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用修腳刀練習雕刻,憑藉別有一番風味蒙元文化特色,讓人知曉

刀刻斧雕有什麼好處

雕刻,在雕塑中,是指把木材、石頭或其他材料切割或雕刻成預期的形狀皆可稱之為雕刻。服務於這一目的的工具有刀、鑿子、圓鑿、圓錐、扁斧和錘子。在最常見的雕刻方法中,一隻手拿著鑿子,另一隻手拿木槌,然後用木槌將鑿子敲入木頭或石頭中。儘管一些金屬加工技術例如焊接和裝配,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逐漸變得重要,但是雕刻和制模仍是兩種主要的雕塑技法。一個雕刻完成的作品可以被稱為雕刻,但雕塑一詞通常被用來指具有嚴肅藝術意涵或美學意涵的作品。

曾用修腳刀練習雕刻,憑藉別有一番風味蒙元文化特色,讓人知曉

歷史悠久、技藝精湛的各種雕塑工藝,如牙雕、玉雕、木雕、石雕、泥雕、面雕、竹刻、骨刻、刻硯等,是中國工藝美術中一項珍貴的藝術遺產。牙雕、玉雕等工藝由於材料昂貴,做工又十分的精細,所以逐漸從實用品轉變為欣賞品,因此被人們稱為“特種工藝

"

,解放前,它僅是剝削階級手中的玩物。木雕、石雕、泥雕、麵塑等工藝,則大都流傳在民間,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曾用修腳刀練習雕刻,憑藉別有一番風味蒙元文化特色,讓人知曉

今天介紹的一位雕刻師,是一位無師自通,自學成才的雕刻師,楊磊。楊磊,藝名三石,1972年出生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楊磊很小就喜歡用石頭在地上勾畫各種圖案,上小學一年級就拿著一把修腳刀在幹樹枝、杏核、橡皮上“刻畫”。開始,周圍的人並不以為然,只是發現他好像著了魔似的,一有時間就擺開陣勢雕啊、刻啊,樂此不疲。隨著時間的推移,楊磊越來越投入,他想讓自己的作品更形象、更生動一些,“要能有一把刻刀該多好”,這個想法楊磊幾次都想告訴父母,但看到家裡的孩子多,經濟條件不好,懂事的楊磊並沒有伸手向父母要錢。他省吃儉用,三年級時終於買到了自己雕刻生涯的第一套刻刀。從此,刻刀幾乎成為楊磊形影不離的朋友。

曾用修腳刀練習雕刻,憑藉別有一番風味蒙元文化特色,讓人知曉

從學校到步入社會,他對於雕刻藝術的執著與熱愛從未間斷過,剛步入社會所從事的職業與雕刻無半點關聯,但他只要一有空閒就埋頭練習。一次偶然的機會,楊磊認識了一位已經較有名氣的民間雕刻師,在親眼看到他的作品之後才知自己的技藝與其相差甚遠。本想拜他為師,可是民間幹這一行往往是“傳內不傳外”,這位大師怎麼也不肯收這個外來徒弟,無奈之下,楊磊的求師問道之路就這樣被封堵了。

曾用修腳刀練習雕刻,憑藉別有一番風味蒙元文化特色,讓人知曉

2007年楊磊創立了自己的門店——琢藝緣,2012年改名為三石雕刻工作室。作為內蒙古民間青年藝術雕刻師,楊磊的作品渾厚典雅、刀法細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牙雕、骨雕、木雕、竹刻、角刻等應有盡有,完美融合傳統精髓與現代氣息,盡顯材質美感,形成了自己別具匠心的藝術特點。近些年來,楊磊潛心做雕刻精品,出活兒甚慢,作品一旦完成立即被藏家收走,連他展櫃裡的展品大多也都名花有主,只供藏友鑑賞。在他家裡,有為數不多幾件自己雕刻的作品,或許是因為融入了雕刻過程中難於言表的特殊情感,或許是太過喜愛,連最親近的朋友張口也都一一拒絕了,有些極具鑑賞價值的作品只作為展品。

曾用修腳刀練習雕刻,憑藉別有一番風味蒙元文化特色,讓人知曉

一次在逛文玩市場的時候,偶然的機會,楊磊把自己的一些作品展示給了當時的文玩協會會長。對方看過楊磊的作品之後,很肯定地表示楊磊可以幹這一行!這句話堅定了楊磊的信心,於是便籌錢開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家店。

曾用修腳刀練習雕刻,憑藉別有一番風味蒙元文化特色,讓人知曉

內蒙特色小吃

”微刻“是以刀代筆,繪畫寫字,不但有刻還有設色;講究繪畫藝術,”圓雕浮雕透雕“講究雕塑藝術,不同的只是微小而已。讓楊磊引以為傲的《常勝將軍》這個作品,十年前耗費了楊磊整整21天才雕刻完畢,包括蟋蟀的腿毛栩栩如生。楊磊肯吃苦,又有很高的悟性和天賦,慢慢的,“三石”這個名字在微雕圈裡有了名氣,全國各地來找他定製作品的人也越來越多。

曾用修腳刀練習雕刻,憑藉別有一番風味蒙元文化特色,讓人知曉

草原上的旋律

走進楊磊的雕刻工作室,只見櫃子裡擺放著一排盒子,每個盒子裡放著一個拇指大小的物件。凝神觀看,一個個鮮活靈動的畫面漸漸浮現在眼前。人物、建築、動物、花鳥、佛像……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這一幅幅生動逼真的畫面竟然雕刻在拇指大小的橄欖核上,毫釐之間,隱藏著大千世界。

曾用修腳刀練習雕刻,憑藉別有一番風味蒙元文化特色,讓人知曉

笑口常開

楊磊曾表示,自己從事雕刻行業並不是單純的去賺錢,而是想把我國傳統的工藝手藝發揚下去。對此,楊磊在傳統的工藝手藝上做出了創新。公開資料顯示,微雕藝術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中最為精細微小的一種工藝。它是在極小的物品上進行雕刻,很多作品甚至要用放大鏡方能觀看到鏤刻的內容,故被歷代稱之為“絕技”。

曾用修腳刀練習雕刻,憑藉別有一番風味蒙元文化特色,讓人知曉

一開始,楊磊雕刻的作品基本都是中國傳統元素,和全國其它地方的作品也並無大的差別。作為一個內蒙古人,楊磊覺得有義務進行一些本土文化元素的創作。於是,楊磊開始嘗試做一些有著蒙元文化特色的微雕作品。這件作品的名字叫《風中的額吉》,展現了一位蒙古族老媽媽在蒙古包前期盼孩子回家的情景。蒙古包、勒勒車、額吉、小狗等栩栩如生的出現在一枚小小的橄欖核上,表情靈動,甚至連人物的面部神態都看得清清楚楚。作品中的“額吉”(翻譯為老媽媽)的面部還沒有小米粒大,但是在這麼小的面積上還可以雕刻出表情實屬不易。這件作品也幾乎代表了微雕技藝的極致。蒙古族文化元素的作品,讓楊磊的作品在圈內脫穎而出,不少比賽特邀其去參賽。

曾用修腳刀練習雕刻,憑藉別有一番風味蒙元文化特色,讓人知曉

“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做一名雕刻文化的傳播者,讓更多的人喜愛雕刻藝術,共同感受雕刻帶給我們美的享受。”楊磊說。從楊磊的話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社會責任感比較強的人,這樣優秀的雕刻師不得不令我們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