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變綠 生活更美 河北邯鄲持續推進生態修復和綠色轉型

燈後罩破一角怎麼修補

礦山變綠 生活更美 河北邯鄲持續推進生態修復和綠色轉型

“看,天鵝!”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清泉公園,天鵝三五成群。不遠處的“撲通、撲通”聲打破了這份寧靜。“那是‘水葫蘆’在扎猛子呢!它們高興了就這樣。”峰峰礦區水利局有關負責人說,“水葫蘆”是一種水鳥,以前很少見到,現在經常在此成群結隊。

搬個小馬紮、架上照相機,清泉公園廣場一角,退休職工楊元傑開始拍攝,“自從清泉公園建好後,我就常來。天鵝、白鷺、灰鷺、夜鷺、蒼鷺、白頭翁、翠鳥……一年四季都有可拍的。”

水清、岸綠、景美,如今的清泉公園是周邊居民最愛的休閒公園。而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大片採煤沉陷區,坑坑窪窪淤積著黑乎乎的採煤疏幹水。

“黑水塘”變成“清水湖”,折射邯鄲環境之變。隨著礦山治理與生態修復深入推進,這座昔日的“煤城”“鋼城”經歷了由“黑”轉“綠”的轉型。

從挖礦到治山,環境好才是長久之計

“以前上山,是為了生計,天天一鼻子灰;現在上山,是為了鍛鍊,強身健體。”劉潤生保持著每天上山溜達一趟的習慣。這山,現在叫南響堂森林公園。沿著健身步道蜿蜒向上,松柏等常綠喬木層層疊疊,讓人一點也想象不到原來的荒山模樣。

劉潤生自小就守著這山長大。“南響堂山是太行山的餘脈,山上的石灰岩含鈣量高,是做水泥的上佳原料。”靠著南響堂,周邊曾建起大大小小數家水泥廠,上山開礦的石料廠達20多家。

前些年,劉潤生也和幾個朋友合夥開了小型石料廠。“活兒簡單,就是開採石頭,然後再把石頭運下山,賣給水泥廠。”劉潤生說,南響堂山一度被挖得千瘡百孔,站在響堂大道向西看,“山上全是‘傷疤’,幾乎見不到綠。”

錢是賺到了,但當地人也飽受環境汙染的困擾。

“灰塵太多,家裡窗戶都不敢開,窗戶裡面還要再釘一層塑膠布,防止灰從縫裡進來。”劉潤生曾搬了兩次家,“但不管用!這灰塵搬到哪都躲不掉。”

後來不用再搬家,是因為峰峰礦區開始了生態修復治理。

峰峰礦區區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峰峰礦區的礦產資源豐富,煤化工、鋼鐵、陶瓷等產業曾經風光一時。但粗放式的資源開採,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當時天總是灰濛濛的,人們出門不敢穿白襯衣,在外面走上半小時,肯定髒。”

“不轉型無路可走,轉好了才能海闊天空。”痛定思痛,峰峰礦區堅決不要“生態破壞換來的GDP”,全力修復“生態傷疤”:實行響堂山禁採,叫停所有私營石料廠;修復煤矸石山,治理沉陷區;推行“一鎮一溼地、一鎮一遊園”……

2018年9月,劉潤生又上山了。不同的是,這次他從挖礦變成了治山。荒山路陡,車到半山腰,再用人工一筐筐背土上山。“清理石塊、覆上厚土,播撒草種、植上樹苗……那片山就是我們負責的。”指著遠處的一片綠色,劉潤生頗為自豪。

現在,南響堂山早已變綠,峰峰礦區的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資料顯示,峰峰礦區空氣優良天數由2015年的68天增長到2019年的158天,2020年超過195天;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由2015年的118微克/立方米下降至目前的58微克/立方米,摘掉了重汙染區的帽子。

峰峰礦區是邯鄲礦山治理的一個縮影。作為老工業基地,邯鄲市各類礦山一度超過3000個,長時間、高強度的礦山開採,造成了渣石佔地、地表塌陷等諸多問題。2016年以來,邯鄲市堅定推進礦山治理和生態修復,截至目前已投入各類資金3。62億元,關閉固體礦山240個,恢復治理礦山250個。

傳統產業提質升級,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

“以前,生產鋼鐵剩下的廢渣、垃圾都集中堆放在這兒,如今哪兒看得出來?”站在武安市新金生態園內,新金鋼鐵有限公司綠化科科長孔超說。在他身後,各類苗木鬱鬱蔥蔥。只有不遠處吐著白煙的巨型高塔,提示著這裡並非普通的生態園。

孔超介紹,生態園佔地500餘畝,原本是廢棄的閒置場地和荒山。2018年,這裡開始治山造景、圍堰造田,逐步建起了這個以田園風光和花海為主題的生態園林。“搭建百米長廊,用的是鋼廠的廢棄鋼管;水生植物園的水系源頭,用的是經過處理的工業廢水;園內種植的瓜果蔬菜還能供應餐廳,鋼廠各環節實現了有機迴圈。”孔超說。

“鋼鐵企業也要綠色發展,環保也是企業對未來的投資。”新金鋼鐵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揚介紹,以除塵改造為例,最佳化現有除塵點、加蓋大棚、增加除塵罩等,每年減少揚塵3200噸。經過深度治理,燒結機煙氣顆粒物排放濃度降為5毫克/立方米。

不只是新金鋼鐵有限公司,武安市近年來堅持發展“綠色企業,生態企業”,打造“人、鋼鐵、環境”和諧共生的生態格局。工信部公佈的2017年首批綠色製造示範名單中,武安有多家企業入圍。

在邯鄲市,以環保促轉型,傳統產業進一步提質升級,鋼鐵、焦化行業2019年6月在河北率先完成有組織超低排放改造,水泥、陶瓷等行業的改造在2019年底全部完成。2020年,邯鄲優良天數顯著增多,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

廢棄礦山成生態公園,文旅產業蓬勃發展

在邯鄲市九龍山礦山生態修復公園,青山逶迤,綠水環繞,絲毫看不出原來廢棄礦山的影子。

“髒亂差的礦區成了旅遊景區。”景區內修剪苗木的工人李雙安停下手中的活,說起變化。李雙安家住在九龍山旁邊的武安市康二城鎮康東村,“以前這裡到處是大坑,矸石山還會發出惡臭。”

2019年,武安市全面實施九龍山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治渣山、造水系、增綠植,12平方公里的廢棄礦山成了生態公園。開園後,優美環境引來八方遊客。2020年“十一”黃金週,每天接待遊客五六萬人。李雙安和很多村民也在景區找到了工作。

武安市文廣旅局副局長劉俊梅介紹,景區的開發完善,也帶動了周邊餐飲服務行業發展。興盛莊村村民張春輝說,九龍山的知名度越來越大,他正琢磨著在村裡開個農家樂。

峰峰礦區張家樓村,不少村民先行一步,嚐到了文化旅遊產業的甜頭。

這裡的院牆大多以燒造瓷器時使用的籠盔、灰磚砌成,形成了北方瓷都傳統村落獨特的建築風貌。每逢節假日,前來感受古村落風貌的遊客絡繹不絕。

前些年,隨著年輕人外出打工和新村建設,張家樓村的老宅院逐漸凋敝。當地文化學者趙立春坐不住了,提出了保護老村的方案。他認為,對張家樓老村的保護,不僅要保護老建築,更要守住這裡源遠流長的磁州窯文化。

文化搭臺,一批藝術家陸續來到這裡,在保護村莊原貌的基礎上,工作室、創作室、展覽室在一處處老宅院中落成。村民們陸續開起了茶吧、陶吧、民宿,古老的村落再次煥發出新活力。張家樓村年遊客接待量達30萬人次,文旅綜合收益超過300萬元。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邯鄲市協調推進生態修復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旅遊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20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