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人稱寧夏土皇帝,一生與堂哥不合,晚年妻離子散,結局唏噓!

說起民國時期的國內各大勢力,除了兩大黨派之外,就還有在各邊疆地區自立家門的軍閥了,其中西北地區是實力比較強大的一支,雖然這裡的地理位置和資源條件都不太完美,但是在很多人眼中依然是香餑餑,所以對其的地盤爭奪戰也是相當的激烈,有趣的是兩大最具有競爭實力的軍閥頭領還是堂兄弟的關係。堂兄是馬鴻賓,堂弟是馬鴻逵,其中一支處於劣勢地位的堂弟一生都沒有放棄對於堂兄的挑釁,不過一直都沒有佔據上風,且在晚年落得個眾叛親離的結局。

他被人稱寧夏土皇帝,一生與堂哥不合,晚年妻離子散,結局唏噓!

說起馬家兄弟的間隙還要從上一輩說起。馬家在清末時期只是西北地區的商人,但是常年據於此地的他們非常善於調節各種矛盾關係,所以在朝廷和邊疆少數民族的矛盾處理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調劑作用,由此得到了朝廷的另眼相看。而馬家雖然是商人,也沒有放棄對子孫後代的學業培養,畢竟還是想透過科舉的途徑讓家族更上一層樓。光緒六年,馬鴻賓的父親馬福祿考中進士,此後禁成為神機營的一員,不久後被調任西北擔任要職,他也從此開始接管家族產業。

他被人稱寧夏土皇帝,一生與堂哥不合,晚年妻離子散,結局唏噓!

因為馬福祿的關係,其弟馬福祥後來也得以跟隨在身邊一起駐守西北。遺憾的是,在八國聯軍入侵之時,馬福祿為守衛京城,在與洋人的血戰中陣亡,為感念他的壯舉,清廷命其弟馬福祥接任其在西北的要職。為了感激兄長,馬福祥也是極盡所能的進行補償,對侄子馬鴻賓比自己的親子還要好。

事實上,不管是侄子馬鴻賓還是兒子馬鴻逵在家族的培養之下都是文武雙全,怎奈父親的偏心讓這對原本的親兄弟出現了矛盾,其中尤以馬鴻逵的嫉妒和不滿情緒最為嚴重。

他被人稱寧夏土皇帝,一生與堂哥不合,晚年妻離子散,結局唏噓!

比如說,馬鴻逵做騎兵營長的時候,堂兄已經是一方統領了;馬鴻賓被叔父保舉為寧夏鎮守使的時候,馬鴻逵只能做他的副手。馬福祥的報恩舉動卻換來了兒子的不理解,以至於總是想方設法給堂兄使絆子,二人到了民國時期一度公然決裂。

馬福祥臨終前,為了緩和兄弟二人之間的關係,推薦二人一個做了甘肅省主席,一個做了寧夏省主席。馬鴻逵當時被人稱為寧夏的“ 土皇帝”但是此舉並沒有得到馬鴻逵的諒解,他覺得自己得到的寧夏遠比甘肅要小,要貧瘠,所以屬於兩兄弟的武裝衝突依舊沒有停止。抗戰時期,馬鴻賓忙著帶領甘軍與日寇頑強作戰,成為民族楷模,而馬鴻逵則是一事無成。

他被人稱寧夏土皇帝,一生與堂哥不合,晚年妻離子散,結局唏噓!

解放戰爭後期,受到多方排擠的馬鴻逵,只得無奈去了美國定居。讓他沒想到的是,即便是遠離了故土依然沒有讓他享受到一個安樂的晚年,先是幾位姨太太一個個離開他,再是幾個子孫忙著爭奪他的家產,還將其告上了法庭,如此晚年也是相當令人唏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