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說丨判斷重音的最簡單方法:兩最原則

什麼情況下讀重音

昨天發了《每個人生來都會朗誦,只是長大以後……》,提出了辨別錯誤重音的問題。

朗讀者說丨判斷重音的最簡單方法:兩最原則

解密

現在要解密啦!

問題出在這一句:那我

和你

約會

可就不方便了。

1、配音裡,重音是“

”,錯了。

”,就是第二次,或更多次。“

”做重音,說明皮特已

經對西莫妮表白過並且約會過了

顯然,事實並非如此,這是

第一次

試探性的表白,而且“十動然拒”(

十分感動,然後拒絕

)了。

2、這句話正確的重音應該是“

約會

”。因為這種場合,

情人才講“約會”

。皮特把“

約會

”二字丟擲來,是一種試探,也是一種暗示:

我想和你約會

。內在語也就是“

我想成為你的情人

”。

這就是含蓄的表白。

因此,只有體會到二人此時的境況,深刻的理解皮特是用“

約會

”二字來含蓄表白的內在語,才能準確把握這個重音。

這段對話的本質是:

含蓄表白,被拒

因此,最能體現出

含蓄表白

的字詞

才是

重音。

  當

然,其它句子也不是完全沒問題。比如有不少朋友說,“

我有男朋友了

”這一句,也比較可疑。應該強調“

”字。這是對的。

不過,仔細聽一下,配音者既沒強調“

”,也沒有強調“

”,其實都沒強調,只能說重音表達

不鮮明

,而不能說重音錯誤。

朗讀者說丨判斷重音的最簡單方法:兩最原則

因此,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常見的重音的問題有兩點:

1、重音選擇錯誤,導致產生歧義。

2、沒有把重音鮮明的表達出來,語義雖然無錯,但不鮮明。

語言表達好不好,有很多標準,最簡單的表述是

:準確、鮮明、生動。

語音準確,但

重音不鮮明

,就絕對不會生

動。

另外還有朋友提出“親兄妹”的

“親”

字、“

”字、“

像他兒子一樣

”、甚至還有“

”字……有的是有道理的,有的則是不可能的(比如

字,語氣助詞不可能是重音),還有的是需要故意弱化的,比如“

”字,因為皮特要突出“

約會

”,並非探討

“親兄妹”還是“幹兄妹”

,如果“

”也做重音,會節外生枝,干擾“

約會

”二字“

投石問路

”的目的和效果,所以應該弱化,輕輕帶過。這正是

重音少而精

的原則與妙用。方明老師在這方面極具特色,我以後會專門撰文討論。

從發給我的答案和公眾平臺的留言中,我看到,真正答對的很少。只有兩三個吧。有些雖然字說對了,但理由不對。

答對的基本上屬於兩類人:

1、認真學習過正確的重音理論的。

2、沒怎麼學習過,憑感覺判斷的。

朗讀者說丨判斷重音的最簡單方法:兩最原則

所以,上篇文章一開始我就說,其實,

每個人生來都是會朗誦的,只是長大以後給忘了。

真的

用心感受

的話,即使沒學習過,往往也能判斷對。

 

反而是一些“學習”過的,容易判斷錯。這是因為雖然學了,但有的沒對學,有的沒熟練掌握,單純依靠理性,卻忘了

了,一條腿走路,反而容易出錯。

因此,不管學了多少理論和技巧,也不要忘了

用心

需要提醒的是,這種

,很多時候是

找人幫助

自己忘的

或自己

主動忘記

的。

不正確的學習,錯誤的知識,就是找人幫助自己忘的。

重音有很多講法。中國傳媒大學教材裡的十大類是個科學且容易操作的體系,還有一些老師有自己總結的不錯的經驗。但有些陳舊的講法已經完全過時,甚至有害。這些就是

幫人

忘記

的元兇了。

比如,重音理論裡,很常見的一種說法:重音分為

語法重音、邏輯重音

情感重音

這套理論就是不靠譜的。

邏輯重音和情感重音還說得過去(但因為不具體,不好掌握),

語法重音已經是大錯特錯

為什麼呢?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重音的定義:

重音

重音

,是那些根據語句目的、思想感情需要而給以強調的

詞或短語

。簡單理解,

最能體現語句目的

最能表達思想感情

的詞或短語就是重音。

一個句子,語法結構死的,是固定的位置。

而“

最能體現語句目的、最能表達思想感情

”的詞或片語,一定不會在固定的語法位置上,一定是要具體分析具體對待的。所以,語法定重音的方法,是片面的,孤立的、靜止的看問題,非常容易判斷錯誤的。

判斷重音是否正確,最好要先用“

兩最

”原則來衡量。

朗讀者說丨判斷重音的最簡單方法:兩最原則

重音必然是活的。

一樣的一句話,放在這篇文章中,和放在另一篇文章中,重音很可能是不一樣的;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不同的段落中,都不一樣。

重音一定是在充分理解了文章的

內在語

之後,根據實際情況判斷而定的。不管採用哪種理論體系和具體方法,先把握好上面的

“兩最”,是最重要也是簡單的捷徑。

兩最

”可以直達

重音的本質

,最快、最直接、最簡單的促使人

調動心靈去感受

,往往獲得奇效。

  好了,再聽一聽這段影片,是不是會有新的認識呢?

本文作者:

高昂,網名go on,中華文化促進會朗讀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山西電視臺職業播音20餘年,致力於紀錄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