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西盟馬散村:“內外兼修”向未來

雲南省普洱市西盟縣勐卡鎮馬散村,曾經是“無通村公路、無結實房屋、無產業增收”的“三無”村,曾經一度成為貧窮、落後的“代名詞”。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後,短短几年時間,馬散村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本村實際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之路,從深度貧困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如今邁上鄉村振興路,馬散村接續奮進,不斷擦亮和提升鄉村振興的底色與成色,走上了一條“裡子”與“面子”內外兼修的蛻變之路。

家家戶戶都住上了樓房,生活有著落

“依,你看這個是媽媽小時候住過的房子……”馬散村永俄寨的村史室裡,娜論正和女兒講述自己小時候關於村子的故事。從一張張老照片中,娜論的記憶被拉回到從前,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小小的她從出生起,就經歷著貧窮。

娜論感慨地說:“小的時候,村子很窮,住的是茅草房,走的是泥濘小道,生活看不到希望。”

脫貧攻堅中,馬散村以打造少數民族美麗村寨為目標,遵循農村自身發展規律,保留鄉村風貌,挖掘自身特點,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集約效應、村內基礎設施建設、深抓農村工作作為首要民生工程。

幾年來,村寨道路綠化、路燈亮化、房屋美化,建起了休閒農莊餐飲、旅遊公廁、民族文化舞臺等,積極組織群眾開辦起了農家樂、家庭民宿,組織成立“雨窩”佤族藝術團、獨絃琴演出隊,每年“野果節”,娜論都要和村裡的兄弟姐妹一同為遊客表演佤族舞。既傳承了佤族文化,打造佤族文化品牌,美麗村寨基礎設施功能和規範管理也在不斷完善。

“脫貧攻堅開展以來,家家戶戶都住上了樓房,生活有著落,每年靠著“野果節”期間給遊客表演,也能有幾千元的收入。”娜論說。

“五美”村寨的“趕考”之路

新時代新起點,面對鄉村振興這道考題,馬散村接續奮進,走上了一條科學規劃佈局美、特色宜居建築美、村容整潔環境美、產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五美”村寨的“趕考”之路。

“今年,我們村得到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扶持,整體從‘規劃、改造、建設、管理、融合’5個方面對村子進行提升,以高質量推進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在新的趕考路上,我將盡最大的努力帶領村民一同唱響新時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馬散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葉春說。

看得見青山、望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以“一村一方案”為抓手,不斷深入開展“村莊風貌改善”行動,改善環境衛生;以“七改三清”綜合整治為抓手,改房、改水、改電、改路、改廚、改廁、改圈,改善人居環境;實施道路改寬、活動室改建、綠化帶改擴等專案,努力讓鄉村庭院成為花園、果園、菜園、田園、樂園,實現“出門看花、伸手摘果、彎腰摘菜、庭院創收”。

依靠政府扶持和本身深厚的佤族文化底蘊,永俄寨在夯實“面子”的同時也在強化“裡子”。

“巖松,家裡園子裡的菜種得如何?最近寨子正在施工,家裡的環境衛生不能落下……。”娜英作為村裡的監督主任,最近可是忙壞了,村裡正在開展人居環境提升改造,她每天都要抽出時間,在寨子裡一遍又一遍巡查,監督好村民愛護環境。

“近段時間,我們正積極向老百姓宣傳人居環境建設要求,馬散村將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實行‘一戶一安’,包括豬圈、雞圈、房前屋後都需要統一的規劃。”娜英說。

希望更多的遊客來到馬散村

期許未來,馬散村將依託“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等金字招牌,以特色村寨、佤山天池、民族團結盟誓塔等特色人文自然景觀為基礎,建設現代化的邊境小康村,大力開發集觀光、休閒度假及民俗、民族文化體驗為主體的鄉村旅遊,並透過景觀化、體驗式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建成肉牛、生豬等畜牧養殖基地,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希望村子變美以後,更多的遊客來到馬散村,來看我們美麗的村子,感受佤族文化,參加野果節。”娜論說。(李毅、鄒偉琦、魏楊 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