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路徑依賴與舒適區

脫離路徑依賴與舒適區

路徑依賴

(Path Dependence)

是制度經濟學中的重要理論,其理念源自於生物學,主要用於表述生物隨機因素對於物種進化路徑的影響,即過去的選擇對現在和將來產生的影響,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會沿著該路徑一直髮展下去,並鎖定在該路徑上。從路徑依賴的概念內涵來看,其主要強調的是歷史經驗對於現在以及未來路徑產生影響的慣性機制。

舒適區

(Comfort zone)

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裡,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彆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

路徑依賴和舒適區反應都具有生物本能的色彩,都是本能地為了節約能量、躲避不確定性,這兩種行為模式根本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也就是說不需要作艱難的選擇,所以不需要體現任何的堅毅、果斷,甚至是反堅毅、反果斷的。

01

路徑依賴:開發性創新的累積,無法產生十倍創新

開發性創新是組織利用現有知識和技術,透過開發型人才在當前技術、操作流程、銷售方面進行提煉、改進以及實施,滿足市場短期需求,提升效和短期績效的行為;

探索性創新是組織挖掘新技術、新知識,透過探索型人才在破壞性技術、利基市場和營銷手段等方面進行變革和實驗,滿足市場未來需求,追求柔性和長期績效的行為。

開發性創新和探索性創新在同一組織中是並行不悖的,而且要實現十倍創新,組織中必須有探索性創新。

脫離路徑依賴與舒適區

開發性創新憑藉其短期收益穩定性受到組織的青睞,使組織常常傾向於在現有知識和能力中尋找真實、可靠的解決方案。

尤其當組織外部環境較穩定,組織沒有動力和需求實施探索性創新突破現有的技術正規化和行為模式,而是常常依賴其先前成功的經驗再次獲取成功。

許多研究表明,這種持續沿襲開發性創新軌跡的“組織近視症”行為,會導致其陷入“能力陷阱”或“成功陷阱”。

該陷阱會導致組織創新活動的學習鎖定和路徑依賴,即過多的開發性創新將組織行為限定在歷史經驗中,一成不變地進行小幅度改進和提升,忽視其它潛在機會、技術和利基市場;在管理風格上,高層管理者會採取防禦性戰略抵禦變革,排斥探索性創新,不斷將創新資源向開發性創新偏移,使組織喪失對外部環境風險的感知和適應能力。

尤其在當今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如果放棄新技術、新機會,固執地維繫已建立的經驗優勢,會導致組織揹負較強的核心剛性,阻礙自身發展。

很多組織之所以一直不溫不火,不能說他們沒有創新,只是他們沒有產生十倍創新,是因為一直陷入路徑依賴,一直在進行開發性創新。

02

阻礙個人創新能力提升的認知風格

Amabile

(1996)

指出有利於創新能力提升的認知風格的特點包括:打破知覺定勢;打破認知定勢;理解和欣賞複雜性;儘量保持選擇的開放性;延遲評價;善於對資訊進行多途徑歸類;準確記憶資訊材料;突破舊“版本”;創造性地接受。

對此,本文對這九條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進行歸類:

一類歸為思維定勢,包括知覺定勢、認知定勢、突破舊版本。這一類意味著人們更願意用既有的思維定勢解決問題。

第二類歸為固有習慣行為,包括理解和欣賞複雜性以及對資訊的多途徑、選擇的開放性。這一類意味著人們更習慣於簡單的事情、單渠道資訊的處理,而且習慣於二選一。

三是已有舒適區行為:準確記憶資訊材料、創造性接受和延遲評價。這一類意味著做這些事情是有難度的,因而人們往往選擇不做。

比如,人們更善於模糊地掌握資訊而不是準確記憶,更習慣於利用既有思維定勢對當下情況立即研判,而不是選擇等待,掌握更多資訊後再做出評價。

脫離路徑依賴與舒適區

這三類因素的負向作用顯而易見:

(1)思維定勢的負向作用。思維定勢

( Thinking Set)

是指以前的經歷、活動或者經驗對個人現有的活動或經歷的一種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或活動的傾向性。

在環境不變的條件下,思維定勢可以幫助人們應用已掌握的方法、知識和成功的經驗迅速解決問題。

但是,當情境發生變化時,思維定勢則會妨礙人們採用新的方法,定勢思維會促使人們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的本能反應,而改變並突破固有思維則需要勇氣。

(2)固有習慣的負向影響。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習慣都為目的服務——節省時間或者儲存大腦能量。

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都是自動發生的,否則每個人可能需要花費一天又一天的時間去重複做常規的工作。正是這種自動程式,構成了我們固有的習慣。這種自動程式的缺點是,當我們形成了無效的或者有害的習慣時,它就不再為我們的目標服務。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改變或者創新就變得異常困難。習慣會在環境的刺激下無意識地發生作用。人們的壞習慣之所以難以消除,往往是因為大多數人可能根本就不願意改變。

研究表明,人們的習慣可能使得人們的意識和行為之間發生偏差。如果習慣已經根深蒂固,而且習慣和想法背道而馳,人們便很難根據當下的想法行動。

一個已經根深蒂固的強習慣表現出來的特徵每天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為伍,而且至少每個星期都會作用於某些事情上一次;而一個弱習慣可能只是偶然性的行為或者一次性的行為。

脫離路徑依賴與舒適區

好習慣和壞習慣對人們行為的影響差異是如此之大,培養個人創新能力必須學會管理壞習慣,遷移好的習慣。典型的固有習慣有:

一是不善於傾聽。專心致志地傾聽,並在對話中下意識地關注對方語言的或者非語言的內容和情緒,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比較困難的。

在心理學研究領域有一種常見的現象叫做“確認偏見”。擁有這種偏見的人傾向於關注和相信他們已經掌握的資訊,已經相信的觀點或者事情,而且當這些資訊是已經付費的情況下,他們對這類資訊的確認偏見更明顯。

關注細節並且專心傾聽對於創新思維的培養是非常關鍵的。創新根植於基於環境發現需求,也根植於團隊和利益相關者之間共同協作去找到解決方案。

二是不善於等待,習慣於立即評價。為了定義、分析並做出決定,我們需要做出一系列評價和判斷。

在執行創新方案時,我們需要評價和理解什麼事是不能做的。然而,大多數人習慣於立即評價和判斷相關事實,不能等待。習慣於立即評價,可能在新資訊來臨前,無法留下思考的空間。

尤其當人們處於壓力狀態時,身體會自動以抗爭、恐懼或者是凍結思考等來進行反應。而恐懼思維會破壞創新力和執行力,使得人們自動對威脅進行分類或者對恐懼進行反應而拒絕某些資訊。但是這些被拒絕的資訊,很有可能對創新而言具有特定的意義和價值。

因此,立即對資訊做出反應,尤其是在不完全知情情況下的反應,這種反應下的判斷很有可能是不理智的,在創新過程中,這類反應很可能是無效的、無用的甚至是危險的。習慣於立即評判,任何可能性都很有可能被扼殺掉。

(3)舒適區的負向激勵。無論是思維定勢還是習慣,事實上都為人們的行為營造了一個舒適區。在這個舒適區內,人們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都可以基於本能的反應。

人類是思維的動物,思維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所在,因而思考是世界上最複雜、最高階的工作,因而也是異常困難的。

而在舒適區,人們不需要面對困難。人們不願意多渠道收集問題、不願意開放性選擇問題、甚至不願意等待,這所有的不願意都來自於舒適區對於改變的抗拒。

03

BTB模型:脫離路徑依賴與舒適區

個人創新能力是可以提升的。而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是創新思維,也就是一種意識方式。

心理學者 Carol Dweck 在她的著作《思維方式:心理學新的成功之路》中明確指出:思維方式是一種信仰,一種強大的信仰,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中,而人們可以改變這種意識。

Dweck

(2008)

甚至認為所有人都有能力做出改變並且將這些改變作用於自身。那麼,我們將如何改變並將這些改變作用於自身呢?

首先,要制定適合個人的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本文稱之為 BTB

(Breaking-Transformation-Begin)

模型。

突破

( Breaking)

,指要突破傳統的或者固有的、慣性的思維方式;

改變、遷移

(Transformation)

,指要將好的思維方式遷移到個人的習慣中以及行為表現中去;

行動

(Begin)

,指要有選擇地行動,而且毫不猶豫地行動。

個人的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必須走這樣一條路徑:從改變、突破到習慣遷移,最後基於習慣遷移以及保持良好的、持續改變和突破的思維習慣,並投入創新的行動中去。

脫離路徑依賴與舒適區

(1)B (Breaking) :突破執念

首先就是要辨別每個人的實際情況。“目前狀態還不錯,事情正在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問題是如何將這些正確的指標應用於你的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呢? 很多人慣有的思維方式是:“我們已經用這種方式取得成功了,為什麼不繼續使用這種方式呢?”

通常,這是最容易走的路,但這卻是一個極其普通的思維陷阱,會阻礙人們進行改變,阻礙創新。

正確的思維方式是:情況已經發生改變,過去的老路或許走不通了,應該換一條路去走。

其次,要進行觀念重構。人們看待問題的角度有多種選擇,這個過程就是詳細的觀念重構的過程。

透過觀念重構,可以幫助人們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並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這是一種最有效的尋求新方法實現目標的途徑,哪怕當時困難重重,甚至最初預設的解決方案甚至完全派不上用場。

觀念重構強調重塑和創造更多積極的機會去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幫助人們直面挑戰和困難去發現新的機會,尋找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觀念重構的作用不僅僅只是有助於克服困難、突破阻礙。它同時是創新過程的組成部分,它為創新提供多樣化的視角,是創新的驅動力,並且當出現錯誤時,能夠幫助及時糾正錯誤。

當工作進展順利或者一切都發展良好時,使用觀念重構方法可以自問,“如果……是什麼?”“如何?”在創新過程中,反覆重構觀念有利於活躍大腦,激發靈感,開發潛能,並有可能帶來新的創意,新的方案或者新的感受。

脫離路徑依賴與舒適區

觀念重構基於我們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而環境是動態變化的這一假設。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必須不斷重啟觀念重構的過程。

這個過程可以採取的方法有:首先要思考有沒有可能有另外一個版本或者另外一種解決方案? 其他人會如何看待這件事? 如果跟不同的人工作,思維模式應該是怎樣的?

比如,如果你是一個視覺型的學習者,如何改變你的觀念? 如果你習慣動手和體驗,如何看待當前的形勢?

其次,可以找兩到三種不同風格的人瞭解一下情況,或者問問團隊其他成員的意見,問問這些人是如何看待當前的情況和創新的。

再次,以科學的方法論思維構思新的觀念、解決方案,並以創新的方式解決我們如何做事的問題。

變化和不確定性是科學研究的組成部分。事實上,科學研究也是一個觀念重構的過程,這個過程給我們提供了新的實踐的機會,因此,要站在科學的立場上看待相關問題,透過始終堅持觀念重構,復原、提純、勇敢而大膽地表達想法,發現更多的創意。

最後,要清楚創新的方向是否正確,這是觀念重構的前提。

(2)T (Transformation) :改變和遷移

習慣形成新的有效率的習慣需要有所付出。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制定合理的計劃,明確在不同的情況下將如何行動,以確保能夠及時支援新做法、鞏固新習慣,從而達到培養創新思維的目的。

同時,還可以尋求家人、合作伙伴、教練、導師、同事等人的幫助。這些人可以納入個人習慣改變的支援團隊,這個團隊的成員必須能夠對個人的改變本身起到信任、包容和激勵的作用,或者說,被改變者和支持者之間必須相互信任。

大量研究證明,透過不舒適的訓練才有可能真正增強人們的舒適感。

不舒適的積極訓練包括與陌生人進行交流,聽當時並不喜歡的音樂,嘗試吃從來沒吃過的食物,或者穿著婚紗起舞,在 KTV 唱歌,面向同輩或者朋友做一場公眾演說等等。

這些訓練都是有必要的,而且將有助於成長——比如培養慢慢做事的習慣、循序漸進的習慣,以及適應不舒適的環境的能力。經歷過這些訓練專案後,便有可能能從不舒適的狀態達到舒適的狀態,從而形成新的良好的習慣。

(3)B (Begin) :立即行動

當我們想改變思維習慣讓自己變得更富有創新精神時,僅僅決定去改變是遠遠不夠的。決定改變相當於制定計劃和方案,而行動則意味著要具體、紮實地去落實這個計劃和方案。

脫離路徑依賴與舒適區

立即行動起來需要改變者本人能夠做到:不要等到完美再去行動,而是邊實踐邊完美。

在這個過程中,微行動體系的構建有著特殊的意義。微行動體系意味著每天都必須行動,但是每天的行動量非常少,而且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

立即行動意味著在習慣培養過程中,個體必須有意識地為自己新的行為和習慣構建舒適區。但是,不管是對微習慣的堅持,還是按照傳統的方法來培養良好的習慣,留出改變習慣的訓練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訓練時間恰恰是眾多訓練方法中最難辦的因素,而且時間因素有可能導致一系列的緊張和壓力。因此,人們傾向於想方設法推遲訓練以便找到足夠訓練時間的時候再考慮。

但是,當疲倦時、工作過量甚至覺得激情已經燃燒殆盡時,更需要有創新的耐力和毅力。

留出一個自由空間有利於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並且釋放壓力。這就意味著,必須每天留出一段時間來進行創新能力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