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寫歷史的,因為張少華奶奶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小裡徵文悼念

當一個人去世時總會有人總結他/她一生的功業和品德

張少華女士的精湛演技給我是贊同的,我願意稱她一句老藝術家

12年前,張少華與李勤勤、羅海瓊合作,在電視劇《我的醜娘》中飾醜娘,那時候她71歲,將“醜娘”這個角色詮釋得深入人心,為了不讓自己的兒子為難,堅決不讓自己親生兒子對兒媳說出是親媽的事實。

我是寫歷史的,因為張少華奶奶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小裡徵文悼念

特別是片尾醜孃的死,至今還感動著無數人,也是人之將死,兒子才終於鼓起勇氣當著媳婦的面承認了醜娘就是親孃,而醜娘也在滿足和遺憾中答應了一聲“唉”而溘然長逝。

這部戲之後,2009年,張少華獲得《超級訪問》8週年頒獎盛典“超級藝術成就獎”。而後的十來年,張少華出演了無數經典影視中母親的形象,因此也被評為當之無愧的老戲骨。

在如今流量小生和流量小花當道的年代,張少華在採訪中透露的事情,更是屢屢吊打那些流量和小鮮肉們,當時她生病了,發了37天的高燒,還是強忍著拍戲,還說“死我不怕,但是我希望一生能給我些時間,讓我能活著拍完我這第107部戲!”

我是寫歷史的,因為張少華奶奶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小裡徵文悼念

楊絳寫完《幹校六記》,把稿子給我看了一遍。我覺得她漏寫了一篇,篇名不妨暫定為《運動記愧》。

……現在事過境遷,也可以說水落石出。在這次運動裡,如同在歷次運動裡,不少不了有三類人。假如要寫回憶的話,當時在運動裡受冤枉、挨批斗的同志們也許會來一篇《記屈》或《記憤》。至於一般群眾呢。回憶時大約都得寫《記愧》:或者慚愧自己是糊塗蟲,沒看清“假案”、“錯案”,一味隨著大夥兒去糟蹋一些好人;或者(就像我本人)慚愧自己是懦怯鬼,覺得這裡面有冤屈,卻沒有膽氣出頭抗議,至多隻敢對運動不很積極參加。

我是寫歷史的,因為張少華奶奶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小裡徵文悼念

也有一種人,他們明知道這是一團亂蓬蓬的葛藤帳,但依然充當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蘆案”。按道理說,這類人最應當“記愧”。不過,他們很可能既不記憶在心,也無愧作於心。

他們的忘記也許正由於他們感到慚愧,也許更由於他們不覺慚愧。慚愧常使人健忘,虧心和丟臉的事總是不願記起的事,因此也很容易在記憶的篩眼裡走漏得一乾二淨。慚愧也使人畏縮、遲疑,耽誤了急劇的生存競爭;內疚抱愧的人會一時上退卻以至於一輩子落伍。所以,慚愧是該被淘汰而不是該被培養的感情;古來經典上相傳的“七情”裡就沒有列上它。在日益緊張的近代社會生活裡,這種心理狀態看來不但無用,而且是很不利的,不感覺到它也罷,落得個身心輕鬆愉快。

我是寫歷史的,因為張少華奶奶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小裡徵文悼念

張少華就是文中所說的這種在文革中主動當“鼓手,旗手,打手”的人,也是這種毫無內愧之心的人,在文革和文革後,她都精準地成為既得利益者,這樣的人,你說她能有“愧疚”這種人類的基本情感嗎?

我也是《武林外傳》老粉,也喜歡老白大嘴戒賭那一集,但是自從知道張少華笑面下的真面目後,任何她的角色,都不能讓我覺得這個人值得一點點尊敬。

有些人能得享天年,已經是偷來的福祿壽了,至於微博還大稱“先生”,“永遠懷念”,真是讓人感嘆該記住的東西,記得它的人太少了。

我是寫歷史的,因為張少華奶奶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小裡徵文悼念

另外,題目說張少華是“知名老戲骨”固然沒錯,但不夠全面立體,加上“知名造反派”,才算客觀。

有的歷史,是不能抹去,也不該遺忘的。張少華奶奶我會永遠記住你的。

我是寫歷史的,因為張少華奶奶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小裡徵文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