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蚜酮又稱“餓死蟲”,防治蚜蟲飛蝨不會產生抗性,真的嗎?

有“餓死蟲”之稱的吡蚜酮

防治蚜蟲飛蝨為啥不會產生抗藥性

吡蚜酮又稱“餓死蟲”,防治蚜蟲飛蝨不會產生抗性,真的嗎?

在諸多防治刺吸式害蟲的殺蟲劑中,吡蚜酮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

看名字,吡蚜酮和吡蟲啉比較相似,這也讓很多人認為它們同屬一個類別的化合物,其實,雖然都是防治刺吸式害蟲的殺蟲劑,名字也比較類似,但它們之間並不存在“血緣”關係。

和吡蟲啉、噻蟲嗪、啶蟲脒等菸鹼類殺蟲劑相比,吡蚜酮為新型吡啶雜環類殺蟲劑,主要作用於害蟲血液中胺訊號傳導途徑,從而導致類似神經中毒反應,害蟲和一旦接觸到藥液,就能達到立即停止取食的效果。

吡蚜酮又稱“餓死蟲”,防治蚜蟲飛蝨不會產生抗性,真的嗎?

業內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口針穿刺阻礙”,致使害蟲口器再也無法穿透葉表,從而達到阻止其繼續危害的目的。

這種“口針穿刺阻礙”效應,即可透過觸殺的方式達到,又能透過胃毒的方式達到,還能透過內吸傳導的方式達到,如此三位一體進行殺蟲,也造就了吡蚜酮如今在市場上無法取代的地位。

有很多農民朋友反饋,說吡蚜酮效果不行,施藥好多天還發現蚜蟲活著,便又重新噴施一遍其它型別的殺蟲劑進行補充防治。

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

吡蚜酮不是效果不行,只是死蟲較慢罷了。

吡蚜酮又稱“餓死蟲”,防治蚜蟲飛蝨不會產生抗性,真的嗎?

大家不知道的是,

吡蚜酮之所以死蟲較慢,並不是因為吡蚜酮有致命缺陷,而是因為吡蚜酮與眾不同的殺蟲方式,它先是破壞害蟲口器,繼而讓害蟲活活餓死,這需要一個過程(5-7天),但在這個過程中,害蟲已經失去了繼續危害的能力。

也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殺蟲方式,也導致使用吡蚜酮防治蚜蟲和飛蝨不會產生抗藥性,對於這種說法,你認可嗎?

吡蚜酮的市場地位

吡蚜酮,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由國外公司研發的一種防治刺吸式害蟲的全新殺蟲劑,我國在2010年以後才開始大量登記。

吡蚜酮又稱“餓死蟲”,防治蚜蟲飛蝨不會產生抗性,真的嗎?

當前在我國農業農村部獲得登記的相關證件有473個,其中單劑261個(含原藥),混配劑212個,登記數量排在吡蟲啉、啶蟲脒和噻蟲嗪之後,為第四大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蟲殺蟲劑。

登記劑型主要為水分散顆粒劑,其次是可溼性粉劑(第一批登記的25%含量)和懸浮劑,以及少量的懸乳劑、顆粒劑、可分散油懸浮劑、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劑泡騰片劑。

登記物件以蚜蟲和稻飛蝨居多。

吡蚜酮又稱“餓死蟲”,防治蚜蟲飛蝨不會產生抗性,真的嗎?

考慮到吡蚜酮原藥價格回落(當前97%原藥13萬/噸,低於吡蟲啉原藥,基本和啶蟲脒持平,略高於噻蟲胺和噻蟲嗪),使得吡蚜酮價效比開始凸顯,除去吡蟲啉、噻蟲嗪和噻蟲胺在地下害蟲防治及種衣劑方面的獨特優勢,雖然位列第四,但在實際應用中(噴霧防治刺吸式害蟲),吡蚜酮的優勢則更強一些。

吡蚜酮在實際應用中的三大特點

①針對性強

吡蚜酮又稱“餓死蟲”,防治蚜蟲飛蝨不會產生抗性,真的嗎?

吡蚜酮主要用於防治蚜蟲和稻飛蝨,同時對灰飛蝨、煙飛蝨、薊馬、白粉蝨等多種刺吸式害蟲有效。

主要針對刺吸式害蟲,對其它口器害蟲防治表現還沒有相關報道。

②耐低溫,持效期長

雖然擊倒速度較為緩慢,但具有較強的耐低溫能力和持效期,如春季用於果樹和小麥蚜蟲的防治,採用吡蚜酮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吡蚜酮又稱“餓死蟲”,防治蚜蟲飛蝨不會產生抗性,真的嗎?

吡蚜酮的持效期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不可逆轉的“口針穿刺障礙”,致使中毒的蚜蟲不會再有恢復危害的機會;二是吡蚜酮可以透過植物木質、皮鞘及葉片吸收傳導,讓“漏網之魚”再次取食後產生中毒反應

,像這種一波接著一波的持續殺蟲方式,可確保20天左右的防治效果。

③用量少,混配更高效

在實際應用中,吡蚜酮往往採取較少用量,就能達到較為理想的防治效果。

如防治水稻稻飛蝨,每畝採用50%吡蚜酮10克就能達到較好效果。

吡蚜酮又稱“餓死蟲”,防治蚜蟲飛蝨不會產生抗性,真的嗎?

在防治桃樹桃蚜時,可選擇50%吡蚜酮水分散顆粒劑,按100克/500-800斤水稀釋後,在蚜蟲始發期或盛發期進行均勻噴霧,為鞏固殺蟲效果,建議在第一次施藥7-10天內,重複施藥一次。

雖說吡蚜酮不會產生抗藥性,但在使用時,還是建議混配其它不同機理的殺蟲劑,原因有兩點:

一是解決吡蚜酮的速效性,讓等待餓死的害蟲透過觸殺和燻蒸的方式加速死亡;二是補充殺蟲譜,達到廣譜殺蟲的目的。

吡蚜酮又稱“餓死蟲”,防治蚜蟲飛蝨不會產生抗性,真的嗎?

如最為經典的配方“烯啶蟲胺+吡蚜酮”,就是完美地詮釋了以上兩點,烯啶蟲胺的速效和對白背飛蝨的高效,恰好彌補了吡蚜酮的缺點,一時間,成為市場上較為流行的配方組合。

佰秀農業原創文章,歡迎評論轉發,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