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帝為天朝顏面,使用最愚蠢的招數,直接導致圓明園被毀

1860年10月18日,位於北京城西北郊的圓明園燃起熊熊大火,這座“萬園之園”被付之一炬。放火的強盜是英法聯軍,但導致圓明園遭此劫難,和清朝的一位皇帝由直接關係,他就是咸豐帝,即愛新覺羅·奕詝。年輕的咸豐帝不怕割地、不怕賠款,但卻為了面子,使出了最愚蠢的一招,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事情還得從第二次鴉片戰爭說起,1854年,英法美等國要求與清政府修約,他們認為中國市場很大,五個通商口岸太少,然而清政府拒絕了他們的要求,於是英法以“馬神甫事件”、“亞羅號事件”挑起了戰爭。1858年5月,英法聯軍直抵天津城下,並揚言要進攻北京。咸豐帝急忙派桂良為欽差大臣,與英法議和。

咸豐帝為天朝顏面,使用最愚蠢的招數,直接導致圓明園被毀

在英法聯軍的恫嚇下,桂良擅自在《天津條約》上簽字。為什麼說擅自呢?因為咸豐帝明確表示不同意外國公使進駐北京。而《天津條約》關於“公使駐京”共有四款。桂良很清楚,一旦不同意簽字,英法聯軍有能力打到北京,所以他只能擅自簽約,“早退兵船以安民心”,事後當面向皇帝解釋。

如果沒有咸豐帝的硃批,戰爭將再次爆發,他只好在諭旨中寫上“依議”二字。於是英法聯軍開始撤退,並且約定於一年內換約。其實,咸豐帝同意“公使駐京”只不過是緩兵之計而已,於是他下詔讓桂良等人前往上海,與英法等國繼續談判,要求取消“公使駐京”的要求,甚至以關稅全免作為交換條件。

咸豐帝為天朝顏面,使用最愚蠢的招數,直接導致圓明園被毀

不過咸豐帝的願望並沒有實現,他只好同意外國公使駐京的要求。可是1859年,英法聯軍與清朝爆發第二次大沽口之戰,清軍取得勝利。訊息傳到歐洲,英法再度組成聯軍,先後攻破大沽,佔領天津,接著向通州進軍。訊息傳到北京,咸豐帝急忙派怡親王載垣與英法進行談判。雙方經過一夜的談判,載垣完全同意巴夏禮提出的要求。

9月16日,載垣以“六百里加急”的方式,將英國的條件送到北京,咸豐帝全部批准,其中包括公使駐京。到了9月17日,巴夏禮和法國使者再到通州,遞交了法國的條件,以及額爾金的照會,結果引發了雙方的爭執。原來額爾金要求英國的國書,必須由使者親呈皇帝御覽。於是載垣只得向皇帝請旨,沒想到這回咸豐帝的態度很堅決!

咸豐帝為天朝顏面,使用最愚蠢的招數,直接導致圓明園被毀

“國體所存,萬難允許······設該夷固執前說,不知悔悟,唯有與之決戰。”

9月18日,巴夏禮等人準備返回英法軍營。可是半路中,遭到僧格林沁等人的截拿。原來僧格林沁是奉了咸豐帝的旨意。清朝認為英法聯軍之所以這麼厲害,除了船堅炮利外,巴夏禮是他們的“謀主”,通俗解釋就是軍師。因此咸豐帝早有指示,一旦開戰,“將各該夷及隨從人員,羈留再通,毋令折回,以杜奸計”。其實這個巴夏禮不過是個外交人員,根本不是什麼“謀主”。

咸豐帝為天朝顏面,使用最愚蠢的招數,直接導致圓明園被毀

清朝拘捕巴夏禮後,幾十位外國人死於獄中,這給了洋人報復的藉口。清朝於八裡橋之戰慘敗後,咸豐帝十分害怕,從圓明園中倉皇而逃。英法聯軍直抵北京城下,將圓明園劫掠之後,他們宣稱“為責罰清帝不守前約,及違反和約”,於是將圓明園焚燬。外國使者親遞國書,現在已經是國際外交上的慣例,那麼咸豐帝為何拒絕呢?

咸豐帝不是害羞,而是為了天朝上國的顏面。清朝向來以天朝自許,當藩屬國使者覲見大清皇帝時,是需要三跪九叩的,而打了勝仗的洋人對此不屑一顧,他們要求按照西方禮節,面見清朝皇帝。咸豐帝同意賠款、同意割地,但對此卻無法接受,他無法容忍外國人站著和他說話!咸豐帝為了保住面子,結果丟了更大的面子。

參考資料:

1。《叢刊·第二次鴉片戰爭》;2。《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3。《清文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