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武術

華拳起源哪裡

中國傳統文化——武術

中國武術,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停止(止)戰鬥(戈)的技術;是消停戰事、維護和平的技術;是物質文明的保障和導向,帶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方式。

上武得道 平天下

中武入喆 安身心

下武精技 防侵害

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人民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武術,使用(包括但不限於)打鬥等手法、來達到停止戰鬥的目的、的技術。武,是停止戰鬥的技術,而並非發起戰鬥的技術。所以,但凡主動發起、挑釁起戰鬥的,都違背了武,是滅武的行為。

武字正解武術,制止侵襲、停止戰鬥的技術。擁有消停戰事、維護和平的實力,透過武化流傳,是物質文明的保障和導向。

武(wu)的發音出自於舞。舞是在武未出現之前,用於向他人彰顯身強力健、雄壯靈活的行為。後來,因為出現爭鬥,繼而立武:停止爭鬥的行為。六尺為步,半步(止)為武。武,即界定了人的安全範疇。

武術演練

夏、商、周 拳勇 手搏 角力 鬥勇

春秋戰國 技擊 相搏 手戰

秦漢三國 武藝 角抵 手格

兩晉、南北朝 講武 武藝 相撲 拳法

隋唐 拳捷 試撲

宋、元 摔跤 打套子

明、清 白打 使拳 使藝 拳法 把式 對力 對拳

近代 國術 武術國技 把式 功夫

武術與表演、體育、競技和格鬥的不同

一.武術與舞術不同:

舞術不是武術,就如放煙花不是投炸彈,一樣。儘管舞術有從武術中提煉出與其對應的同、通之理,但舞術是傾向美學之術,缺失了武術中殺傷實力,不可混淆。

二.武術與體育不同:

體育,是育體之術,是以有形的解剖學為判斷準繩的肌體鍛鍊,是磨練意志之術,但缺乏解決對敵時的意識訓練,所以體育訓練不具備實戰能力。

在真實的戰鬥中,破壞對手的意識、意念及意向,才能達到攻其不備、以弱制強的效果。中級武術,是以修習這一點為導向的。這方面的訓練,不是有形的解剖學範疇,是無形的意識訓練範疇。

三.武術與競技不同:

競技,是以提升參與者技藝為目標的切磋、琢磨行為,所以,同門、同等級的競技才能達到這個效果;不同門、不同等級的競技,只會失漏本門技術和製造仇恨,不可取。

四.武術和格鬥不同:

格鬥,是介乎競技和模擬真實搏鬥的行為,是違悖了武“不主動動戈”的宗旨,有三方面弊端:

主動參與,主動暴露其技術漏洞;

無論勝敗,都輸給了名、利;

格鬥是參與暴力,而不是制止暴力,違悖了武的善性,與“透過習武達到修習個人心性完美”的宗旨、背道而馳,是屬於“爭鬥”範疇、而不屬於“止戈”範疇的行為。

中國武術,首先是一門制止侵襲的技術;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獲得從身體到頭腦、到心性方面融匯貫通的個人修習、獲得從安全到快樂的滿足,安以常樂。

中國傳統文化——武術

武術演進

宋朝以前

(陝西紅拳)

紅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 。據《史記。張儀傳》記載:“秦人秦聲,舞秦舞擊缶彈箏,擊膊拊髀(bi)”,說是秦王嬴政打完勝仗後的慶功宴上,武士“擊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慶賀,這與現紅拳演練套路中 “放炮”、“十大響”的有著同樣的表現形式,與民間流傳的紅拳諺語“擊皮為鼓”也同出一轍。“擊膊拊髀”體現秦人粗獷豪放,既練了“拍打之功”,又練了“撐斬之法”紅拳以“撐斬為母” 撐斬是紅拳拳法的精髓。紅拳歷經千百年風雨滄桑,它以內容豐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藝並存、以撐補撐斬為其母、勾掛纏粘為其能、化身閃綻為其妙、鑽身貼靠、腿法凌厲、刁打巧擊為其法,享譽武林。紅拳傳域甚廣,有豫紅、隴紅、川紅、滇紅、晉紅、魯紅等,尤以關中最。

(杭州長拳)

南宋建炎元年,宋室南遷,以岳飛、韓世忠為首的愛國將領提議下,大部分軍民,奮起習武。以杭州為中心, 杭州流傳的為南拳,拳勢多以上肢為主,肘膝為輔,很少飛身離地,稱“拳打臥牛地”

北方宋朝被金侵佔後,大批難民來杭,帶來了北方的拳種,與原來的南派拳種融合出現了長拳。

元朝

宋末元初,相傳住持覺遠(陳享)得達摩(陳遠護)留傳之十八羅漢手法,變散式為整式,將《羅漢十八手》佛手發展成七十二手(花拳)。他仍未滿意後歷經千辛萬苦習得李家拳、白模拳、蔡家拳將各路拳法融合成五拳,使少林手法(南少林)增至一百七十餘手(172式五形八卦拳),內藏龍、虎、豹、蛇、鶴五形及八卦拳,即蔡李佛古典五形八卦拳(上述故事,是清朝晚期南方蔡李佛所形成有關之編造歷史)。

明朝

明有長拳、紅拳、彈腿等名稱出現。明遷都今北京,將南方(南京)武術如長拳,紅拳等帶來,與原本北京、天津、滄洲之武術,如十八手(叟),六合等拳術融合,今人稱為少林拳種。

明將戚繼光自幼其武術長拳學自祖輩,故稱太祖長拳。福建及山東留下了當時的拳種如長拳、短打、五拳及華拳。福建演生了五形拳,鶴拳;兩廣衍生了洪拳,詠春及蔡李佛等南拳(今人稱南少林拳)。山東將原來之羅漢、六合等演變出現在之羅漢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

清朝

清前期明令漢人不得聚眾習武,南少林寺不再存在,嵩山少林寺受到監視,寺僧亦不可習武。

鴉片戰爭(1840年)後

首先在廣東,林則徐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嚴厲禁菸,需要當地社團及武術團體支援,大力發展民間團練以防英軍從海路進入廣東三江流域,清初禁止華人聚眾集武已經鬆弛了。後來曾國藩更以團練制度發展湘軍之漢人軍隊。使漢人武術得以重新發展。

楊式太極拳、八卦陣、形意拳、柔拳(詠春拳)相繼得以得到發展。 此後中國經歷二戰和國共內戰,戰爭年代武術停滯發展不前,產生了斷層。由二戰(1937年)至改革開放後(1985年);近五十年在中國內地,有些傳承沒有了,有些內容缺失了至此武術走向沒落。

中國傳統文化——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