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袁隆平身上的三個故事 讓我們看到偉人身上的閃光

11月15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骨灰安放儀式在湖南長沙唐人萬壽園陵墓舉行。“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這句袁隆平院士生前說過的話,被鐫刻在墓碑上。在陵園追思廳,大廳裡播放著樂曲《我和我的祖國》,四面的電子牆上顯示著多個二維碼,在場的很多人拿出手機,透過“掃描點燈”的方式,寄託哀思。

發生在袁隆平身上的三個故事 讓我們看到偉人身上的閃光

有人問:袁隆平的貢獻與成就到底有多大?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巨大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改革先鋒”等稱號。

他發明了“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建立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並提出和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發生在袁隆平身上的三個故事 讓我們看到偉人身上的閃光

袁隆平著於1985年的《雜交水稻簡明教程》,經聯合國糧農組織出版後,發行到40多個國家,成為全世界雜交水稻研究和生產的指導用書。

因為“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和解除貧困展示了廣闊前景”,並“致力於將雜交水稻技術傳授並應用到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幾十個國家”,2004年,袁隆平獲得了世界糧食獎。

袁老的一生,無疑是偉大的,像歷史上的其他偉人一樣,袁老的成功,也離不開父母從小的悉心栽培。

發生在袁隆平身上的三個故事 讓我們看到偉人身上的閃光

1931年-1936年,5年之間,袁隆平隨父母輾轉於北平、天津、江西等地。但是在這種動盪遷徙中,堅強樂觀的袁母並沒有因此而忽略了對孩子們的教育。教師出身的母親,在辭去工作後,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育5個孩子身上。

那個年代正值日本侵華戰爭,在那個國土淪喪、屍橫遍野的年月裡,國家、土地是人們心中最為敏感和熱切關注的話題。為讓剛上小學一年級的袁隆平記住國恥家難,袁母總是有意給孩子們灌輸國家、民族尊嚴的概念。

孩子們放學後,袁母就會讓他們在桌子前坐成一小排,給他們另外再加一堂課。袁母給他們講女媧捏土造人的故事,用神話故事啟發孩子們去理解我們人類都是從土地中生來的道理,進而諄諄教導孩子們:我們吃的糧食是土地裡長出來的,我們穿的衣服是用從土地上收穫的棉花織成的布做的,我們住的房子是用土燒成的磚蓋起來的……總之,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土地。所以說,土地是生命之源。

此外,目睹著日寇的侵略,袁母還特意給袁隆平等幾個孩子講述了民族英雄岳飛為了捍衛國土、浴血疆場的故事。她告訴我孩子們:“國土是神聖的。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多少仁人志士浴血沙場,他們演繹了多少壯懷激烈的歷史篇章,都與國土緊緊相連。”

這是袁隆平母親對袁隆平第一次關於土地概念的啟蒙,這也是袁隆平他第一次瞭解到土地對於人有著如此偉大的意義。6歲的袁隆可能並不能理解母親的話語,但這些話語在袁隆平腦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發生在袁隆平身上的三個故事 讓我們看到偉人身上的閃光

等到1953年的時候,23歲的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今西南大學)農學系畢業後,來到了湖南懷化的安江鎮一所農校任教。

剛來到安江鎮的袁隆平兢兢業業地做著自己的本職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在教育工作者的崗位上。這一干就是7年,從初出茅廬的大學生邁入而立之年,成為了在當地廣受尊敬的農學老師。

然而這一段歷史時期,中國人的日子不太好過。中國從1959年開始進入三年困難時期,飢餓像烏雲一樣籠罩在人們頭上。在1960年的一個湘西的夏天,作為路人的袁隆平目睹了一次因飢餓造成的慘劇。他看到馬路邊圍了一群人,馬路中央的兩具屍體,有著纖細枯乾的四肢、凹陷的臉頰、分明的肋骨,以及一個奇大無比的肚子,看起來兩個人是餓得要瘋了,不知道吃了什麼東西被脹死的。

我們可以猜想,當時作為知識分子、農學教師,30歲的袁隆平被眼前的這一幕深深地震動了,從小被母親教育從而認識到土地的神聖與偉大的他,肯定對眼前的這一幕感到困惑,他不明白這片土地為何變得如此貧瘠,竟然養不活她的子民了。這或許堅定了他在農學科研上搞出點成果的志向,來救救這個苦難的民族和國家。

發生在袁隆平身上的三個故事 讓我們看到偉人身上的閃光

後來,當袁隆平在雜交水稻上取得成功名滿天下,甚至被稱為當代的神農氏的時候,許多人特別是廣大農民朋友,將他視為救苦救難的“米菩薩”。湖南郴州的曹宏球就是其中一位,曹宏球出生在糧食大饑荒的年代,小時候吃了不少苦。自從改革開放的春風拂暖大地,腦子活絡的曹宏球率先在村裡種起了雜交水稻,他家責任田的糧食產量,年年都有好收成。後來口袋漸漸鼓起來的他,還被郴州地委表彰為科技致富典型人物。

出於對袁隆平的感激和敬重,他萌生了自費為袁隆平雕塑一尊漢白玉塑像的念頭。為了弄到袁隆平的照片,他給袁隆平寫了一封信。收到曹宏球情深意切的信後,袁隆平請同事回了封信。袁隆平在回信中說,“你和廣大農民的心願,在我看來,比諾貝爾獎還更榮耀。你們的這份情我就領了,但我為人民為國家做一點貢獻是應該的……因此,請你千萬不要把錢浪費在為我塑什麼石雕像上,我實在受不起你的這種厚愛。請你尊重我的意見,並恕我不給你寄照片。”

後來,曹宏球為了表示對這位“米菩薩”的崇敬之情,他自己拿出5萬元的積蓄,請人為袁隆平雕塑了一尊真人大小的漢白玉雕像。在竣工時鄉親們放鞭炮,扭秧歌,還在雕像前供上象徵長壽與祝福的壽桃果品。袁隆平聽聞之後很不高興。但後來聽說曹宏球家因為自然災害而陷入困境時,袁隆平趕緊讓人送去了2萬元錢。後來因為日曬雨淋,曹宏球無力維護雕像,希望袁隆平能資助一下,但袁隆平聽說是要錢維護雕像,堅決不同意給一分錢。

發生在袁隆平身上的三個故事 讓我們看到偉人身上的閃光

透過以上這三個故事,或許我們可以對袁老的人格魅力以及為何能作出偉大貢獻有所瞭解。他曾說: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畢生的追求和夢想。就像他說的那樣,他的一生都在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並取得了令人高山仰止的成就。緬懷袁老,不只是再一次細數這些成就,而是要繼承和發揚他這種鑽研科學、潛心學習,從實踐中出真知的求索精神,為祖國建設和人民福祉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