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褪的褪字《說文》及《廣韻》均沒收錄究竟怎麼讀?

打倒褪的褪字《說文》及《廣韻》均沒收錄究竟怎麼讀?

粵諺:“各人所好,褪衫戴帽。剃鬚長鼻毛”。

脫衣脫褲粵語講:“褪衫”,“褪褲”,

俗語有話:“行路打倒褪,瞓覺腳抽筋”。

《廣東俗語考》一書中,有“行船遇著頂頭風,人衰行路打倒褪 !”

往後退、倒退、退縮,粵語稱“打倒褪”。

這個“褪”字該怎麼讀?

褪通“臀”,意思是屁股向後點。

《廣東俗語考》:“褪音吞去聲。退後曰到褪。『韻會』卸衣也。卸衣必向後。故退後曰褪。如 褪衫褪舵之類。”

褪tan3:吐困切,吞去聲。褪:向內退縮而藏起來。行路打倒褪(多指病人行路不穩或退縮) 。

褪有兩個讀音,tan3 (吞的第三聲);又讀teoi3 (退)。

褪,解作卸衣、花謝、色減、退卻。本義:卸衣,向內退縮而藏起來:把手褪在袖子裡。

還有後退,逃脫的意思:如:”唔好遇事就往後褪“。據《韻會》“褪”字:吐困切,吞雲聲。

“倒褪”和“打倒褪”這兩個詞,來源甚古。

於元曲及清代小說。《西加記》二本一折〔那吒令〕:“往常但見個外人,氯的早慎,但見個客人,厭的倒褪。”

《延安府》一〔六麼序〕:“罵的我羞答答倒褪身軀。”

“褪”字早在漢代已經出現,如漢代張劭的《玉指環》便有句雲:“初拈春筍雙穿滑,微褪紅痕淺印多。”

但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甚至遲至宋代的《廣韻》也沒有收錄這個“褪”字。

最早收錄“褪”字的辭書,是元代的《古今韻會舉要》。當時的讀音是“土困切”,“吞”的去聲。

此後,清代的《康熙字典》、民初的《中華大字典》、四十年代黃錫凌的《粵音韻匯》、六十年代喬硯農的《中文字典》等常用辭書,亦均注一音,即“吞”的去聲。

這個讀音,在粵語中經常可以聽到,如:“行路打倒褪。”(“倒”讀如“到”)又如:“褪番筆數畀佢喇”。其中的“褪”字都讀如吞的去聲。

而“褪色”的“褪”,在古辭書中也的確是注如吞的去聲。

然而,到了七八十年代,有多種辭書已將“褪色”的“褪”,注讀為“退”音。

如中華書局的《中華新字典》、李卓敏的《李氏中文字典》、饒秉才的《廣州音字典》、周無忌的《廣州話標準音字彙》,以及最新出版的《漢語大字典》均是如此。

由此可見,“褪色”的“褪”字,由原來古讀的“吞的去聲”已變成了今讀的“退”音,因為這是當代絕大多人的讀音,而且得到多部辭書的肯定,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再執著那越來越少人讀的古音了。(聶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