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痛,叫“肩-手綜合徵”

肩-手綜合徵(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稱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也有人把肩-手綜合徵作為RSD的最常見的一個亞型。作為偏癱後繼發的併發症,多突然發生,但亦可發展緩慢、隱蔽。據估計在

腦卒中患者發生率為12。5%~70%

。較典型的表現是肩痛、手水腫和疼痛(被動屈曲手指時尤為劇烈)、皮溫升高,消腫後手部肌肉萎縮,甚至攣縮畸形。

最近,RSD又被更名為複雜性區域性疼痛綜合徵(complex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Ⅰ型,強調與CRPSⅡ型不同,Ⅱ型它是指疼痛限於周圍神經。RSD的診斷標準已有許多研究,所有的共同點是疼痛超出了損傷比例,遠端水腫也是一個大多數研究的常用指標。

有一種痛,叫“肩-手綜合徵”

一、發病機制

肩-手綜合徵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其可見於腦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肢體外傷(甚至輕微的外傷),也可無明顯原因。

1。交感神經系統功能障礙。

2。Moberg的“肩-手泵”理論。

3。在壓迫下腕關節被牽拉並掌屈。

4。過度牽拉。

5。輸液時液體滲入手部組織內。

6。手受到意外的小傷害。

7。其他。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一)臨床表現

本綜合徵常發生於腦卒中後1~3個月,但有的可能發病數月後才出現,多突然發生,臨床表現包括節段性疼痛、水腫、血管運動障礙、ROM受限及活動後症狀及體徵加重。臨床經過常分為三期:

第Ⅰ期(又稱早期)

:肩部疼痛,可為自發痛或活動時疼痛,運動受限。患者的手很快變得腫脹,並且關節活動明顯受限。水腫以手的背部最顯著,包括掌指關節及各個手指。面板褶皺消失,在隆起部位和近端、遠端指間關節部位更明顯。水腫在近端多剛好達腕關節部,看不到手背部和腕部的肌腱。手的顏色發生變化,呈粉紅色或淡紫色,如患側上肢下垂於患側,則更能看到。患側手皮溫較健側高,有時潮溼。指甲變得比健側更白或更不透明。

通常可感到腕部不能被動旋後、背屈。當試圖增加被動活動範圍時,可感到腕背面疼痛。在治療中,當患側上肢伸展,手平放在治療床上持重時,也可誘發疼痛。掌指關節屈曲明顯受限,看不到掌指關節處的骨突起。多有明顯壓痛。手指伸展嚴重受限,以致患者把雙手交叉在一起越來越困難。健側手的手指顯得太大以致不能合適地插入患側手的手指之間。近端指間關節僵硬膨脹,幾乎不能屈曲,也不能完全伸展。當試圖被動屈伸近端指間關節時可感到疼痛。遠端指間關節伸展,不能或幾乎不能屈曲。這些關節已經固定於輕度屈曲位,任何被動屈伸均會致痛。伸屈痛及壓痛以拇指、中指、環指為多,見於80%以上的患者。

被動運動易引起劇烈的疼痛為本綜合徵的一大特點。在本期X線檢查多見手、肩的骨質改變(區域性脫鈣)。本期可持續數週至6個月而治癒或轉入第Ⅱ期。

第Ⅱ期(又稱後期)

:肩、手自發痛和手腫脹消失,面板萎縮,手部肌肉萎縮逐漸加重。有時發生Dupuytron攣縮樣手掌肌膜肥厚。手指的關節活動受限越來越明顯。此期持續3~6個月,如不進行適當治療則轉入第Ⅲ期。

第Ⅲ期(又稱後遺症期)

:面板、肌肉萎縮更加明顯。手指完全攣縮,形成一種典型的畸形,患側手的運動永久喪失。表現為:1。腕關節掌屈並向尺側偏屈,背屈受限。腕骨突起較硬且更明顯。2。前臂旋後嚴重受限。3。掌指關節不能屈曲,可輕微外展。4。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蹼縮短並失去彈性。5。近端和遠端指間關節固定於輕度屈曲位,不能進一步屈曲。6。手掌扁平,大小魚際明顯萎縮。腦卒中患者的肩-手綜合徵者表現與特發性、肢體小損傷後出現的RSD表現比較多,較輕,預後多良好。在部分患者除患側上肢水腫外,還可出現雙下肢遠端水腫,但健側較輕。

(二)診斷

SHS或RSD尚無統一公認的診斷標準。日本學者上田敏認為腦卒中患者如存在肩痛、上肢及手指腫脹,無論有無手指疼痛,即可診為肩-手綜合徵。不過應除外區域性外傷、感染、周圍血管病等所引起的水腫。

有一種痛,叫“肩-手綜合徵”

三、預防

儘可能地防止引起肩-手綜合徵的原因,避免患者上肢尤其是手的外傷(即使是小損傷)、疼痛、過度牽張及長時間垂懸。已有水腫者應避免在患側靜脈輸液。

四、治療

在肩-手綜合徵早期(Ⅰ期)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效果,故應早診斷早治療。在肩-手綜合徵早期,一旦出現水腫、疼痛或運動範圍受限,就開始治療,可獲得最好的結果。然而,即使在數月之後,如果患側手仍紅腫或存在急性的疼痛和水腫,治療也可能是有效的。一旦發生了攣縮固定,各種方法幾乎都沒有什麼效果。很明確的是,治療的主要目標是儘快地減輕水腫,然後是疼痛和僵硬。

(一)放置

在臥位時,患側上肢可適當抬高;在坐位時,把患側上肢放在前面的小桌子上並使腕部輕度背屈,有利於靜脈和淋巴迴流。

(二)避免腕部屈曲

為了改善靜脈迴流,在24小時內維持腕關節於背屈曲位是非常重要的。可用石膏制的一種尖向上翹的小夾板放於掌側,夾板的遠端達手掌橫紋以下,並且從第1~5掌指關節適當地向下傾斜,以免限制掌指關節的屈曲。當用繃帶把小夾板固定之後,應使腕關節處於背屈稍偏向橈側的位置,患者日夜戴著夾板,只在做面板檢查、洗手或治療時才除去。夾板一直戴到水腫和疼痛消失、手的顏色正常為止。即使戴著夾板,患者仍可進行自助活動,以維持肩關節的活動度並防止手部僵硬。

(三)向心性加壓纏繞

Cain和Liebgold認為手指或末梢的向心性加壓纏繞是簡單、安全、具有戲劇性效果的治療方法。治療師用一根粗約1~2mm的長線,從遠端到近端,先纏繞拇指,然後再纏繞其他手指,最後纏繞手掌和手背,一直到恰好在腕關節以上。纏繞時,先做一個可以拉開的小線圈,套在指甲根部水平,然後治療師用力緊密而快速地纏繞,直到腕關節以上,隨後立即拉開線圈的遊離端除去繞線。本方法可暫時地減輕水腫。

(四)冷熱交替治療

有止痛、解痙及消腫的效果。對腦卒中偏癱患側手腫脹的患者,分別用9。4~11。1℃的冷水和42℃左右的熱水,每天交替浸泡患側手,一般情況,冷水1分鐘,熱水半分鐘,共計30分鐘,經兩週治療,水腫逐漸減輕。

(五)主動活動

在可能的情況下,治療中完成的活動應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因為肌肉的收縮可提供最好的減輕水腫的泵活動。在肩胛骨活動之後,可在上肢上舉的情況下進行活動。刺激患側上肢功能恢復的任何活動均可利用,尤其是那些需要抓握的活動,如握住一條毛巾並在治療師幫助下襬動;抓握並放鬆一根木棒,從預防肩手綜合徵的角度考慮,在疼痛和水腫被完全去除之前,不應練習使伸展的患側上肢的持重活動。因為這些活動可能是本綜合徵的促發因素,並常可導致疼痛而使本綜合徵長期存在。

(六)被動運動

患側上肢的被動運動可防治肩痛,維持各個關節的活動度,糾正前臂旋前並促使旋後功能的恢復,但這些活動應非常輕柔,以不產生疼痛為度。所有活動均可在患者仰臥、患側上肢上舉的狀態下進行,以利於增加靜脈迴流的情況下進行。

(七)交感神經阻滯

星狀交感神經節阻滯對早期SHS多非常有效,但對後期患者效果欠佳。如3~4次阻滯無效,則無須再用。有效者疼痛及手腫脹減輕或消失。

(八)類固醇製劑

可口服或肩關節腔及腱鞘注射。對肩痛有較好的效果,可減輕區域性的炎症反應。據報道其對手腫也有效,認為其改善了交感神經活動亢進所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滲出,或減輕了免疫反應。

(九)其他藥物

有報道認為,抗高血壓藥物鹽酸苯氧苄胺、胍乙啶及羥基清除劑二甲基亞碸等有效。消炎鎮痛藥物多無效。

(十)手術對其他治療無效的劇烈手痛患者,可行掌指關節掌側的腱鞘切開或切除術。

摘自《腦卒中康復治療》勵建安 張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