清王朝仍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此時資本主義國家的變革對封建的清王朝來說也同樣陌生。

二百多年前, 他到中國見了一次乾隆, 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點選載入圖片

到了18世紀末,大清朝這艘大船已經在老皇帝乾隆的率領下步履蹣跚地走向了下坡路。

1793年,為了開啟廣袤的中國市場,英國派遣外交家喬治·馬戛爾尼率代表團訪華,商討通商事宜。

這是資本主義國家第一次與我國進行正式的官方接觸,英國對此次交涉尤為重視,馬戛爾尼作為當時英國最負盛名的外交家,自然揹負起了出使大清的外交任務。

馬戛爾尼到華時,正值乾隆帝八十二歲大壽期間。大清上下燈火通明熱鬧非凡,對於馬戛爾尼來說,這正是上書中國皇帝取消海禁、開啟對外市場的最好時機。

不久,英使團到達舟山,在與當地中國官員見面時,馬戛爾尼將英國當時的蒸汽機、棉紡紗機、連發火藥槍等贈送給中國,這些商品都展示了當時英國先進的工業。

二百多年前, 他到中國見了一次乾隆, 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點選載入圖片

可令他們瞠目的是,

在中國官員看來,這些所謂的“工業產品”無非是一些“蠻夷的奇技淫巧”罷了。

在與中國官員的接觸中,馬戛爾尼感到疑惑,這個賺取全球白銀的東方大國,它的大臣為什麼如此愚昧和自傲。很顯然,與這些官員商談開放口岸,必將是對牛彈琴,根本取不到任何進展。

於是,不久後英國使團北赴京城,決定與乾隆皇帝親談通商事宜。乾隆帝對此次來訪尤為重視,因為在清廷的歷次外事記載中,從來沒有出現過“英吉利”這個國家,乾隆帝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百多年前, 他到中國見了一次乾隆, 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點選載入圖片

為了彰顯大清的國威,乾隆帝下令在英使團經過的沿岸列陣歡迎。在乾隆帝眼裡,幾年前剛取得尼泊爾戰爭勝利的清軍是不可戰勝的,是天下第一威武之師,而在馬戛爾尼一行人眼裡,大清的軍隊卻像極了倫敦街頭賣藝的猴子。

不僅如此,在北上入京的過程中,馬戛爾尼見到了大清國平民的生活狀況,他們個個衣衫襤褸,沿街乞討者數不勝數,即使士兵也個個面如黃玉,身材瘦小。

大清國上上下下的落後、愚昧、自傲淋漓盡致地展現在馬戛爾尼的眼前。

此刻,他開始對這個帝國有了新的認識……

二百多年前, 他到中國見了一次乾隆, 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點選載入圖片

覲見乾隆皇帝“處處碰壁”

到達北京後,馬戛爾尼被告知乾隆皇帝正在避暑山莊遊玩,要他們等些時日。在此期間馬戛爾尼拜見了當時大清最負盛名的將軍福康安,並提出為其詳細地介紹英國大炮的要求。

可在這位百戰將軍眼裡,英吉利人的大炮並不適用真正的戰場,最終福康安以自傲的姿態婉拒了馬戛爾尼一行人,馬戛爾尼徹底對大清的官員失望了,他唯一的希望便寄予在老皇帝乾隆身上了。

不久,大清朝皇帝的全權代表一個叫和珅的官員向馬戛爾尼表示:在覲見皇帝時,使團要行三跪九叩之禮。這對英國使團來說是極大地羞辱,馬戛爾尼斷然拒絕。

二百多年前, 他到中國見了一次乾隆, 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點選載入圖片

以天朝上國自居的乾隆帝實際只是將英國看做與周邊藩國一樣的附屬國。事實上,當時整個清朝的統治集團都沒有“平等外交”的概念。

在經過馬戛爾尼的強烈抗議和和珅的來回遊說下,雙方終於達成協議:

尊重英國的國家尊嚴,體現其協商誠意;同時遵照大清國禮儀,英國使團覲見時行單膝下跪禮,不必行叩頭之禮。

9月14日,馬戛爾尼一行人終於得以見到帝國的統治者乾隆帝,在遞交國書時,清朝官員故意將英國國王的信以極為諂媚、懦弱、吹捧的口吻翻譯出來,乾隆帝聽後可謂是喜上眉梢。

二百多年前, 他到中國見了一次乾隆, 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點選載入圖片

當馬戛爾尼獻上英國取得的科技成果時,沒想到這位老皇帝更是以一種高傲自大的姿態諷刺了英使團帶來的禮物。與其他官員一樣,將他它們看做誤人誤國的“奇技淫巧”。

在正式商談時,乾隆帝對馬戛爾尼等人提出的通商、設館、劃分商界、免除附加稅等請求通通拒絕,十分自傲的說:“我天朝上國物產富足,無不盡有,何須與汝等小國互通。”

會談不歡而散,乾隆帝還下詔大清從此不再接受馬戛爾尼來華覲見。乾隆帝走後,大清官員以祝壽禮畢為由,命令英國使團即刻啟程返回領土,並在不久後遞交了乾隆帝的“國書”。

“國書”中的乾隆帝更是以“萬王之王”自居,讓英國國王守好自己的疆土,不必與大清互通有無,平時也無需進貢,只需在自己生日時來書慶賀便好,言語中盡顯無知與傲慢。

二百多年前, 他到中國見了一次乾隆, 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點選載入圖片

出使大清是馬戛爾尼經歷過最奇特的外交事故,回國後的馬格爾尼是這樣評價大清國的:

“它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之所以沒有沉沒,僅僅是因為一班幸運的人們支撐,它勝過鄰船的地方,只有體積和外表,誰要給它一腳它就會徹底散架”。

馬戛爾尼訪華可以說是英國乃至西方近代外交史的轉折點,從此中國東方強國的形象不復存在。在西方人眼裡,大清的官員根本不懂得什麼是“外交”,對現代技術更是一無所知。

他們手工業者食不果腹,他們的農民餓臭遍地,這與書裡面描寫的中國天差地別,奇怪的是這個國家的窮人似乎早已經習慣了這一切。大清看似強大,其實是由一群行屍走肉的人撐起來的罷了。

二百多年前, 他到中國見了一次乾隆, 就預見清朝的滅亡!

點選載入圖片

這段歷史,對中國來說,是又錯過了一次近代化的機會。

乾隆帝的傲慢自導是整件事情的直接原因,而封建制度的落後、愚昧才是最深層次的原因。

這是馬戛爾尼第一次來到中國,在與大清國文武百官和乾隆帝的交往中,他就預料到了清朝必定滅亡!

歷史也正由他所料,僅僅50年後,英國人便用堅船利炮轟開了這個古老帝國的大門,

大清這艘巨輪緩緩沉下,但中華民族這個沉睡的巨獸也在慢慢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