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愛爾蘭、蘇格蘭都想獨立出去,為什麼威爾士卻沒有這種訴求

作為老牌的殖民帝國,英國的統治範圍,巔峰時期多達335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全球陸地面積的1/4,是本土面積的近百倍。殖民地人口近4億,等於本國人口的9倍,成為當年實至名歸的世界霸主。

一戰二戰之後,英國實力大損,不僅各殖民地紛紛獨立,連內部也鬧起了分裂。先是凱爾特人為主的愛爾蘭,成功脫離英國的管轄。接著,發現油田的蘇格蘭也不斷公投,鬧著分家,妄想獨享黑金財富。

到了今天,連英格蘭人居多,當年愛爾蘭獨立時分割出來緊跟英國的北愛爾蘭,也開始搞起了獨立,為此還成立了一個北愛爾蘭軍。

不過,相對於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早在500年前,被欽定為英格蘭王儲直屬領地的威爾士,卻老實得像個乖孩子一樣,一直緊跟英格蘭,從未有獨立訴求,這是為什麼呢?

一、歷史上威爾士也曾鬧過獨立。

說起威爾士公國的歷史,相比英格蘭而言,要更加古老。早在公元前1000年時,就有凱爾特人從歐洲大陸來到這裡,此後,這裡成為羅馬帝國的勢力範圍。

羅馬人退走後,英格蘭由盎格魯-撒克遜人主導,開始 “七國割據”的歷史階段,而威爾士同樣群雄並立,相互攻伐。

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統一英格蘭,威爾士各諸侯自知不敵,紛紛歸降依附於英格蘭治下。

直到公元1400年9月16日,波厄斯親王歐文·格蘭道爾自封親王,帶領威爾人反抗英國人的統治,意圖脫離英格蘭國王的統治,實現民族獨立。但經過12年游擊戰,他被英格蘭軍隊徹底擊潰。

隨後,威爾士的反抗分子基本被處決,歐文·格蘭道爾也下落不明,此次血腥鎮壓,對威爾士威懾很大,再也沒有人敢有反抗之心,因為無論是從體量,人口,經濟,軍事各個方面,威爾士對抗英格蘭,無異於雞蛋碰石頭。

而且,經過這次事件後,英格蘭開始對威爾士實行直接管理,想造反也難有機會。到了1536年,威爾士和英格蘭出臺聯合法案,兩地正式併為一個國家。

二、英格蘭對威爾士的滲透同化。

愛爾蘭之所以早早脫離英國,以及蘇格蘭現在也天天鬧著獨立,歸根結底,是這兩個地區在合併入英聯合王國後,仍然保持著民族和文化的相對獨立性,而且兩地在地域上也保持著相對獨立,尤其是愛爾蘭,和英格蘭隔海相望,地域上互不相連,島上的居民也多為凱爾特人種的後裔,因此,英格蘭很難將其同化。

威爾士則不一樣,地域上和英格蘭唇齒相依,同屬大不列顛島。兩地居民來往方便,慢慢融合為一體。特別是當年那次叛亂之後,英格蘭王室加強對威爾士同化,強行推廣英語和文化習俗,使得歷經600年後,威爾士自有的民族屬性逐漸褪化,成為英倫四島中,唯一一個被英格蘭滲透同化成功的地區。當地人已視自己為英格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情況下,他們當然不會再鬧獨立。

三、地位尊崇的王室領地。

在英格蘭納入的三個地區中,威爾士的面積最小,人口最少,但是在當初合併時簽訂的聯合法案中,明確威爾士為英國王室的直屬領地,相當於咱們的直轄市之類。所以我們看到,每一代王儲長子,都被任命為威爾士親王,在王室眾多親王中身份最為尊貴。

既然地位尊貴,威爾士所享受的各項待遇,自然比其它兩個地區要高得多,英國政府對於它的投入建設力度,也要有所傾斜,在中央政府支援下,當地有著先進發達的工農業和畜牧業,民眾們生活富裕,福利健全,生活美好的前提之下,誰還會想著鬧獨立呢。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英國雖然曾經強大,但正是由於它沒有注重加強本國領土的擴張,一昧搞殖民地建設和掠奪,再加上其忽視合併諸島的滲透和同化,一旦自身實力衰落,不僅殖民地丟失殆盡,連蘇格蘭和愛爾蘭的本土諸島,也紛紛搞起了獨立。最終造成了今天的悲劇。

(參考資料:《試論威爾士與英格蘭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