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鑑定:中國刺繡都有哪些種類?

在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中,刺繡的種類可以算是最多的。而且是手工活中最細膩的一種。在每個地方流傳的種類都不同,例如蘇繡、湘繡、粵繡及蜀繡被列為四大門類。還有其他很多的分類。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

中國刺繡都有哪些種類

,就一起往下看看吧!

蘇繡

蘇繡已有兩千六百多年曆史,在宋代已具相當規模,在蘇州就出現有繡衣坊、繡花弄、滾繡坊、繡線巷等生產集中的坊巷。明代蘇繡已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影響較廣。清代為盛期,當時的皇室繡品,多出自蘇繡藝人之手;民間刺繡更是豐富多彩。

古董鑑定:中國刺繡都有哪些種類?

清末時沈壽首創“模擬繡”,飲譽中外,她曾先後在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收徒傳藝,培養了一代新人。30年代,丹陽正則女子職業學校繪繡科主任楊守玉,創始亂針繡,豐富了蘇繡針法。蘇州刺繡,素以精細、雅潔著稱。圖案秀麗,色澤文靜,針法靈活,繡工細緻,形象傳神。

技巧特點可概括為“平、光、齊、勻、和、順、細、密”八個字。針法有幾十種,常用的有齊針、搶針、套針、網繡、紗繡等。繡品分兩大類:一類是實用品,有被面、枕套、繡衣、戲衣、臺毯、靠墊等;一類是欣賞品,有臺屏、掛軸、屏風等。取材廣泛,有花卉、動物、人物、山水、書法等。

雙面繡《金魚》、《小貓》是蘇繡的代表作。蘇繡先後有80多次作為饋贈國家元首級禮品,在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展出,有100多人次赴國外作刺繡表演。

在1982年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盃獎,雙面繡《金魚》雜1984年第56屆“波茲南國際博覽會”上獲金質獎。在蘇繡的近代史上,有一位傑出的蘇繡藝術家——沈壽。其作品震驚海內外。沈壽代表作:《萬年青圖》《仕女圖》《三馬圖》等。

此外,蘇州發繡也是一件藝術瑰寶。發繡是中國傳統工藝中一顆古老而耀眼的明珠,據史料記載,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與絲繡相比,它有著清秀淡雅、線條明快、清雋勁拔、耐磨耐蝕、永不褪色、富有彈性、利於收藏等特點。幾年來,發繡在收藏界的價格一直不斷攀升。2012年,蘇州發繡技藝申報蘇州市“非遺”成功。

湘繡

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是在湖南民間刺繡的基礎上,吸取了蘇繡和粵繡的優點而發展起來的。清代嘉慶年間,長沙縣就有很多婦女從事刺繡,光緒二十四年(1898),優秀繡工胡蓮仙的兒子吳漢臣,在長沙開設第一家自繡自銷的“吳彩霞繡坊”,作品精良,流傳各地。

湘繡從而聞名全國。清光緒年間,寧鄉楊世焯倡導湖南民間刺繡,長期深入繡坊,繪製繡稿,還了創造了多種針法,提高了湘繡藝術水平。早期湘繡以繡制日用裝飾品為主,以後逐漸增加繪畫性題材的作品。湘繡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繡花,劈絲細緻,繡件絨面花型具有真實感。

常以中國畫為藍本,色彩豐富鮮豔,十分強調顏色的陰陽濃淡,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繡以特殊的鬅毛針繡出的獅、虎等動物,毛絲有力、威武雄健。1982年,在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比中,湘繡榮獲金盃獎。

粵繡

亦稱“廣繡”。泛指廣東近2、3個世紀的刺繡品而言。粵繡歷史悠久,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與黎族所制織錦同出一源。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朱啟鈐《存素堂絲繡錄》都描述:遠在明代,粵繡就用孔雀羽編線為繡,使繡品金翠奪目,又用馬尾毛纏絨作勒線,使粵繡勾勒技法有更好表現;“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規矩,……輪廓花紋,自然工整”。至清代粵繡得到了更大發展。國內收藏以故宮藏為最多而有代表性。構圖繁而不亂,色彩富麗奪目,針步均勻,針法多變,紋理分明,善留水路。粵繡品類繁多,欣賞品主要有條幅、掛屏、臺屏等;實用品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頭巾、臺帷和繡服等。一般多作寫生花鳥,富於裝飾味,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等為題材,混合組成畫面。婦女衣袖、裙面,則多作滿地折枝花,鋪絨極薄,平貼紬面。

配色選用反差強烈的色線,常用紅綠相間,眩耀人眼,宜於渲染歡樂熱鬧氣氛。18世紀納絲繡,則底層多用羊皮金(廣東稱“皮金繡”)作襯,金光閃爍,格外精美。1982年粵繡以《晨曦》、《百鳥朝鳳》等作品,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盃獎。

蜀繡

又名“川繡”。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歷史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載,當時蜀中刺繡已很聞名,同蜀錦齊名,都被譽為蜀中之寶。清代道光時期,蜀繡已形成專業生產,成都市內發展有很多繡花鋪,既繡又賣。蜀繡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

題材內容有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針法經初步整理,有套針、暈針、斜滾針、旋流針、參針、棚參針、編織針等100多種。品種有被面、枕套、繡衣、鞋面等日用品和臺屏、掛屏等欣賞品。

以繡制龍鳳軟緞被面和傳統產品《芙蓉鯉魚》最為著名。蜀繡的特點:形象生動,色彩鮮豔,富有立體感,短針細密,針腳平齊,片線光亮,變化豐富,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1982年,蜀繡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銀盃獎。

汴繡

汴繡,也稱“宋繡”,距今800餘的北宋時期,刺繡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做為北宋都城,其皇宮有“文繡院”聚集全國傑出繡女300餘人,專為皇帝王妃、達官貴人繡制官服及裝飾品,因而也被譽為“宮廷繡”或“官繡”。

在民間,刺繡則更為普遍,當時開封大相國寺東門外有一條街叫“繡巷”,即是繡姑繡作了聚居的地方,又是專賣刺繡品的著名市場,放眼寺院內外,十里都城,到處是珠簾繡額,巧制新裝,名繡佳作,競相生輝。

明代大學者屠隆在他所著的《畫箋》一書中贊曰:“宋之閨繡畫,山水人物,樓臺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一、二絲,用針職發細者為之,故眉目畢具,絨彩奪目,而丰神宛然,設色開染,較畫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回不可及。”

汴繡以繡制中國名畫、古畫著稱於世,繡品古樸、典型、細膩。以繡制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代表作,還繡有: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唐代韓滉的《五牛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盧楞枷的《六尊者》、閻立本的《步替圖》、宋代武宗元的《八十七神仙卷》、清代義大利畫家郎世寧的《百駿圖》……以及近代名家大作在傳統色調,針法基礎上,創新整理出基本針法36種之多,如:以及槍針繡瓦、滾針,蒙針繡山水樹木,雙合針繡繩索;悠針繡動物,以及疊彩繡、席蔑繡、納點繡、亂針繡等應物象形的針法,可稱是與刺繡藝術的結合,是在繪畫藝術基礎上的再創作。工藝品種有:單面繡,雙面繡、雙面異色繡、雙面三異繡。

隴繡

慶陽刺繡也就是隴繡,可以說散佈在慶陽人民生活的各個角落。炎炎夏日,在山鄉的路旁、河邊,你會看到一群群玩皮戲耍的孩童,他們光著屁股,不穿衣裳,胸前掛著一個花裹肚。那紅紅的裹肚上,巧針細線地繡著各種各樣的花鳥蟲魚,陽光下,紅如火,豔似錦。

茶餘飯後,勞動休息或是聊天閒談的時候,你會看到那些三五成群的老人們煙桿上都吊著一個繡花菸袋。如果遇到誰家孩子過“滿月”,那刺繡品就更多了。

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向孩子賀喜,都要拿自己刺繡的東西做禮品,有虎氣生生的虎頭鞋,有紅花綠葉的荷花帽,有描龍繡鳳的花裹肚,還有獅子枕、虎頭枕、金魚枕、龍枕、鳳枕等等。這些禮品要擺在喜桌上,讓大家觀賞、評論。

過去重男輕女,只給男孩做滿月,現在不同了,男孩女孩都一樣,可是男女有別。給男孩的禮品,繡的不是“望子成龍”、“狀元進宅”,就是“馬上封侯”、“二龍戲珠”,還有石榴、桃、鹿、雞、魚之類的動植物,象徵多子多福,大福大貴;給女孩繡的則以“丹鳳朝陽”、“蓮生太子”、“胖娃坐蓮”居多,還有荷花、牡丹、鳳凰、百鳥等,表示子孫綿延,永保平安。慶陽刺繡是節日民俗文化的典型體現,深入慶陽鄉村,你深深體驗到美源於生活,美就是生活。

民間

山西民間刺繡

山西省民間,是民間刺繡藝術品的生長地。民間刺繡,在山西不獨歷史悠久,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反映山西風土人情的特色。山西民間刺繡,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圖案純樸、色彩豔麗、構圖簡潔、造型誇張、針法多樣、繡工精緻。這些來自民間的刺繡藝術品,大都出自農村勞動婦女之手。山西刺繡,以忻州、晉南地區的刺繡工藝品最有影響。

忻州刺繡

忻州民間,刺繡在群眾中頗為普遍。代縣一帶,刺繡品有著嚴謹、華麗、雅緻的特色;五臺縣境內以及附近城鄉,刺繡風格呈現美厚端莊;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繡產品風格較為淳樸秀麗。

忻州刺繡,大致可以分為服飾、生活用品、祭獻物品三大類。

民間服飾,傳統的民間刺繡主要是作為穿戴的裝飾。這些裝飾,又多在婦女兒童身上。婦女服裝刺繡中,不同部位有著不同的花樣。“腕袖”(上衣袖口),通常情況下多飾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連續圖案。“領口”,刺繡中大多是如意雲,飾以花卉圖案。

“裙子”,是古今婦女常用的衣服,前後各一片,常常嵌邊、繡花,而顏色多為黑、藍、紅色的底。“上衣”,繡花多在胸口,常用圖案有魚戲蓮、牡丹花等。“頂子”,常在上面堆繡蝴蝶、蓮花等圖案。“鞋”幫子上,多繡以蝶戀花、蟾宮折桂等圖案。

“涼冠”是婦女夏天束髮用的,常常以黑底繡花,甚為精緻。農村兒童的“兜肚”,多是紅色鑲邊的繡花,一般飾有蓮生貴子、富貴長春等寓意吉祥、繁衍的圖案。

也有繡五毒蟲,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男孩子身上的“圍嘴”,常繡有雙虎對頭、雙獅對頭、五福捧壽的圖案。女孩身上的“圍嘴”,則繡以五蝶捧花、五蓮坐子、五魚戲蓮等圖案。冬天護耳的耳套,以桃形較多,常繡有吉祥動物花鳥紋飾。

“童鞋”,男孩多為老虎鞋、前為虎頭、側有虎足、後有虎尾,向上掀起。在前面繡一綠色蟾蜍的名為蟾鞋,含有“蟾宮折桂金錢落地”的意念。忻州鄉村中,還有小豬鞋、小狗鞋等等,都與當地民情風俗有關。女孩子的鞋子造型與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繡花圖案取吉祥、歡快、飾以含有寓意的花鳥圖案。

生活用品:忻州一帶,常見的有枕頭花、虎枕頭。虎枕頭裡又有雙頭虎、人面頭虎、虎頭魚尾等,還有蛤蟆枕頭。這些枕頭縫製精湛,紋飾、造型別致。既是幼兒枕頭,又是兒童玩具。

“砌花”,是忻州一帶婦女利用各種彩色碎布條布片依形連制的各種生活用品。像墊子、書包、馬搭等。

“鞋墊”常常作為未婚女青年贈送未婚夫的禮物,常繡有福海無邊、事事如意、蓮花童子等圖案花紋。

“荷包”,有裝錢、裝煙等不同用途。一般情況下,“荷包”繡工都比較精細,常常作為男女訂情的信物,而往往是女子送給男子的信物。

還有,每當傳統節日時,忻州地界內的許多地方,也為孩子們繡制一些節日用品。端午節,母親為子女繡制佩於胸前背後的五穀“香袋”。

平時,還有人們繡制給老人坐靠使用的“靠枕”;以繡花、割花、砌花多種手法制作的坐飾物“坐墊”;以及迎娶新人用的轎、車上裝飾的繡花“轎簾”、“車衣”等等。

祭獻物品:這一類繡製品,常常用幹祭掃禮儀的靈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幃、神龕帷幔等飾有龍鳳仙鶴、福祿壽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繡物。還有的,繡制送葬禮議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壽在”、“壽褲”上的刺繡,用料和繡工都甚為講究。

晉南刺繡

在山西南部的農村裡,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多以刺繡來裝飾,像衣服的領口、袖口、裙邊、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頭、喜帳、壽帳、桌圍、椅墊等,都有不同紋樣的刺繡圖案。

晉南民間刺繡,在臨汾、運城兩個地區的臨猗縣、萬榮縣、襄汾縣、洪洞縣、吉縣、臨汾市、運城市較為普遍。這些地方的刺繡圖案,多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內容為題材,像孔雀開屏、喜鵲登梅、松鶴延年、二龍戲珠、鳳凰牡丹等,是晉南民間刺繡的一般題材。而瓜果蔬菜、飛禽走獸、山川風景、亭臺樓閣等,更是生活中百見不厭的刺繡體裁。

晉南的民間刺繡,大都出自普通農家婦女之手,這種傳統的刺繡技藝往往是透過家傳、互相之間的交流而得以延續的。這裡的女孩子,在少年時代就受到家庭的薰陶,開始學著刺繡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繡花在她們的成長中自然成為一項重要的藝術活動。她們在實踐中不斷積累了經驗和技能,又在長輩的影響教導下,從模仿進而獨立地去創造新的花樣,形成了晉南民間刺繡的獨特風格。

晉南民間刺繡的作者,很善於運用多種手法表現自己設想的題材。有的寫實,有的浪漫,有的誇張,創造出無數既富有裝飾趣味又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的刺繡工藝品來。

靈寶民間刺繡

靈寶民間刺繡歷經數代人的延綿傳續,並不斷髮展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方風格,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豐富多樣,寓意吉祥

靈寶的民間刺繡多屬生活實用型。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以婦女、兒童為主),都以刺繡加以裝飾。如衣服的袖口、衣領、裙邊、圍裙、窗簾、被面、帳沿、幼兒兜肚、童帽、手帕、襪底等等。這類物品,都被各種不同寓意的吉祥紋樣所裝飾,表現出婦女們對親人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靈寶民間刺繡的圖案紋樣,一般多采用喜慶、吉利的象徵。或是透過字音相同的“諧音”。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滲透著豫西地區的民間風情。

如“蓮生貴子”、“喜鵲登梅”、“麒麟送子”、“鴛鴦戲水”、“並蒂蓮花”、“鳳凰戲牡丹”、“鯉魚穿蓮”、“百鳥朝鳳”、“獅滾繡球”、“鳳戲牡丹”等等。

傳播愛情,表現母愛

靈寶又是戲曲藝術之鄉,各種民間戲曲如“道情”、河南梆子“,還有”皮影戲“等,深受當地群眾所喜愛。因此,民間戲曲、皮影藝術中故事情節,服裝、色彩和人物造型,都被直接或間接地移植到民間繡品中。最突出的內容是愛情故事。

如”拾玉鐲“、”櫃中緣“、”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均被姑娘們精心繡制在荷包,枕頭頂、門簾、帳沿、被面、床沿上。繡出的男女人物,形象樸實純真,色彩豔麗明快,寄託著姑娘們對愛情生活、美滿婚姻的快樂心情。婦女們給子女們繡制的童帽、兜肚、布老虎、香布袋等,更是傾注了全部的母愛。

在靈寶縣,根據不同的節令和時尚,婦女們根據婚姻愛情和子女健康這兩件大事,繡製出具有不同內涵、不同內容的繡品和玩具。姑娘出嫁是大喜臨門,因此必須是”藍緞鞋、繡紅花。過了門就當家“。新郎、新娘的新房必須要佈置得紅火、喜慶。

又是什麼樣兒呢?”鴛鴦枕、龍鳳帳,紅綢子門簾繡鳳凰“。新娘子的嫁表更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有民謠為證:王小姣作新娘,趕繡嫁農忙又忙。一更繡完前大襟,牡丹富貴開胸膛;二更繡完表四角,彩雲朵朵飄四方;三更繡完羅衫邊,喜鵲登梅送吉祥;四更繡完並蒂蓮,夫妻恩愛喜洋洋;五更繡完龍戲鳳,比翼雙飛是鴛鴦。婦女生育”作滿月“也非常隆重。姥姥家要送虎頭靴,虎頭帽,繡花兜肚,相公帽(都離不開刺繡)。五月”端陽節“是漢民族的重要節日。民謠說:”五月端陽太陽紅,做個香袋驅毒蟲。

“靈寶農村家家戶戶的大姑娘、小媳婦和巧手婆婆們一齊動手,繡出各式各樣兒的”香布袋“,什麼”八仙“、”十二生肖“、”孫悟空“、”搬腳娃“、”抱桃娃“,以及”雞心“、”壽桃“、”佛手“、”蝴蝶“等等。

香袋裡裝滿蒼朮、白芷等芳香藥料,既能驅除蚊、蠅毒蟲,又香氣襲人。姑娘們精心繡制是為了送給情人,作為愛情的信物。母親們精心繡制,是為了保佑子女們平安、健康。

完整地保留、繼承了刺繡的傳統技法

靈寶民間刺繡代表性的針法是”拉鎖子“、”辮子繡“和”打子繡“。除此以外,經常使用的針法還有”包針繡“、”納紗繡“、”平針“、”盤金“、”補繡一“等等傳統技法。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繃花“和”補繡“技法。

繃花,是以針引單線,廖廖數針作放射狀,繡出生動的花朵,雖屬輔助技法,但卻在繡品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這種針法,一般多用在布制玩具上,如在威嚴的虎的額頭上和兩肋處各繃一朵小花,使兇猛的獅虎露出幾分憨態,形象十分逗人喜愛。”補繡“,在繡品中運用更為廣泛。

其特點是能使繡出的物品,產生一種浮雕的效果。”補繡“又細分為以下幾種型別:”填補繡“,其手法類似”疊繡“,是採用布、綢或其它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圖案,以棉花填入底料中,再用針將圖案花邊周圍鎖邊繡牢,從而使圖案紋樣凸起,出現立體的效果。

在黑色紋樣中襯托出色彩鮮豔的圖案,對比強烈、明快,根出效果。這種繡法多使用在繡製鞋墊、襪底等生活用品中;”留邊疊繡“,此種繡法技法繁雜。

其手法是先將剪好的原樣一片一片地用布包貼起來,再拼貼到底料上(底料色彩仍以黑青為主),再用各種色彩線,由圖案中心向外用平針繡實。繡制時,在紋樣的邊沿均勻地留出一條細線,白色的輪廓襯托在色彩繽紛的圖案底料上顯得十分別致。

錫伯族刺繡

民間瑰寶:錫伯族刺繡捕捉生活美景

錫伯族民間刺繡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錫伯族婦女更是心靈手巧、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美好景緻。在祖國西部生活的200多年中,錫伯族婦女的刺繡作品,贏得了各族群眾的讚賞和認同。

錫伯族刺繡出現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服裝、頭巾、枕套、鞋子、窗簾等,我來到伊犁察布林縣愛新舍裡鎮和納達齊牛錄鄉,有幸看到了錫伯族婦女的刺繡過程。

無處不在刺繡是錫伯族人民普及廣泛的傳統手工技術,錫伯族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將大自然賦予他們的美好事物,用靈巧的雙手繡到自己的作品裡。刺繡的圖案有人物、山河、樹木、花卉、飛禽走獸等。

其中,蝴蝶和菊花已成為錫伯族的吉祥物,象徵著自由、寧靜、和平、美麗,也給予錫伯族人一種精神力量,激勵著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繁衍生息。錫伯族婦女刺繡的作品出現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服裝、頭巾、枕套、鞋子、窗簾等,也包括桌布、掛飾和香包等一些小物品。

青海民間刺繡

青海刺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隨著絲綢之路南路的開通,唐代隨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後進藏路過青海和弘化公主嫁給青海吐谷渾王,中原絲綢源源湧入,人們開始用刺繡裝飾自己,美化生活,傳遞友誼,寄託感情,使得這種民間藝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世代相傳,不斷髮展。

青海刺繡應用十分廣泛,其品種豐富,花樣繁多,綜觀各種繡品,大體上可分為四種類型:一是實用類,主要有鞋、襪子、腰帶、辮筒、枕頭,這是刺繡的實體;二是觀賞類,主要有錢褡、衣領、衣袖、荷包、口袋片等;三是禮儀類,主要有錢包、筆包、褲帶、壽帳、輓聯、字畫等;四是宗教用品類,用刺繡塑造佛像和裝飾寺廟殿堂。這只是從大的方面區分,實際上許多東西既是實用品,又是禮儀觀賞品,很難嚴格區分。

民族特色

民族性是青海民間刺繡的顯著特點。青海刺繡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獨特風硌。一個民族由於語言、宗教信仰、節慶禮儀、文化娛樂、生活習俗的內容和形式以及習慣愛好的一致性,在民間藝術,特別是與人們息息相關的刺繡中必然反映出其特有的精神和意識。

藏族、蒙古族、土族,由於信仰藏傳佛教,他們的刺繡多反映吉祥八寶、獅象瑞雲等宗教內容,而且相當一部分刺繡直接為宗教服務。

濮陽刺繡

刺繡系濮陽民間傳統工藝,濮陽剌繡所用針法均系宋繡傳統技法。濮陽民間刺繡普遍,尤其黃河故道兩岸,有少女不諳剪紙、刺繡者便以愚昧觀。刺繡品舉目可視,如幼兒鞋帽、兜肚、護罩等,其中以孫擇疆生產的戲劇服裝工藝考究,設計華美,刺繡精良,在豫北地區享有盛譽。

藏族刺繡

藏族刺繡吸收唐卡的構圖手法,又學習漢族刺繡的技藝,繡品講究觀賞價值,追求淺浮雕和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藏族刺繡裝飾性極強,許多圖案巧妙地組合成互相纏繞、互相紐套的和諧佈局,反映出團結友愛、互不分離的民族性格。

土族刺繡

土族刺繡做工精細,針針見功底,線線出效果。繡品講究整體關係,以盤繡為主體,以密集的繡法為基調,以大面積繁繡為特色,件件繡品舒展大氣,光彩奪目,由於精工耗時,繡品經久耐用。土族刺繡應用十分廣泛,民間刺繡非常活躍,時至今日,土族婦女從頭到腳用刺繡裝扮,看上去花枝招展。

回族、撒拉族刺繡

回族、撒拉族刺繡則講究高雅、秀麗,針法精巧飄逸,繡品精美淡雅,並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很少用動物圖案,多以植物花卉為主。

青海漢族刺繡

青海漢族刺繡博採眾長,既受中原刺繡又借鑑少民族構圖色彩,還收宮庭刺繡的技藝,從構圖、題材、色彩,繡法諸方面刻意追求,全面發展,繡品樸實中見華麗。

地域特色

地域環境對刺繡的形成和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中國著名的刺繡有蘇繡、湘繡、蜀繡、廣繡、京繡、顧繡、苗繡等,都在特殊的地理環境中誕生,並形成獨特的繡種。

青海民間刺繡雖不能與其他地區的專業繡種完全相類比,但由於高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形成異曲同工之美。青刺繡最大的特點是原始古樸、件件繡品似乎都體現著遠古的印記。

就本省而言,由於地域遼闊,在刺繡上就反映出了地區差異。草原牧民的刺繡以誇張的造型、莊重的色彩、潑辣的筆觸、強烈的對比、簡練的構圖、粗獷的線條,展現出豪放的草原氣質。青海東部從事農業的各民族,不但刺繡種類繁多,應用廣泛,而且講究構圖飽滿、形象生動、渾厚朴實、色彩純真、手法多樣,並以做工精細而著稱。

苗族刺繡

刺繡與蠟染一樣是苗族服飾最主要的裝飾手段之一。刺繡的概念是以絲線、毛線或色布等在各種衣料、布料胚上用針刺、縫釘構成花紋的方法。

苗鏽主要是用在苗裝中頭巾、衣領、袖腰、袖口、衣肩、衣背、衣襬、腰帶、圍腰、裙子、裹腿布巾、鞋子及圍兜等的裝飾。

刺繡技法大致有12類:平繡、桃花、鎖繡、堆花、貼布、打籽繡、破線繡、釘線繡、辮繡、錫繡、馬尾繡等。

(文章源自網路 版權屬原作者)

溫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