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社交恐懼”嗎?

01

說的是你嗎?

發微信能說的事情,絕不打電話;

遇到熟人,糾結不知道該打招呼還是裝作沒看見;

在飯局上渾身不自在、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埋頭苦吃”緩解尷尬;

一到重要場合,就緊張焦慮。害怕在會議上發言,害怕公開演講;

不想出門,越來越“宅”,找藉口躲避各種聚會……

生活中、職場上,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多多少少有一些“社交恐懼”。

你有“社交恐懼”嗎?

我也曾是“社恐人群”中的一員,也曾奮力掙扎、試圖擺脫。經過反覆思索、探究、實踐,如今已經改善很多。

根據自身經驗,加上閱讀大量相關資料,我總結出幾個克服社交恐懼、行之有效的方法。

希望同樣被“社交恐懼”困擾的你,讀完這篇文章能有一點啟發。

02

認清“社交恐懼”

人民日報曾提到,超過40%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

其實,我們這裡所說的“社交恐懼”,是一種心理學上的“社交焦慮障礙”,還沒有達到醫學上所指的恐懼症的程度,因此,並不需要依靠藥物來治療。

這種“社交焦慮障礙”的本質特徵是:過度關注自己,否定自己。

在社交場合,每次渴望自己表現得淡定從容,卻不停地審視自己、否定自己,結果反而更緊張、表現得更糟糕。

在這種矛盾心理下,越來越焦慮不安,最終導致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礙。

你有“社交恐懼”嗎?

03

如何克服“社交恐懼”

-> 放下自我, 不過度關注自己

我們總是太在意在別人面前的表現,希望呈現更好的自己。

當我們置身於社交場合,就開始不自覺地注意自己的穿著打扮、一言一行是否得體。甚至具體到髮型有沒有亂、表情是否太誇張。這樣,整個人的氣場就變得很拘謹,很難從容面對。

倘若我們嘗試把關注點放在別人身上,或是放在談論的話題上,原先那些讓自己焦慮的小細節就被忽略了。

在社交場合,可以環顧四周,觀察場所的佈置,觀察別人的穿著、舉止,或者乾脆拋開雜念、短暫放空大腦。

當開始與別人交談,或是當眾發言時,把關注點放在談話的內容上,調動腦袋中的知識儲備,而不去想自己說得好不好、有沒有緊張臉紅等。

多練習幾次,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也可以做到落落大方、侃侃而談。

拿我自己舉例吧,突破的轉折點是在當媽媽之後。

我嘗試著帶寶寶去人多的地方玩耍,也開始不排斥參加一些聚會。由於我的關注點都在寶寶身上,自然而然忽略了自己在人群中的表現。

這樣讓我反而變得很自在,能夠完全做真實的自己。自此,社交也變成了一件不太困難的事情。

你有“社交恐懼”嗎?

-> 放下猜疑,不過度解讀別人

對於“社恐人群”,讓我們焦慮的,還有來自別人的反饋。

試想兩個場景:

當你站在演講臺上,正鼓足勇氣開始演說,突然目光瞥到臺下有一個人正皺著眉搖頭。這時候,原本就緊張的你心裡開始慌亂“是不是講得太差,讓人無法聽下去?”然後就自亂陣腳,忘詞了,不得不以尷尬收場。

迎面碰上同事,你向他招手微笑,發現對方徑直走過沒有理睬。你猜想他是不是對你有意見,進而覺得自己不受歡迎。

也許,臺下的那個人只是感覺頭疼,難受得直搖頭。

而那個同事,只是心情低落,沒有注意到你在向他打招呼。

所以你看,很多時候自己的猜疑與事實大相徑庭。過度解讀別人的行為、語言,於己無利,只會徒增煩惱。

莫讓猜疑造成過多的心理負擔,

放輕鬆,其實沒有那麼多人特別在意你。

就算真的有人對自己不友善,也不代表自己不夠好。

合得來就多聊幾句,合不來就保持距離。

你有“社交恐懼”嗎?

-> 社交圈分層

“社恐人群”還經常把握不好關係的分寸,不知道該怎麼與不同的人打交道。

北大才女劉媛媛在《精準努力》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可參考的方法:“社交圈分層”。

最核心的是“親密層”,包括家人和最親密的朋友;

中間是“人脈層”,是指具備資源與能力、最有可能幫助我們的人;

最外層是“社交層”,只是認識的泛泛之交。

親密層需要經常聯絡,付出愛和理解;人脈層需要定期維護,並積極給予對方幫助;社交層保持常規聯絡,比如朋友圈點個贊、節假日問候等。

人的時間精力有限,

如果社交讓我們疲於應對,就會更想逃避。

這個社交圈分層,可以讓我們更高效地處理人際關係。

你有“社交恐懼”嗎?

-> 建立骨子裡的自信,徹底擺脫“社交恐懼”

歸根結底,生怕自己表現不佳、在乎別人的議論,都是不夠自信,害怕被笑話、害怕被孤立。

除了以上方法,想要徹徹底底擺脫“社交恐懼”,就必須建立骨子裡的自信。如何才能實現呢?

① 提高自我認同感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不妄自菲薄。

多誇讚、肯定自己,不將自己的短板與別人的長處比較。心理暗示可以產生神奇的效果。

另外,多照照鏡子,是真的可以提高自信度,還可以讓自己的表情放鬆下來。

你有“社交恐懼”嗎?

② 專注於自己的優勢領域

補不上的短板,不補也罷。

專注於優勢領域,把自己的特長髮揮到最大,擅長的事情做到極致。

心中有底氣,自然就會自信滿滿,不容易受外界影響。

③ 閱讀與旅行,開闊眼界和胸懷

“身體與心靈,要有一個在路上。”

眼界開闊了,格局就打開了,才能逐漸告別侷促不安、謹小慎微,社交恐懼就會慢慢消失。

在人生道路上,好的社交能力確實可以錦上添花,別讓“社交恐懼”成為你的“攔路虎”。

與君共勉。願我們整裝待發、開啟從容淡定的新旅程。

你有“社交恐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