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請牢記這5句話

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請牢記這5句話

喜歡就點個

關注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教育的基礎是家庭。”

—教育家盧梭

孩子是種子,家庭就是土壤,孩子的未來,說到底拼的就是家庭教育。

好的家庭教育是什麼樣子?

或許,答案就藏在接下來我們要說的這些故事裡。

1

給孩子積極的暗示,孩子會回饋你驚喜!

父母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就會塑造出怎樣的孩子。

消極的心理暗示

,是畫地為牢,使孩子日漸頹廢氣餒,把未來困入囚籠;

積極的心理暗示,

卻是點石成金,給予孩子勇氣和力量,引導他揚帆遠航。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肯定與稱讚會讓他充滿無窮的力量和變好的決心。

當孩子犯錯或沒考好,比起直接的責罵、貼標籤,家長多使用正面的語言對他幫助更大:“你是一個誠實的孩子,一次犯錯不要緊,懂得改正就還是好孩子。”

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用具體的語言告訴他哪裡做得好,“不怕困難”、“態度認真”、“勤快”等等,孩子就會朝著你暗示他的方向發展。

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請牢記這5句話

在心理學歷史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讓人們能更好的理解心理暗示給人的影響。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鄉村小學,給各年級的學生做語言和推理能力的測驗。

測完之後,他沒有看測驗結果,隨機選出20%的學生,告訴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潛力,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

8個月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奇蹟出現了,他隨機指定的那20%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這個實驗中,老師的期望起了關鍵的作用。

老師相信羅森塔爾的話,對那20%的學生寄予更大的期望,給他們更多的信任、鼓勵和支援。

而這種期望,對於隨機指定的那20%的學生,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會讓他們從心底裡覺得自己就是更有出息的人,於是行為也會往這個方向發展。

“2

孩子的成長需要空間,請尊重孩子的界限!

多少父母以愛之名,一輩子都在牽絆孩子:溺愛他,絆住他的成長;束縛他,絆住他的高飛。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說:

“小孩不是黏土,任由家長恣意妄為地捏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生命,他們屬於自己。”

為人父母,最難的不是給予多少愛,而是懂得適時退出:

當孩子開始上幼兒園,有了自己的小書包,請讓孩子自己背;

當孩子有了自主吃飯的能力,請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

當孩子到了能自己洗澡的時候,請放手讓孩子自己洗澡;

……

父母越愛孩子,就越要給孩子的成長留出空間。

與其用溫柔的桎梏給孩子織就“鐵網”,

不如適當放手,給予孩子獨立的成長空間。

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請牢記這5句話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正印證了這個道理。由於家庭環境的影響,迫使父母不得已而退出了孩子成長空間,反而更讓孩子更早的獨立。

而如今我們的條件好了,一般都有條件和時間關注孩子的成長了,然而有些父母的對孩子的過分寵溺,讓孩子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父母這樣愛,實則是害!

真正的愛應該是該放手時就放手,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其自由飛翔。

3

別低估一個內向的孩子

在很多父母眼裡,內向似乎=情商低、膽小懦弱、不善交際、不易成功……

一旦發現自家孩子內向,父母就覺得孩子性格古怪、不合群,將來社會適應力不強,於是想盡各種方法,強迫孩子外向。

內向的孩子就真的不好嗎?內向就真的是性格缺陷嗎?

心理學家榮格在《心理型別》中指出,內向和外向都是與生俱來的性格特點,無優劣之分,只是獲取的能量不同。

內向的孩子,同樣有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

他們寡言少語,卻更加專注;他們享受獨處,但絕不沉溺。

美國學者琳達•西爾弗曼經過長達30年對社會英才的研究發現:

IQ越高的人,其內向型性格的傾向越明顯;在一群成功者當中,有將近70%的人屬於內向性格。

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請牢記這5句話

李玫瑾教授也提到過這樣一個觀點:

“嘴巴伶俐的孩子,成績都一般。相反不吭聲、話少的孩子學習都很好。”

在她看來,內向的孩子很少跟人打交道,因此他的注意力非常穩定。

而注意力穩定的孩子大多都是內向的,聽課效率最好,所以成績也就最好。

內向是被低估的優勢,內向的孩子,缺的不是糾正,而是接納和包容。

作為父母一定要尊重並樂於接受孩子真實的樣子。對於內向的孩子來說,父母的支援更為重要,他們需要懂他們的人。

4

不要因為孩子的頑皮而惱怒,

這是他們探索世界和成長的方式

孩子的成長之於父母,是一件喜憂參半的事,我們一邊欣喜著孩子成長的點滴,一邊為孩子的一切殫精竭慮。

老是喜歡吃手,吃到髒東西怎麼辦?

老是喜歡扔東西,扔壞東西不說,弄傷自己咋辦?

老是喜歡和大人對著幹,你越不要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怎麼才能避免意外?

……。

在寶寶成長的階段,每一個過程都是充滿著無數的刺激和驚喜,面對寶寶調皮的行為多少會讓家長抓狂。

美國作家珍妮•艾裡姆曾說:

“孩子身上存在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方法。”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對世界的探索。

而很多時候孩子們的調皮行為,正是他們用自己的感官和認知探索探索世界、適應成長的方式。

他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可以是蛻變的契機;

他走過的每一小步,都是邁向世界的一大步。

智慧的父母,不會成為控制者,給孩子砌一堵牆;

而是作為觀察者和陪伴者,讓他奔向廣闊的天地。

5

不管有多糟糕

請堅定的跟孩子站在一起

知乎熱帖:你在哪一刻對父母失望透頂?

最扎心的回答:

“當週圍全是異樣的目光,而他們冷眼旁觀,還覺得你沒用的時候。”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會闖禍,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把孩子置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好的父母,永遠是孩子的避風港,而不是補刀場;是能和孩子一起打敗問題,而不是和問題一起打敗孩子。

哪怕看起來孩子很笨,無法出人頭地,哪怕有人說孩子很差,已經無可救藥,也要堅定地告訴他:我愛你,並且會永遠和你站在一起。

真正的愛,不就是這樣嗎?

當他擁有鮮花和掌聲,我們在臺下默默守望;當他跌入谷底,我們給他觸底反彈的勇氣。

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請牢記這5句話

心理學家賀嶺峰就曾講過自身的一個例子。

因為女兒同一道數學題錯了4次,作為爸爸的他被老師叫到學校狠狠的責備了一頓。

你們幫孩子簽字前都不檢查作業嗎,怎麼同一道題錯了4次都沒有發現,教育只是老師的責任嗎?

作為家長,他耐心的聽完了老師的教訓,回家後很是鬱悶。

吃晚飯的時候,跟誰也不說話,女兒看著爸爸這幅樣子,就詢問是不是被請家長了。

爸爸給了肯定的回答。

女兒問,老師說什麼了。

爸爸回答,老師說你的卷面整潔多了,學習態度變好了。

女兒問,還有呢。

爸爸說沒了。

這位爸爸說女兒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比不過他和女兒的關係重要。他不能讓老師的批評變成親子間的矛盾和障礙。

所以被老師批評的鬱悶,他來承擔,他不想把自己的壞情緒傳染給女兒,

畢竟當人家的父母,總要幫孩子承擔點什麼。

倘若因為老師訓一下,你當父母的回頭就把孩子訓一下,那還是親媽麼?

所以,這些東西是做父母就應該承受的,不要把它轉到孩子身上。一道題不會做,也不是發火就能解決的。

父母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跟孩子良好的關係,你對他的影響就在,然後,他的生活就是你可以進入的。

"為人父母,總要幫孩子承擔點什麼!

”說得多好呀,可是有多少父母能意識到這點了。

END

希望萌寶成長路上都有父母相伴

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朋友

點個“在看”鼓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