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隨筆| 貓 道

城市隨筆| 貓 道

牆體上的斜槓,由石匠們打刻而成

過去,在沂蒙山區的一些村莊,老百姓蓋房時會在牆壁上留一個孔,供貓兒出入,是為貓道。

以前,在沂南縣西部山區,房屋多為石頭壘砌而成。蓋房時,石匠們為了牆體美觀,用工具仔細雕琢那些大青石,將其打磨成一塊塊長方體石條。這些石條,輕則百斤,重則四五百斤甚至上千斤。石條打製完成後,再用鏨子打上白斜槓,等石匠們將石條安到牆體上,那些整齊的斜槓,放眼望去如同風吹雨水,煞是美觀。

在打造石條的過程中,細心的石匠們特意另打造幾塊石片。雖然一樣有斜槓紋路,厚度卻比其他長石條薄一半。這些石頭,正是預留貓道之用。當正牆壘砌高於地基半米左右時,石匠們會單獨放置兩個薄石條,再壓上更大的石條,從而形成一個長方形“小門”,這便是貓道的“正門”。坐北朝南的正房,“小門”一般位於靠近門框的位置。往裡一瞅,黑黢黢的。室內牆體也有一處黑洞,與“正門”形成直角互通,從平面圖看如直角拐脖,任貓兒來回竄動。

那些年,老家很窮。屋頂用麥稈覆蓋,老百姓用不起水泥石灰,只能用泥土抹牆。泥土和水之後,與麥糠攪拌在一起塗抹在牆上,既能阻擋凜冽的寒風,也能牆體找平。父親說,摻和麥糠的泥巴抹在牆上裂縫較小,大概跟沙子摻在水泥中的功能類似。屋裡地面亦離不開泥土。用石子回填後,再用一層泥土覆蓋,然後找平。

城市隨筆| 貓 道

貓道(圖中標紅線處)

在筆者有限的記憶中,這樣的房子冬暖夏涼,不足之處是易受老鼠啃食。一旦老鼠進入室內,家中吃喝用度擱不住。有條件的老百姓都購置幾口大缸,將糧食囤積其中,蓋上厚厚的板,防止老鼠糟蹋糧食。

狗看家護院,貓捉鼠保糧。為了應對猖獗的老鼠,許多百姓家中都養貓。即使抓不住老鼠,貓兒的存在也是威懾。不過,老式窗欞空隙小,貓兒鑽不進去。主人不在家時,貓道就成了貓兒進出房屋的最佳通道。

印象中,三奶奶擅長養貓,她前後餵養的幾隻貓都是捉老鼠能手。誰家鬧老鼠,把貓兒借去,定能手到擒來。父親曾跟筆者講,筆者尚在襁褓中時,他和母親外出返家後發現筆者不停地哭鬧。一番檢查,看到筆者手指滲血,遂斷言被老鼠咬過。兩人從三奶奶家借來貓。不大會功夫,貓兒便銜來一隻碩鼠。因為被老鼠咬過,哥哥還給筆者起過綽號。如今說起,都是笑談。可一晃,三十年過去了。

言及於此,貓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爺爺過了一輩子苦日子,對糧食格外珍視。40多年前,他給筆者父親蓋房時一再叮囑石匠,要將貓道兩側的石塊鑿薄,好讓貓道寬敞一些。

現在,隨著國家的發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貓道成了時代的產物。磚頭混凝土替代了石頭,水泥沙子替代了泥土,粘鼠板增強了貓兒的寵物價值,亮堂堂的房屋再也不用擔心耗子的糟蹋。貓道作為時代的產物,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