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打了一場夷方之戰,耗費帝國大半財力物力,被周人乘機攻滅

帝辛打了一場夷方之戰,耗費帝國大半財力物力,被周人乘機攻滅

《禮記》載:“東方曰夷”,這種觀點顯然非周人所獨有,在更早的殷商時代,東夷之說早已有之。在淮泗流域,殷商與東夷之間其實多有衝突與融合,商夷對峙的情況多有發生。“武乙衰敝,東夷浸盛,遂分遷淮岱,漸居中土”,在這個時期裡似乎東夷還佔據著優勢,對殷商帝國進行了猛烈的反攻,殷商帝國無奈之下,只能選擇退出部分東夷土地。

在東夷之地當時有著很多較強的諸侯國,比如奄國和薛國,都是很有實力的方國。在今天的考古發現中,這些區域都發掘出很多青銅兵器,即是說明這裡可能駐紮著較多的軍事基地。殷商時代對東方的認識,後來也影響到周人。周人八百年,大半時間都在東方的土地上紛爭,而又以淮河之地為最甚,這裡先後出現了魯宋吳越楚等國,皆為戰爭最為頻繁之地。

夷方之國有著常年與殷商帝國作戰的經驗,不僅武乙與夷方之國有戰,就是後來有名的帝辛,也與夷方之國發生過曠日持久的作戰。在殷商帝國史中,參與過對夷作戰的不僅有武乙和帝辛這樣的國君,更還有婦好、侯喜等這樣的名將。可見殷商與夷方國之間的矛盾之激烈,而這種矛盾到帝辛時代達到巔峰。

帝辛打了一場夷方之戰,耗費帝國大半財力物力,被周人乘機攻滅

或是帝辛對祖先們受到夷人之反攻,導致殷商帝國的力量更多的偏重於中原地區,而在東方地區雖有大量的方國臣服於殷商,但是也還有更多諸如夷這樣的方國,沒有真正成為殷商之臣國,對殷商,對那些附庸之方國都有著巨大的威脅。因此帝辛才要親率王師御駕親征。

這場戰爭史書中稱之為夷方之戰,歷時時間長達近三百天,其間出現多個方國,出現了多個諸侯,出現了很多淮夷地區的人文地理,夷方之戰可謂是殷商時代所謂東夷的人物百科。帝辛既為御駕親征,王師既為主力部隊。但帝辛顯然不是冒失之輩,大軍出征之時,帝辛就派了先鋒軍,趕到了靠近夷人附近的堇地,觀察監視夷方的動靜,就是要打探敵方狀況,收集情報,以被帝辛大軍突進。

這場戰爭相當曲折,之所以經歷時間很長,一方面是因夷人地區地形複雜,一方面也是帝辛之慎重。在正式發兵東進之時,帝辛不僅舉行了盛大的祭祀儀式,更是率領眾多臣屬,渡過黃河,會同夷人鄰國多候等侯伯,與夷方展開作戰。這場戰爭從殷商都城大邑商到僱地,又從僱地道樂地,樂地到商地,從商到了淮河附近的夷人的北方之地攸地,顯而易見的是帝辛這個時候已經率領大軍深入了夷人核心腹地。從這個攸地到了淮地後,帝辛的軍隊又轉回了攸地,並在這裡發生了決定性的戰爭。

帝辛打了一場夷方之戰,耗費帝國大半財力物力,被周人乘機攻滅

帝辛在這裡活捉了夷人方國的首領,夷人之國可能就是在這裡宣告了滅亡。其後帝辛即是帶著大軍在夷人疆土內縱橫多地,終究還是繞回到商地,又從商地沿著原路回到了黃河邊上。還有一種說法,即是帝辛攻打夷方的目的,更大程度上是為了追尋祖先之遺蹟,復興祖先之舊業,比如其中所經過的商地,就是當年殷商的其中一個都城所在。所謂“取於相土之東都,以會王之東蒐。”說的正是這個地方。

那麼,帝辛率領大軍攻打夷方,不過就是藉口,正是意識到東方源起之地的衰微,還有部分附庸方國的離心力漸強,帝辛是要殺雞儆猴,所以才會花了大半年的時間來攻打夷人,選擇的路線也是經歷了不下於十座戰略要地和方國,正是要看這些方國的態度。好在這些方國大部分還是認同殷商帝國的,攻打夷人才會取得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