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擁有極低的心熵,將整個人生過成一場大福流(universal flow)

怎樣才能讓自己有目標

郭家心理姐,幫你解開心理的姐,做最真實的自己!

你認為,什麼是快樂?是給別人展現一張張燦爛的笑臉還是一直開懷大笑?

答案是,都不是,因為,太假、太天真。

現實生活,你沒辦法做到樣樣順利、事事開心,如果你非要追求“教科書”式的幸福和快樂,可能會自取其辱。

事實上,積極心理學早前就提出過關於幸福的兩種論調:享樂論(Hedonic)(展示幸福的笑臉,側重愉悅和滿足感)和現實論(Eudimonia)(側重意義、成長和自我實現)。

今天我們要談的就是現實輪的幸福,《反脆弱》這本書裡提到,現實論幸福裡的典範是“福流”,相關的理論叫作“福流理論”。

福流(Flow,也叫心流),是人們在行動或創造時,全神貫注、樂在其中的一種心理現象。

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幸福的概念,它是由積極心理學的開創者之一的米哈里提出的。

福流理論則給我們揭示了什麼是現實的幸福:有方法、有技巧、有樂趣的折騰,

除此之外,你還必須在福流中達到心理能量上的“黃金分割點”:找到不折騰和太折騰之間的平衡點(最省力,獲得最高的回報率)。

所以,真正的幸福、快樂不是像海市蜃樓一般懸在空中,不可觸及,而是像土壤開花結果一般自然,可以紮根的一種生活方式。

那麼,如何在福流中獲得現實論的幸福呢?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福流(心流)

一、什麼是福流?

事情太快地湧進來,我失去控制,終於迷失了……

這是某位精神病人描述自己接收資訊的過程,事實上,當不堪大量資訊闖入的時候,人的確會出問題,比如,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的病人會變得極其敏感,環境中的所有訊息都會進入他們的大腦,所以他們會看到、聽到、感覺到常人沒法感受的人、事、物,事實上,他們已經完全失去了控制自己意識進出的能力。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要面對大量的、負面的資訊,如果不能有效處理和控制,你可能會深陷其中,甚至慢慢變得悲觀、消極。

米哈里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應對這種負面資訊的好方法,那就是,找到一項可以讓你長久凝聚自己的注意力在上面的活動。

因為當你比較容易專注的時候,也就比較容易在面對眾多資訊的時候,進行篩選,從而遮蔽那些無關的、負面的資訊。

而這種狀態則是我們所說的最優體驗:“一股洪流帶領著我,然後我自然而然地進入福流狀態......”要想更好地理解“福流”(心流),我們要先來了解幾個相關的概念:

A、熵和負熵

《心流》這本書中提到,無序的量度被稱為“熵”——你可以將一切大自然中自發的物理過程,看作是熵增加的過程(從有序到無序);

事實上,自然界中也有反例,比如,生命現象。很顯然,生命現象不遵從從有序到無序的過程,相反的,它是一個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的過程,而這種反例,叫作“負熵”(從無序到有序)。

B、精神熵--最優體驗

米哈里在上述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

“精神熵”的概念:當資訊對人們意識中的目標和結構構成威脅,將導致一個人的內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它的反面是最優體驗,也就是所謂的“福流”(心流)。

福流的成因和特徵

①集中注意力

——嚴格自律、集中注意力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

②一個願意為之付出的目標——可以集中注意力,是什麼不重要

③即時的回饋——回饋要即時

④全神貫注於此

——忘卻或遮蔽日常的瑣事,不受干擾

⑤達到忘我狀態——狀態要忘我

在這些特徵裡,要特別注意專注和集中注意力,因為他們是造就福流的關鍵。

我們先來看專注。說到專注,你會想到什麼?你是否會想到在應試壓力下很專注備考的高考生,他們體會到福流了嗎?答案是,否。

為什麼?因為高考不是學生心之嚮往,除此之外,反覆複習,到最後會變成乏味的重複。

所以,需要注意的是,造就福流的活動需要具備:1、當事者自覺自願、樂在其中;2、活動必須有挑戰,且是動態的;

再來看集中注意力,既然要集中注意力,就需要一個目標,最好是“自成目標”——做你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不是為了這件事的報酬去做。

為藝術而藝術,為科學而科學,為你喜歡的勞作而勞作;

米哈里曾說:當你擁有自足目標的自我時,就比較容易自得其樂,自得其樂的人,他的目標不是來自於外界,他的主要目標時從意識評估過的體驗中湧現,並以自我為依據。

那種在各種情況下都能找到樂趣的人,大抵如此,對他們來說,他們有能力對外來刺激進行篩選,他們懂得如何控制意識。

他們只關注此時此刻,因為他們集中注意力時可以把其他不相關資訊都拋到一邊,所以,對他們來說,集中注意力反而更輕鬆。米哈里把這種現象稱為“自得其樂的性格”。

說完福流之後,我們來看看到底該如何產生福流呢?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學會折騰;二、學會獨處;

二、尋找折騰和幸福的“最大公約數”

我們剛才說,現實論的幸福是有方法、有技巧、有樂趣地折騰,當你身處福流之中,你會最省力,獲得的回報率卻最高。

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研究發現,“福流中的人”不僅付出的腦力會相對較少,而且,高度集中和有序的意識還會讓效率最大化,所以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福流、腦力與任務難度之間的關係模型 摘自《心流》

福流理論其實反映的是道家老子所描述的“無為而為”的境界:巨大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來自於駕輕就熟、高效使用能量的經驗。

那如何才能實現“福流之道”呢?其實就是尋找“折騰”和“樂趣”中的“最大公約數”,簡單來說就是,折騰有樂趣的事,在折騰中“見獵心喜”。

1、折騰有樂趣的事

首先,你要自己去發掘,什麼事情對自己而言是有樂趣的?這裡所謂的樂趣,可以是主觀上的樂趣,也可以是客觀上的樂趣。

A、主觀上的樂趣--關乎熱情、優勢和人生追求

想想看,你有沒有自己發自內心渴望去做的事--即便沒有外部回報,你也心甘情願會去做?可以是任何腦海中想到的,只要你對此趨之若鶩,就可大膽嘗試。

可以是看書、寫作、唱歌、畫畫、學英語等任何一個可以讓你心甘情願去做的事,你做這件事是自己主觀想做,不需要別人強迫或督促(擁有“內在動力”)。

拿我自己來說,我很喜歡看書、學習,生病之後,每天都會抽出時間去閱讀、學習,每週也會抽出固定的時間與別人分享、交流心得。

剛開始的時候,沒有什麼外部回報,只是單純喜歡,覺得讀書讓自己感覺良好,所以就堅持去做,並沒有想太多。

雖然,生病之後,讀書對我來說會有難度,太難得靜不下心來讀,讀太長時間坐不住,但讀書對我卻樂趣無窮。

B、客觀上的樂趣--一些特定活動

客觀上的樂趣,在生活中很常見,最典型的客觀樂趣活動就是遊戲--設計符合福流的結構特點:具有挑戰性、有提升空間,規則明確,反饋及時......最重要的是,任何人都很容易地能從中找到樂趣。

想想看,為什麼會有人對運動手環愛不釋手?為什麼會有人對網上購物慾罷不能?因為它們完全符合福流的結構特點。

按照福流的結構特點來看,所有的遊戲、競技類活動、體育運動、文化藝術活動其實都具有這樣的福流特徵。

想要自己的樂趣多一點,其實也很簡單,偶爾跑跑步、玩玩遊戲、打打麻將、跳跳廣場舞,就可以達到目的了。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人生目標不與這些客觀上有樂趣的活動高度一致,不要對其投入過多精力,否則你只會空虛和自責,所謂的樂趣也會消失不見。

比如,如果你不想成為“麻將冠軍”,就不要廢寢忘食地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放在打麻將上,變成“打麻將專業戶”。

福流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折騰變成樂趣。

什麼時候,你可以不依賴事情本身的吸引力,而是在艱難、枯燥、痛苦的時候,依然能夠調動主動性,依然能夠創造福流。

因為人一生大多數的時間都會在工作中度過,所以你可以從自己的工作中找樂趣,與其“愛一行,幹一行”不如“幹一行,愛一行”。

如果你還在抱怨工作太繁瑣,太無聊,不妨試試積極組織行為學中的“工作重塑”法(Job Crafting)——充分發揮自己的自主性,將工作內容、方式和活動都按照福流的規則來重新設計,使它更具樂趣。

如果你認為福流只屬於那些原本就有樂趣的人,你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它屬於每一個人,包括遭受最深苦難的人。

試想一下,那些在納粹集中營中度過漫長時光--每天除了要目睹獄友絕望自殺,還要忍受慘絕人寰的環境,卻依然能讓自己幽默,並幫助身邊的人找到活下去的意義的人是如何做到的?

是的,他就是“意義治療法”的創始 人--維也納精神醫學家弗蘭克爾,這其中的秘訣就是,他選擇用最有福流的方式度過。

2、在折騰中“見獵心喜”

要折騰就要接受挑戰,而當挑戰與你的技能相匹配的時候,你就會產生一種“見獵心喜”的衝動:你擁有明確的目標和即時的反饋,一切盡在掌控,你高度的專注和嫻熟的技能,使行動毫不費力。

要想在折騰中“見獵心喜”,你要知道福流會在什麼情況下產生。

經典福流模型——福流通道 摘自《反脆弱》

當你挑戰的活動的難度剛好是技能所能及,除此之外,你擁有明確的目標,能夠從活動中的到即時的反饋,你就有可能進入福流通道。

挑戰的活動和你的技能存在如下關係:

挑戰與技能匹配——有心流;

挑戰目標高於技能——產生焦慮(應降低挑戰目標)

技能高於設定目標——產生厭倦(應提升設定目標)

所以,福流的確只會出現在一個狹窄的“通道”裡,一旦剛才所說的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你就會進入一種低效的、非福流通道的狀況:焦慮或厭倦。

事實上,當你在折騰中“見獵心喜”時,你已然忘我,而已然就是最大的回報了,因為它會讓你體驗到福流的幸福、樂趣。而這種樂趣與愉悅截然不同,因為你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出擊,

既然,任何有樂趣的事情都少不了折騰,就請大膽地挑戰、學習、成長,享受屬於自己的福流幸福吧!

三、如何在獨處中找到樂趣?

喜歡獨處人,不是野獸就是神!——英國培根

米哈里告訴我們,一個人若能從獨處中找到樂趣(不需要靠他人、工作、電視等文明生活來規劃自己的注意力,擁有一套自己的心靈程式),就能達到福流狀態。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適當的獨處有利於形成“自我”。缺少獨處就缺少自我,所以看看大多數喜歡嬉皮笑臉的“中國人”吧,他們在逢迎他人的時候,也打壓了“自我”。

那麼,該如何獨處呢?如果你認為“獨處是災難、無法獨處”,可以試試“快樂預測表”--預測自己獨處以及和其他人一起工作娛樂時獲得的快樂程度,將其與實際的快樂程度相對比。

具體操作如下(在兩三週內進行四五十次這樣的活動):

第一欄——填寫具體的實驗性活動的日期;

第二欄——填寫當天計劃的實驗性活動;

第三欄——填寫陪你一起完成活動的人的名字(如果你一個人完成,則填“我自己”);

第四欄——用0-100%預測你從該活動中獲得的快樂程度(請在活動開始之前填寫);

第五欄——活動完成後,用0-100%記錄實際的快樂程度;

具體表格如下:

快樂預測表

實踐之後,你會發現幾個有趣的現象:

1、在預測自己獨立完成的活動的快樂程度時,你往往會低估;

2、和別人一起完成活動時,有時根本不如預計中快樂;

3、許多時候,一個人反而會更開心;

你甚至會發現,獨處時的最高分=>和別人在一起時的最高分,

因為當你向別人證明自己一個人也能快樂的時候,你會越來越自信。

@郭家心理姐一個零藥物對抗躁鬱症,靠心理學自救實現人生逆襲的心理諮詢師,要不要關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