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森公園有兩千多間鳥兒“公寓”,麻雀、雨燕等在此“安家”

9點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幽靜的一處開闊地,嘰嘰喳喳的鳥鳴聲從樹林裡傳來,這裡是公園著名的景觀之一“雨燕塔”,21。42米的塔身上分佈著2240個鳥巢。近年來,雨燕塔吸引了麻雀、雨燕等多種鳥類在此棲息、繁衍,成為鳥兒的“公寓”。

北京奧森公園有兩千多間鳥兒“公寓”,麻雀、雨燕等在此“安家”

位於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的雨燕塔。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擁有不同“房門”的鳥兒“公寓”

秋日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已經呈現出五彩斑斕的顏色,逐漸變黃的樹葉、尚在綻放的鮮花都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欣賞,尤其是北園的粉黛亂子草區域,更是成為近期的網紅打卡點。與熱鬧的網紅打卡點不同,雨燕塔“藏”在北園一處更加幽靜的地方,遊客也少。但雨燕塔周邊有水池,池中種植了蘆葦,四周有大片的樹木、草坪,是鳥兒棲身的絕佳場所。

雨燕塔建成於北京奧運會前夕,塔分為5層,每一層都分割成數個大小均等的小格,小鳥們選擇不同的小格作為棲息地。小格外側設有木板,其上挖有小洞,方便小鳥們自由進出,如同一個個房門。小洞的外觀不太一樣,有的房門上的小洞是圓形,有的是方形或者三角形。每一個小格面積不大,在塔上整齊分佈,小鳥們在其中進進出出,雨燕塔彷彿成為鳥兒們安家的“公寓”。

北京奧森公園有兩千多間鳥兒“公寓”,麻雀、雨燕等在此“安家”

小鳥們停留在各“家”門口。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9點左右,正是小鳥們最忙碌的時候,一隻小鳥銜著樹葉子往小格里鑽,似乎想要把葉子鋪在裡面。另一隻小鳥銜著一根羽毛,但剛飛到“家”門口,羽毛就被兇狠的“鄰居”搶了過去。

世奧公司園林工程部主任王軍每天早晨都要繞著園區巡查一遍,雨燕塔是她重點關注的區域之一。她告訴記者:“小鳥們早上就跟開會一樣嘰嘰喳喳,到了中午前後,基本都飛出去,雨燕塔就空了。到了傍晚,小鳥們會陸續歸巢,雨燕塔又熱鬧起來。”

雨燕是北京的土著鳥類,也是北京奧運會吉祥物之一。為了保護雨燕,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在水畔密林中修建了雨燕塔,為北京雨燕提供棲息場所。從雨燕塔建成至今,已有麻雀、家燕、雨燕等多種北京地區常見的鳥類在此棲息。

王軍介紹,“麻雀和家燕與其他鳥類不同,它們不築巢,所以雨燕塔成為它們棲息的場所。從鳥類種類來說,這裡麻雀的數量最多。”王軍說,“建造雨燕塔的本意是保護雨燕,但是,這並不代表著不保護其他鳥類。我們歡迎各種各樣的鳥類來雨燕塔、來公園生活。”

豐富的林木資源水源為小動物提供生存條件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裡不僅有小鳥,記者在採訪時,在南園大草坪處還看到了四五十隻大雁,它們氣定神閒地在大草坪上覓食。在湖區,有綠頭鴨和鴛鴦遊弋,遠處小島上,十多隻白鷺正在湖邊等待小魚的出現。

為何有那麼多小動物在此“安家”?王軍說,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佔地面積約680公頃,擁有豐富的林木資源,其中喬灌木約58萬餘株,綠化覆蓋率達到96%。“這麼大的綠地為生物們提供了生活保障,比如,無論它們吃草籽還是吃小蟲,在公園裡都可以找到食物。另外,園區有豐富的水源,這些都是小動物存活的必要條件。”

除了雨燕塔,公園還設有本傑士堆。從外觀上看,本傑士堆像一個枯木堆,但這裡卻是小動物躲避危險的棲身場所。王軍解釋,整個園區其實有足夠的自然灌叢可供小動物掩蔽,“在園區裡,本傑士堆最主要的功能是科普。在日常觀察中,我們也確實看到有小動物,比如小刺蝟、小黃鼠狼在此棲身。”

王軍介紹,近年來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觀測到的鳥類越來越多,“北京可觀測到的鳥類大概有500多種,截至目前,園區已累計觀測到300多種鳥類。”

打造多草種草坪吸引更多動物棲息

為了吸引更多的小動物們安逸地生活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王軍和同事們沒少下功夫。“就拿這大草坪來說,為什麼會吸引那麼多大雁在此覓食、棲息?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草坪能夠符合它們的生存需求。”

王軍解釋,有些公園選用的是冷季型草坪,從外觀上看,這種草坪非常整齊、漂亮,但要維護好則需要打農藥,“正因為這種草坪品種單一,所以比較容易‘生病’,需要定時打藥以防止草坪‘生病’。”

但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草坪不一樣。王軍說:“如果我們給草坪打藥,對動物而言並不友好。所以我們不僅要做漂亮的草坪,還要打造符合生物多樣性的環境。”

王軍經過長期觀察發現了一個好辦法,既能讓草坪美觀,也能讓小動物們棲息。“我們播撒一些綴花草坪的其他品種,同時保留一部分原生草籽,透過修剪讓草坪達到整齊、美觀的觀賞效果,草坪就不會是單一的冷季型草坪。”王軍進一步解釋,當草坪中其他草種比例佔到20%至25%時,因為有了多品種的摻雜,草坪就不容易“生病”,幾乎可以實現全年不打藥,從而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此外,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還種植了很多蜜源植物、食源植物,可以為鳥類提供豐富的食物。蘆葦也是公園的一大看點,它不僅是一道景觀,蘆葦的根莖更肩負著淨水的作用,也成為北京留鳥的棲身之所。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