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圈利用釋放中藥資源產業綠色新動能

日前,南京中醫藥大學段金廒教授主持的“中藥資源產業化過程迴圈利用模式與適宜技術體系建立及其推廣應用”專案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這是繼2011年“中藥資源化學研究體系建立及其應用”專案摘取國家科技獎之後,段金廒團隊在科學生產藥材與合理利用資源上下游兩大板塊佈局一脈相承、持續創新形成的中藥資源迴圈利用標誌性成果。

當前,我國中藥資源生產與深加工產業化過程中存在著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費嚴重和生態環境壓力加劇等突出問題,段金廒率領團隊圍繞中藥資源產業化過程產生的非藥用部位、深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副產物等開展基礎與再生利用研究,針對共性關鍵技術與轉化應用,開展持續攻關與創新。該專案團隊秉持“源於農田歸於農田,提質增效綠色發展”的迴圈經濟理念,在創新性地提出並構建中藥資源迴圈利用理論的基礎上,系統構建了適用於中藥廢棄物及副產物的生物轉化、化學轉化和物理轉化的迴圈利用技術體系。

藉助該體系,該專案團隊變廢為寶,將中藥非藥用部位、廢棄物及副產物轉化為新醫藥及健康產品、新資源藥材、生物炭及炭基複合肥等資源性產品。據介紹,相關技術成果已在全國10餘省共20餘家藥材生產及深加工企業推廣應用,近3年新增經濟效益達14。1億元,有力推動了行業迴圈利用和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升,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研究者說

變廢為寶 價值在於挖掘

“守住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段金廒作為我國中藥資源學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一輩子都在從事中藥資源化學和中藥資源迴圈利用的研究與實踐。中藥資源是國家戰略資源,而當前中藥資源產業領域存在的資源利用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嚴重並導致生態環境壓力不斷加劇的粗放、低效、線性經濟發展方式,讓段金廒憂心不已。

現狀堪憂

傳統線性發展模式亟需改變

據統計,目前我國的300餘種常用中藥材依靠人工生產供給,種植面積達6000餘萬畝,藥材生產過程每年直接產生非藥用部位4000萬噸~5000萬噸,加上藥材及飲片加工下腳料,每年產生近億噸的廢棄物。同時,中藥製藥等深加工產業化過程每年消耗藥材約7500萬噸,年產生固體廢棄物及副產物高達5000餘萬噸、液態廢棄物達數億噸。這不但造成了中藥資源的嚴重浪費,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

“很多人覺得,非藥用部位的藥用價值不大。但價值在於挖掘,即使非藥用部位藥用價值小,但作為輕化工、獸藥、飼料新增劑、有機肥、生物炭等方面的價值充分挖掘以後,效益也是極其可觀的。”段金廒介紹,據測算,若將約6000萬畝藥材生產過程產生的非藥用部位和深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固/液廢棄物、副產物,透過行業有效組織和產學研協同攻關,將其資源化價值充分挖掘出來,進而形成科學合理的產業鏈,釋放的價值不會小於今天藥材的價值。

於是,段金廒教授率領團隊針對中藥資源全產業鏈各環節產生的不同型別廢棄物及副產物開展迴圈利用研究與轉化應用,對共性關鍵技術進行持續攻關與創新。該團隊提出並構建了中藥資源迴圈利用理論基礎,建立了五類中藥資源迴圈利用模式,同時創新性地系統構建了適用於中藥廢棄物及副產物的生物轉化、化學轉化和物理轉化三套迴圈利用技術體系,為中藥產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物盡其用

廢棄物裡能挖出“新財富”

功夫不負有心人。段金廒團隊在各種非藥用部位、廢棄物及副產物中挖掘出了一筆筆“新財富”,將其轉化為新醫藥及健康產品、新資源藥材、纖維素酶、低聚糖、生物乙醇、生物炭及炭基複合肥等8大類30餘種資源性產品,並在中藥農業、中藥工業領域得到有效推廣應用,釋放出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形成綜合效益顯著增加、資源浪費與環境壓力顯著減少的“一增一減”綠色發展樣板。

如該團隊以山楂藥材及飲片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種子為原料,開發研製成婦科外用藥物紅核婦潔洗液,並實現炭、氣副產物的回收利用及產品升級;發現了丹參帶花莖葉可替代丹參藥材製備丹酚酸原料等重要資源價值,並將其納入新資源藥材等。此外,該技術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有效減少了環境汙染。透過中藥非藥用部位及藥渣熱解炭化形成的清潔燃氣/蒸汽,可為工業生產提供清潔能源,實現區域能源自給,減少能源消耗,並節約藥渣清運和處理費用,降低生產成本。

“可喜的是,現在政府、行業和社會都越來越重視中藥資源產業的迴圈利用和綠色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尋求中藥資源迴圈利用和系統開發的指導與幫助。”在段金廒看來,迴圈經濟是中藥產業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路徑。“如果能圍繞中藥資源全產業鏈,形成全產業鏈的高效率資源利用,實現高效益的經濟產出,中藥產業才能稱為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產業,才能實現資源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