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三宣六慰到現代軍閥林立,撣邦始終都未臣服下緬甸

宣慰使相當於什麼官

近幾個月東南亞國家緬甸又一次陷入戰火之中,和以往衝突不同,此次緬甸地方武裝將戰火燃燒到下緬甸緬族聚集區域。緬甸的內戰從二戰後自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後不久,緬甸中央撕毀《彬龍協議》廢除上緬甸地方土司就開始。內戰打打停停持續近70年,可說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長時期內戰。緬甸內戰的原因,固然與英屬上下緬甸分治有關,然而根源其實是緬甸歷代王朝施行的土司制度,從東籲王朝發動明緬戰爭,使得明朝三宣六慰羈縻體系瓦解,緬人政權為讓緬北撣人土司臣服,並沒有直接管轄上緬甸,依然延續元朝和明朝制定的土司制度。而撣人大大小小的土司,長久來雖然先後臣服過明朝、緬甸東籲王朝和共榜王朝和暹羅王朝,但始終是一個個獨立王國。

從明朝三宣六慰到現代軍閥林立,撣邦始終都未臣服下緬甸

與緬甸政府軍進行內戰的撣邦果敢軍

受明朝羈縻控制的三宣六慰

朱元璋明朝建立之後,先西進滅明升夏國政權,後為避免雲南蒙元梁王與北元聯合夾擊,趁勢收復雲南行省。當時雲南地區是“百夷”,為了更好的穩固在“百夷”統治,明朝在極西撣人居住區設定了三宣六慰。其中六慰是明初設立,主要是孟養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今緬甸八莫、開泰以北, 伊洛瓦底江以西, 那伽山脈以東地區, 治所在今緬甸孟養)、木邦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 治所在今緬甸興威)、緬甸軍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 曾臣屬於明王朝, 其地在木邦以西, 孟養以南, 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緬甸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車裡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州)、寮國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寮國境內)。三宣為正統時平定麓川之役後設立的南甸宣撫司、幹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

《明史·卷四十六》:大古剌軍民宣慰使司、底馬撒軍民宣慰使司、小古剌長官司、茶山長官司、底板長官司、孟倫長官司、八家塔長官司俱永樂四年六月置。……底兀刺宣慰使司永樂二十二年三月置。

從明朝三宣六慰到現代軍閥林立,撣邦始終都未臣服下緬甸

明朝雲南行省和三宣六慰

各宣慰使司設宣慰一人,從三品;周知一人,正四品;副使一人,從四品;僉事一人,正五品。宣撫司設宣撫使一人,從四品,同知一人,正五品;副使一人,從五品;僉事一人,正六品。

這些宣慰使司雖設官,但是明朝對三宣六慰並不直接管轄,三宣六慰的官員都是土司任命,明朝羈縻控制,當時世代鎮守雲南的黔國公沐氏負責對包括三宣六慰在內雲南境內土司進行撫夷(即羈縻),世代沐氏黔國公都需把夷情上報明廷,《明史》記載黔國公世代是“

熟諳夷情,凡其世襲部落,悉知其詳

”。

除了黔國公,明廷永樂年間開始還會派出太監參與撫夷,主要是撫諭、冊封夷人酋長、頒佈勘合信符等。從成化時期開始,雲南巡撫參與撫夷活動。

明朝撫夷主要是對六慰土司之間的矛盾進行調解,當時土司之間相互,如

嘉靖初,孟養頭目思倫糾木邦宜慰罕烈,發兵象擊緬甸,大破之,擄其宣慰莽紀歲並其妻子,殺掠無算,遂瓜分其地

時有資金牌信符幹戶曹義,亦為所殺。

所以明廷官員調解各方爭端,是明朝在三宣六慰地區撫夷活動的重要內容,也是體現明朝對三宣六慰羈縻控制主要方式。此外就是透過冊封撫諭,勘察夷情,提出處理夷務的措施。

從明朝三宣六慰到現代軍閥林立,撣邦始終都未臣服下緬甸

緬甸宣慰使司

緬甸東籲王朝入侵三宣六慰,爆發萬曆明緬戰爭

三宣六慰由於自身明廷的羈縻地區,相互之間攻打實在頻繁。到明朝中期,六慰中的緬甸開始崛起,緬甸先是被木邦欺凌,緬甸莽瑞體興起滅緬甸軍民宣慰司的阿瓦王朝,並求明朝授予職官,但明朝疏忽怠慢,導致緬甸自六慰中獨立建立東籲王朝,之後東籲王朝勢力擴大,開始入侵三宣六慰與明朝為敵。

嘉靖二十三年,有馬革大部落號得楞子者,其酋名排來,兄弟爭國構兵,瑞體為之和釋,兄弟感之,因奉瑞體為長。

東籲王朝緬王莽應龍自明朝嘉靖中後期開始征伐三宣六慰及威脅雲南省的永昌府,明廷為此設立姚關和騰永大營防緬。東籲王朝不斷往北侵襲,先是1566年吞併了八百、寮國和車裡等地。到1575年, 木邦、蠻莫都已處於在緬甸控制之下,並不斷侵入隴川、孟養等地。當時緬甸東籲王朝十分狂妄,稱雲南八關二守備外的六慰都是緬甸土地,《滇史》曾記載東籲王朝入侵時稱八關二守備外:“

屋瓦者漢人;茅房,我故地也。”

一直到萬曆九年(1581), 緬王莽應龍死去, 其子莽應裡繼承王位。莽應裡竭力向北擴張。1583年(萬曆十一年)正月緬甸莽應裡派出大軍入侵當時羈縻的三宣六慰中的六慰。萬曆十一年四月雲南撫鎮劉世曾嚮明廷報告莽應裡用雲南土司罕虔和嶽鳳之計,率諸軍分道侵入三宣六慰及雲南潞江、順寧、盞達等地,先後佔施甸等地,至此明緬戰爭爆發。

明軍派出劉和鄧子龍對抗緬軍,明軍在順寧等地土司武裝的配合下,在姚關以南攀枝花大破緬軍,取得攀枝花大捷。鄧子龍和劉趁勝追擊收復灣甸、耿馬、隴川。

萬曆十二年四月明軍前往已經緬甸宰相的嶽鳳屯隴遮的軍營,說服嶽鳳投降,瓦解緬甸的軍事聯盟,嶽鳳見明軍聲勢浩大,遣侄嶽亨到騰永軍中投降。嶽鳳被拿下,緬軍四處逃散,明軍連下蠻莫、孟養和孟璉等地,曾附緬的許多土司也紛紛表示內附明廷。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四十八》曾載:嶽鳳率妻子弟侄及所部夷人等於道左迎降,而散奪則巳於先日駕象遁去,但留遮改四人並隨從數十名駐隴川而已。···逛聯馬擒其賊首,官兵競前,所留餘賊三十六名悉就縛,奪獲緬書、緬碗、緬銀、緬傘、緬服、蜂牙、衣甲、刀槍、鞍馬等物甚眾。蠻莫知嶽鳳巳內附,即飛報菲賊約各土司將會兵寇隴。紙乘勝長驅,整兵三道並進,掩蠻莫所未備擊之,賊倉皇敗走,我兵追入賊案,賊窘甚,因乞降。繼責以五事;一擒陪臣;二追獲罕民並幹崖印信; 三獻偽篆;四奪回被擄人民;五招徠迤西。限以五日。賊遂生擒緬人一十八名,象一隻,馬五匹,並養酉所給偽關防一顆,詣軍前投獻。

萬曆十二年(1584年)九月,明朝在京城斬與緬甸通敵的嶽鳳等百夷土官和頭目,平定了緬甸與嶽鳳父子的叛亂,十三年,明朝開設了蠻莫安撫司,緬甸的勢力減弱。但是緬甸沒有放棄入侵六慰地區,而且在其後趁當時明廷內外交困已無暇顧及西南“百夷”,而蠶食六慰。

從明朝三宣六慰到現代軍閥林立,撣邦始終都未臣服下緬甸

英屬緬甸時期緬甸土司

緬甸正式吞併五慰,保留土司政權實行羈縻控制

東籲王朝崛起前的緬甸、木邦、寮國、車裡等都是明朝羈縻區,接受明朝招撫。明緬戰役雖然明軍大勝,但是之後緬甸蠶食,明朝無暇顧及三宣六慰全境,導致六慰中五慰在1606年(萬曆三十四年)被緬甸全數吞併,明朝僅保留對三宣地區以及未被緬甸吞併的車裡軍民宣慰使司羈縻控制,這標誌明朝的三宣六慰羈縻體系被緬甸瓦解。

緬王阿那畢隆之後,木邦完全淪為緬甸屬邦,到明亡清興時正式承認木邦等地是緬甸藩屬。

緬甸東籲王朝征服撣人為主的五慰地區之後,承襲了明朝土司制度,對撣人羈縻控制。其後歷代緬甸王朝征服緬甸本部(下緬甸)周邊,結合各地與緬人的特點建立起緬甸土司制度。緬甸土司制度歷經東籲王朝歷代緬王,在貢榜王朝最終形成,並將這些撣人所在的區域稱為撣邦。這些撣邦土司由緬王任命,緬甸中央王朝賜予其儀仗、印信、封號和食邑。土司稱為“召帕”或“召帕龍”,各土司須按時交納各色貢賦,必要時還要送子女到緬王王都侍駕,充當人質。在保證效忠緬王的前提下,撣邦土司在所轄區域有特權,土司保留王冠、儀式和對其臣民的權力。

從明朝三宣六慰到現代軍閥林立,撣邦始終都未臣服下緬甸

身穿清朝蟒袍的緬甸土司

緬甸的土司必須為緬王提供對外征伐的兵源,承擔必要兵賦和勞役。

《清史稿》載:“

緬人素不養兵,有事則於所屬土司諸寨籍戶口多寡出夫,名曰‘門戶兵’。自雍籍牙據阿瓦,蓄勝兵萬人,一人給以餉四十兩,其餘派夫如故。每戰則以所派土司濮夷居前,勝兵督其後,而以馬兵為左右兩翼

。”

1885年英國經過三次英緬戰爭,緬甸最終淪為英屬殖民地。在緬甸,英國殖民者實施分治政策,在下緬甸,建立現代行政體系進行直接統治,在撣邦、克耶邦、克欽邦保留貢榜王朝時期推行的土司制度,給予土司一定特權,進行間接統治。英屬緬甸時期但撣邦就有33個土司邦(包括21個撣族邦、7個德努族邦、2個巴奧族邦、1個巴朗族邦、1個巴當族邦、1個果敢族邦、1個佤邦),撣邦也稱為眾撣邦。

從明朝三宣六慰到現代軍閥林立,撣邦始終都未臣服下緬甸

緬甸與撣邦地圖

緬甸擺脫英國殖民獨立,背約廢除眾土司爆發內戰

英國對緬甸殖民導致上緬甸各族與下緬甸緬族之間存在巨大差異,無論經濟文化都相差甚遠。當二戰後英國讓英屬緬甸獨立時,上緬甸各族要求各自獨立,不願與緬人統一。當時緬甸國父昂山將軍為了團結少數民族,與上緬甸各族(包括撣人、克欽人、欽人及撣邦永貴土司、北興威土司、孟本土司等)簽訂了建立聯邦制度的《彬龍協議》。《彬龍協議》協議中規定“與會代表堅信,撣人、克欽人、欽人立即與緬甸臨時政府合作,有利於上述民族獲得自由。”該協議,保證山區民族對邊境民族地區的內部行政管理擁有完全的自治權,上下緬甸各民族平等。

從明朝三宣六慰到現代軍閥林立,撣邦始終都未臣服下緬甸

二戰後的克欽邦土司

然而在緬甸1948年獨立後,緬甸歷任執政者背棄了具有聯邦性質的《彬龍協議》,緬人為主的緬甸中央執行緬化政策,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支軍隊”,並直接干涉諸土司邦事務,引起撣邦百姓的不滿。1959年緬甸國會主導的撣邦新政府更是廢除了緬甸各地的土司,昔日有權的土司轉變為國家的普通公民。不過由於上緬甸山區各族與下緬甸緬族差異太大,這一政策使得上緬甸各族土司與民眾的強烈反對,各族土司家族紛紛組成各自的民族武裝,撣邦土司更是提出建立“撣邦共和國”的訴求,至今撣邦也就是緬北正式緬內戰最為激烈的地區。緬甸中央由於緬軍強勢,經歷了近半個世紀軍政府統治,緬軍政府統治對上緬甸各族武裝強勢,採取一步步軍事攻擊,而緬甸政府軍與民地武之間的武裝衝突一直持續至今。

從明朝三宣六慰到現代軍閥林立,撣邦始終都未臣服下緬甸

緬甸果敢軍

總之,明朝成立並在歷史上長久存在的三宣六慰羈縻制度對古代“百夷”產生很大影響,尤其對後來緬甸東籲王朝和貢榜王朝土司制度影響深遠,而緬甸的土司制度與緬甸聯邦建立與緬甸各族國家認同產生有著莫大關係,對現代緬甸有著深遠的影響。緬甸現在仍然持續的內戰正式緬甸土司制度瓦解之後的乘繼,大多數與緬甸政府軍對抗的民地武領導很多都與原緬甸土司家族有著關係。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滇史》

論文:《明代撫夷活動及其對三宣六慰地區的影響》、《明清雲南西部邊地土司“內外”分際的歷史過程》、《緬甸土司制度的興衰( 1287—1959 年) 》、《當前的緬北衝突與中緬邊界管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