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智慧:用一種自然現象鑑別琥珀,很靈驗,現在還管用嗎?

日月輪轉,風雨雷電,人類對這些自然現象的認知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自然崇拜也讓不同的文明產生了不同的神話體系。

漢字源於大自然。比如“電”字,在甲骨文上由三個雨點和閃電發光的形狀構成,是象形字;到西周初期的青銅器上(金文),變成了會意字,上面是個“雨”字旁,下面是閃電的形狀。《說文解字》裡對“電”的解釋為“陰陽激耀也”,即陰陽二氣相激而產生光亮。

古人對雷電現象的認知

群經之首《易經》裡,關於雷電的內容有十幾處,如“大壯”卦,卦圖為乾下震上,震為雷,乾為天,“歸妹”卦和“震”卦還講了雷電的危害。當然,那主要還是從哲學層面延伸解釋的。

對雷電的成因,西漢的《淮南子》認為,“陰陽相薄(迫)為雷,激揚為電”。古人很早就知道雷電的產生和雲有直接關係,東漢王充在《論衡》裡說,“雲雨至則雷電擊”,然後也用陰陽二氣解釋了雷電,“雷者,太陽之激氣也……正月陽動,故正月始雷,五月陽盛,故五月雷迅。秋冬陽衰,故秋冬雷潛。”

關於雷電造成的災禍或者趣聞,古書裡有很多記載。如沈括的《夢溪筆談》裡講到,有一株大樹被雷劈倒後,他撿到了傳說中“雷公”丟棄的“雷斧(也叫霹靂斧)”,石頭材質,和斧頭一模一樣,只是沒裝柄。這玩意在《舊唐書》等正史裡也有提及,不知道究竟是何物。

一些古籍還記載了“尖端放電”現象,也就是尖銳物體在強電場作用下產生的放電現象。古人當然不能用現代物理的角度解釋,只是覺得奇怪。如《漢書·西域傳》記載,“元始中……姑句家矛端生火”,意思是這個西域人的長矛尖頭自己會發光。

此外,明朝宰相張居正的《張文忠公集》裡描述了他見到的球形閃電,一個綠色的火球,伴隨著一些小火珠在雨中飛來,落到了他家的廚房,把廚師嚇了一跳,幸好沒出事,火球很快消失了。

古書記載的摩擦起電現象

說起摩擦起電,有些人只知道古希臘的柏拉圖和塔勒斯的發現:琥珀摩擦後能夠吸引細小的物體,絲綢摩擦會起火花。其實中國也很早就有人發現了。

成書於漢代的《春秋緯》是讖緯類典籍,原書早已失傳,不過後世的許多古籍提到過這部書,如晉代郭璞的《山海經圖贊》裡引用了《春秋緯·考異郵》裡的一句話,“承石取鐵,玳瑁吸盭(衤字旁一個若,指細小物體,也有註釋說是介子,即芥菜子)”。

玳瑁

這裡前一句說的是磁石吸鐵現象,後一句是摩擦起電現象,兩千多年前的古人發現,玳瑁(海龜殼製品)摩擦後,能吸附芥菜子。《太平御覽》等古書也引用了《春秋緯·考異郵》的這句話。

古時候玳瑁又叫“頓牟”,《論衡》裡也記載了“頓牟掇芥”這種摩擦起電的現象。

此外還有“琥珀吸芥”的記載。這裡有必要說一下琥珀的概念。琥珀在古代又叫“虎魄”,早期有一種觀點,認為那是老虎死後,精魄入地化成了石頭。但南朝的道家牛人、大學者陶弘景說,前朝就有人指出,琥珀是松脂埋在地下千萬年形成的。陶弘景還試著用火燒琥珀,聞到了松香味。

三國年間的學者虞翻發現,“虎魄不取腐芥”,意思是,摩擦琥珀不能吸走腐壞的芥菜子。南北朝時的藥物學家雷斆著有《炮炙論》,裡面提出了一種鑑別琥珀真假的方法,“琥珀如血色,以布拭熱,吸得芥子者真也。”也就是說,用布摩擦琥珀等它發熱,能吸附芥子才是真品。

衣服起電嚇到古人

冬天空氣乾燥,一些衣物容易起電火花,古人很早就知道。如西晉學者張華說,“今人梳頭,脫著衣時,有隨梳、解結有光者,亦有吒聲。”就是說,用梳子梳頭或者穿、脫絲綢質地的衣服,會冒火花,還噼啪作響。

張華對這種現象沒有感到大驚小怪,但也有一些古人被衣服冒火花嚇到。明朝的《奇聞類記》裡有一則“衣帛火異”,把衣物放電的現象記作奇聞異事。

書中說,明朝景泰年間有個叫張靖之的人,一天晚上在家換衣服,衣帶上噼啪直冒火花,家人瞧見了,你看我我看你,都驚愕失色,不知所以然;還有杭州人王宗海,有一天穿著絨衣,晚上換衣服的時候也是這樣,他還在酒宴上給朋友們講這件事,大家都感到驚奇。

結語:古代能穿綢緞、絨衣的人不多,所以衣物放電現象比較少見,有些人被嚇一跳也無可厚非。我們小時候第一次見衣服起電也要奇怪半天。

實際上,古代的相關記載很有意義,對近代電學的發展有所幫助。唐朝的牛人段成氏(《酉陽雜俎》作者)也記載過摩擦起電的現象,他說,在黑暗中擼一隻貓,逆著方向捋毛,就能看到火花了。

參考文獻:《論衡》、《奇聞類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