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炎,難治,並非不治——吳中朝從經筋論治思路與方法要論

筋膜炎透過什麼方法確

全國名老中醫吳中朝工作室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主任醫師吳中朝

北京佑春康醫學研究院國醫名師大講堂

筋膜炎,難治,並非不治——吳中朝從經筋論治思路與方法要論

一、筋膜炎症相關問題諮詢

問:吳大夫,諮詢一下,足底筋膜炎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麼?或者有什麼效果好的藥?謝謝!

答:筋膜炎,是臨床常見疾病,也是較難治的疾病。此問題只問及足底筋膜炎症,其實人體幾乎任何部位的筋膜都可以發生炎症。

筋膜炎,難治,並非不治——吳中朝從經筋論治思路與方法要論

二、筋膜炎症多發,且較難愈

人體筋膜是一個複雜體系,都與過量或不當運動有關,特別是好發於人體關節、活動範圍大、負重大、剪力大的一些部位,還與寒溼、感染等有關。

筋膜炎症有較多的臨床症狀,不同部位可以有不同表現,如痠痛、壓痛、結節、條索、腫脹、冷敏等。

本病症由於與運動與關節活動密切相關,加上其他因素,甚至是免疫因素,故其治不易痊癒,而且好發。

筋膜炎,難治,並非不治——吳中朝從經筋論治思路與方法要論

三、足底筋膜炎症更為纏綿難治

難治的主要原因:

一是人體重力壓迫;

二是遠端血液迴圈較差,易於瘀血阻滯;

三是鞋襪等溼氣較重。下焦多溼,足部多寒。寒溼相挾,尤為難治;

四是隨著年齡增長而足弓變形,生物物理學的力線改變;

五是穿鞋不合適,等等。

因此,其治療必須予以考慮。目前,西醫對此病治療方法不多,而且療效也欠佳。

筋膜炎,難治,並非不治——吳中朝從經筋論治思路與方法要論

四、中醫對本病多從經筋論治

《黃帝內經》早就提出經筋理論,內有十二經筋病候。

《內經•靈樞•刺節真邪》篇指出:“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明顯的痛點或結節點、條索狀物,即主要是病灶點與主要反應點。從而說明本病要恰當治療,要把“上實下虛而不通”作為治療的重點,把“解結”作為治療的切入點。

筋膜炎,難治,並非不治——吳中朝從經筋論治思路與方法要論

當然,如何解結?如何調治,要有一定的臨床技術手段與方法。

對於此病例的足底筋膜炎症,從中醫治療角度來看,以下幾點可以考慮。其他部位的筋膜炎症,可參照本文思路調治。

肥胖者要減肥,以減少對於足部的過重的壓迫;

注意足部保暖,並適當在空閒時抬高足部,以改善足部血液迴圈;

足部保持乾燥、舒適;

穿鞋要合腳,要有一定足弓樣形狀;

認真進行中醫中藥與針灸治療。

中醫中藥:如應用四妙湯、虎潛丸、獨活寄生湯、血府逐瘀湯、知柏地黃湯等,但一定要在辨證基礎上施藥;

應用中藥足浴;

艾灸調治:艾灸對筋膜炎症性疾病有好的療效。特別是對病位廣泛,久治不愈,或有風溼傾向者,更為合適。

筋膜炎,難治,並非不治——吳中朝從經筋論治思路與方法要論

針刺治療:要應用中醫經筋理論施治。中醫將筋膜病稱之為“經筋病”,要應用經筋理論指導對本病的診治。其針刺可用毫針、刃針、火針等治療。

筋膜炎,難治,並非不治——吳中朝從經筋論治思路與方法要論

五、吳中朝臨床若干證治方法要論

臨床要點與內容,可參閱本人臨床學術方面的文章。

筋膜炎,難治,並非不治——吳中朝從經筋論治思路與方法要論

A.可以參閱本文新浪微博的相關文章:

疼痛與關節病症:吳中朝教授多從“經筋”論治

疼痛與關節病症攣僵萎縮:吳中朝教授從經筋論治的兩大重點

B、今日頭條文章:

吳中朝教授疼痛與關節病症經筋調治“十要”“七法”理論與實踐

疼痛與關節病:全國名老中醫吳中朝多從“經筋”論治

疼痛與關節病攣僵萎縮,是全國名老中醫吳中朝經筋論治要點

C、好大夫線上 吳中朝 文章

筋膜炎,難治,並非不治——吳中朝從經筋論治思路與方法要論

D、中國針灸雜誌文章:

筋膜炎,難治,並非不治——吳中朝從經筋論治思路與方法要論

痺症:針灸療法的優勢病種

中國針灸雜誌 2018-12-17

☆吳中朝(封面人物),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央保健會診專家,第五批全國名老中醫,中國針灸學會經筋分會主任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艾灸分會會長、中國中藥協會內外並治用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長期從事中醫針灸臨床工作,在診治痛證、養生保健、代謝性疾病及疑難病症等方面有獨到經驗;先後主持各類課題近20項,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主編學術著作20餘部。

痺症:針灸療法的優勢病種

吳中朝☆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痺症是風寒溼等病邪侵襲,經脈阻滯,氣血不暢,筋肉關節受累而出現疼痛、腫脹,甚至關節功能活動障礙等症狀的疾病。痺症既包括風溼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等西醫有明確診斷指標的疾病,也包括僅有臨床表現,而無實驗室與影像學異常的諸多軀體慢性疼痛類病症。西醫認為本病病因不十分明確,病機複雜,雖有很多診斷指標或分類標準,然而缺少相應治療對策與確切療效。

1

痺症多寒,溫經是其基本治則

針灸診治痺症,從病因上講,基於《素問·痺論》:“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甚者為痛痺,溼氣勝者為著痺也”。從大量臨床實踐看,本病病因主要是與受涼及機體功能低下有關。臨床主症多為疼痛,《素問·痺論》雲:“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肢體怕冷,或只有少數病人或個別部位有短暫性偏熱或區域性熱象。因此,從辨證上講,其病性總體多偏寒偏虛。加之本病久延難愈,虛寒會更加明顯。因此,從治療上講,溫經法應作為本病針灸臨床治療的基本法則,中醫針灸對於本病具有療效優勢。

2

溫經多法,艾灸擇用至為重要

溫經法在針灸具體方法上,針刺選取偏於溫補的穴位,如氣海、關元、腎俞、關元俞等;手法可選用燒山火等複式手法;在針具上應用火針施治等方法。此外,對於痺症最好的溫經法,莫過於艾灸的施用。從筆者長期臨床實踐經驗來看,無論是頑痺痼痛,還是其他證型之痺痛,灸法都是最好的止痛除痺方法,即便是區域性有所熱象,甚至是風溼熱,仍可應用艾灸。艾灸治療痺痛有“六個注重”:①注重循經施灸;②注重病位施灸;③注重臟腑辨證施灸;④注重充足灸量,每次至少在數個部位同灸,並注重灸時充足,單次施灸不少於0。5~1 h,灸程至少3個月以上;⑤注重灸針結合,特別是結合施用溫針灸,可以突顯針灸治痺之長;⑥注重早灸,痺症治療,必須早灸早治,緩則礙效,遲則誤病。

3

筋痺主症,解結三維刺法易效

痺症,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筋膜等組織,最易出現疼痛與運動受限等,或攣縮、積聚、粘連、結節、條索等筋痺症狀的病理性改變。目前筋痺有“以痛為腧”、筋結點、循經、結筋病灶點、解結法、陽性筋結點法等治療方法,雖有一定療效,但為更好地減輕疼痛、改善病變狀況及促進關節活動,筆者臨床應用筋痺解結三維刺法更易取效。(1)基於“諸筋皆屬於節”理論之解結三維針刺法。經筋在肢體呈現網路狀、藤攀狀、框架狀、編籠狀、層次狀的結構,將上下肢、軀幹等網織成一個立體結構,即呈現出經筋在關節處的三維立體構織。在關節前、側、後施行三維刺法,多行縱向三維刺,可以是以疼痛最明顯的一側用針施法為主的多針三維刺;同一病變較深部位,也可是區域性分層三維刺。對於諸如膝骨關節病、半月板損傷、或頸腰部區域性以橫向症狀為主者,也可以行橫向三維刺。(2)基於“經筋結聚”理論之解結三維針刺法。四肢關節或骨骼處,是各經筋在循行中主要結聚之處,是多維結構,多呈現“條”“束”“片”狀。施以三維針刺法,如行一穴多向三維刺,“揚刺”式三維刺,針對“條”“束”“片”之類長針三維刺,有以“角”“顴”“賁”中長度針刺三維刺,更有針對“結”“點”短針三維刺。(3)基於“經筋間交合聯絡”理論之解結三維針刺法。十二經筋間呈現交合聯絡,呈束、片、面狀,部分呈膜、點狀分佈。基於此理論的三維針刺法,包括痺痛症狀明顯病變處主要結構組織的三維刺,以及相交、合的痺痛病變處次要組織的三維刺,例如在股外側肌處以足少陽經筋痺痛為主的三維刺法(前、後、側),以及相交合的縫匠肌(足陽明經筋部分)為次的三維刺法。上述三維刺法之中,可以毫針三維刺、火針三維刺、針刀三維刺等。

4

治痺問道,“五多”“五少”臨床可參

目前痺症診治,有“五多”“五少”。“五多”:將痺症與西醫風溼類疾病對號入座多,強調實驗指標多,用抗風溼與激素多,清熱化溼多,誤診失治多;“五少”:及時治療少,應用溫經法少,注重整體治療少,足夠灸量、灸程治療少,經筋痺痛應用解結三維刺法少。此應予糾正,痺症診治規範方面,要制定與設立更符合痺症病機特點、治療需求的流程及標準;突出痺症中醫針灸治療整體性、多層次、溫經性、解結三維刺特色。在預防方面,要樹立扶正御邪、早溫早防、疏調通絡的學術思想。(選自《中國針灸》雜誌2018年第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