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起義是順應民意,那為何官府的“破賊安民”還是會得到支援?

因為譚嗣同無論怎樣氣壯山河——“我自橫刀向天笑”(從長遠來看是為民謀利),在菜市口朝他丟菜葉的憤怒群眾也不少啊!《選集》第一卷講得很明白:從黃巾起義到太平天國,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在中國,佔據中心城市的堅固之敵向來頑固死硬。

不僅僅是軍隊數量、防禦部署或是武器裝備。就如同領袖們早已指出:“我國……工人力量薄弱……無法單純依靠自身”形成緊密的力量。黃巾軍轉戰各地會遇到激烈的抵抗,其具體原因就在於不同區域的民意基礎之上。

黃巾起義是順應民意,那為何官府的“破賊安民”還是會得到支援?

試問,侵略者為何會得到本國民眾的支援?舊制度下的平民為何會為貴族賣命?因為雖然他們也是被奴役者,但這些人在本質上也是一定意義上的既得利益者,只是他們自己不明白,或者悶頭髮財不說罷了。

何為民意?從古自今,最大的民意並不是反。而是希望建立一個公平、穩定的社會次序,並由此來構建更加美好的生活。簡單的說,只要基本生活能過得下去,誰又願意去過真正刀口舔血的日子?

黃巾起義是順應民意,那為何官府的“破賊安民”還是會得到支援?

小冰河期的東漢末年,無論是連年天災導致的大規模糧食減產,或者是底層老百姓遭受到更加嚴酷的土地兼併,既然不是所有的農民都活不下去,那麼湊活著過便是合適的選擇。沒有具體理論綱領的張家兄弟,談何擔負起建立新次序的核心?

事實上根本不用官軍出馬,只要各地地主有百分之30不是把族人當牲口使,有百分之30在看到氣勢洶洶的義軍後,立馬開展“減租減息”。順帶以組織“護院民兵”為名,承諾憑軍功有跨越階層的可能,自然會有一大片保甲隊伍響應。

黃巾起義是順應民意,那為何官府的“破賊安民”還是會得到支援?

東漢最大的地主——漢靈帝就是這麼做的。三月壬子,靈帝大赦天下黨人。允許之前因“黨錮之禍”被流放的大批士族回京做官;允許公卿推舉子女或民間能人到公車署接受面試;各地迅速招兵買馬平剿叛賊。

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後面三國時代的大量重要人物諸如:曹操、孫堅、袁紹、劉備、董卓等,各大小代表地主利益的都冒出來了。州牧一職也是這麼來的。靈帝說:從現在開始,別跟我扯什麼郡守、郡丞的,也不要覺得刺史還是個虛官。

黃巾起義是順應民意,那為何官府的“破賊安民”還是會得到支援?

一州的軍政監三權全歸州牧拍板。剿匪有功都是你州牧的,出了問題也全都由你擔責。我只負責看結果,部門之間扯皮推諉的問題也不再是個事兒。這樣一來,從權力的平衡性來講或許不夠好看,但你覺得張教主還會有機會嗎?

一旦“曹操們”手握大權,回到歷經數代積澱的本鄉。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他們能迅速把隱藏到社會深處的各種脈絡重新整合起來。也只有他們才知道老家的糧庫在哪裡。明白當地的鐵器和鹽稅有多少,曉得家鄉的門閥才子們又都在何地。

這才是在天下大亂時,能真正接管地方的強大力量。也只有他們,才能夠把糧食稅收、武器製造、資源軍餉等可持續發展的事情搞起來。曹仁:後豪傑並起,陰結少年得千餘人。曹洪:洪將家兵千餘人。李典:合賓客數千家在乘氏。

黃巾起義是順應民意,那為何官府的“破賊安民”還是會得到支援?

呂虔:將家兵守湖陸。許褚:聚少年及宗族數千家,堅壁以禦寇。田疇:率其宗族附從數百人。都是以本家積蓄多年的宗族為核心,順帶招降納叛,吸納流民,為己所用。而失去土地的流民軍顯然沒有這樣的本事。

劉伯溫曾經這樣給朱元璋介紹農民起義,大致有以下7個方面:1、褻瀆聖人,敗壞倫理。2、攻伐無度、形同流寇。3、或降或反,相互猜忌。4、不能自足,不識兵法。5、掠人財產,只取不養。6、心胸狹隘、相互攻伐。

7、勝時聚集,敗時鳥散。此7個方面不除,雖自稱義軍,不過草寇流賊耳。是的,黃巾軍本來就是流民軍。他們沒有可以持續的後勤保障,如蝗蟲般佔一處,搶一處。這一處搶完了,又一窩蜂地去搶下一處。

黃巾起義是順應民意,那為何官府的“破賊安民”還是會得到支援?

而被禍害的普通農民只能逼得跟著隊伍走,終於成為社會的巨大毒瘤。因為他們沒有重新組織生產關係的能力。這也是中學歷史書上那句耳熟能詳的:“被竊取了勝利果實”的真實原因——侷限性。

張角兄弟,他們可曾提出過比較明確的、合理的方案?除了指出“歲在甲子、黃天當立”這樣的一個結果,即使是“平田均糧”的旗幟也沒有。如何持續?當然了,也不是說漢末的老百姓就一定比唐末、明末的傻。

黃巾起義是順應民意,那為何官府的“破賊安民”還是會得到支援?

而後來者之所以能喊出口號,不過是在歷經歷代失敗之後,於前人基礎上對事物認知的不斷深化而已。可話又說回來了,這三權是放下去了,那些陰結死士的諸侯們又甘願再把權力還回去嗎?想當年高祖白馬盟誓,非劉姓者不能封王。

而當一紙紙名為州牧、實為王爺的紅標頭檔案都發下去時,大漢的最後一口氣,也算是被折騰得乾乾淨淨。被殺怕了的讀書人,深感不受中央信任的公卿士族們,不再信任該朝的仕途分紅,便索性自己開始向豪族轉變,屯土地、匿人口、聚死士、攏人心。

這一時期,如愛國青年曹操也堅決辭去了中央官職,回家讀書種田,伺機而動。大量的官員提出辭呈,或者消極怠工不再為政。中間最出名的一個叫司馬直。靈帝令他去當鉅鹿郡太守。由於看不慣官場賄賂的亂象,堅決不搞買官賣官。

黃巾起義是順應民意,那為何官府的“破賊安民”還是會得到支援?

於上任途中以慷慨的語言痛斥了末世之各種弊端後,選擇自殺以明志。清官都活不下去了,這大漢還有救嗎?剿滅黃巾軍,中央軍隊如盧植、皇莆嵩等確實是主力。但各地割據勢力的圍剿也起到了相當程度的作用。公元189年,對照前幾任算是高齡後,漢靈帝在33歲時選擇駕崩。事實上的東漢,也算是真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