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佛家經典《牟子理惑論》,融合文化思想——請收回你的優越感

理惑論是指什麼

解讀佛家經典《牟子理惑論》,融合文化思想——請收回你的優越感

導讀:據文獻記載,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而它在中國的發展大致分為5個階段:”

東漢魏晉時期的初傳階段——東晉南北朝的發展階段——隋唐時期的繁榮階段——宋元明清時期的衰落階段——近代以來的革新階段。

”直到現在,佛教已完全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互相影響、吸收、發展併成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之一。

在東漢末年以及三國時期,人們對於佛教的理解以及佛教自身對佛教的理解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思想,然而在這種背景下,《牟子理惑論》完成體現了由儒術獨尊到儒、道並存這種時代學術思想到信仰思想的轉換,它首先反映了佛教與儒、道兩家思想的鬥爭,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對佛教的理解,

本期話題,一起看看《牟子理惑論》都講了些什麼,它作為佛家經典,是如何勸世人收回優越感,接受佛教的傳播呢?

首先說一下《牟子理惑論》的作者之爭

解讀佛家經典《牟子理惑論》,融合文化思想——請收回你的優越感

牟子理惑論

關於《牟子理惑論》(即《牟子》)的作者問題歷來各有說辭,首先在漢代佛教初傳,各種佛教文獻的真實性難以確定,所以就很難有確實可靠的文獻或考古來辯證它的作者是誰,但是在歷史界主要有兩種說法,

其一說法是東漢末年佛學家,外號蒼梧隱士的牟子,字子博,另一個說法是東漢太尉牟融。

為什麼會有這兩種說法,根據《牟子理惑論》最早出現是宋明帝敕中書郎陸澄《法論》中:“《牟子》不入教門而入緣序……乃一雲蒼梧太守牟子博撰”,但是唐代官修的《隋書·經籍志》收錄《牟子》二卷卻注:“漢太尉牟融撰”。而後新舊《唐書》皆襲此說,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牟子博名為融,所以致使人們將《牟子理惑論》的蒼梧太守牟子博與漢章帝時期的太尉牟融混為一談,所以

在明代的《弘明集》則又註明《牟子理惑論》的作者是漢代牟融,同時附註:一雲蒼梧太守牟子博撰。

解讀佛家經典《牟子理惑論》,融合文化思想——請收回你的優越感

牟子像

漢代儒學衰落、對外交流、佛教傳播

為《牟子理惑論》的撰寫創造了條件

1,儒學衰落

讖緯(即讖書和緯書的合稱)之學是盛行於秦漢代的重要社會思潮,尤以漢末為最,主要記載了神話以及民俗文化,主要目的是為了神話劉姓皇權,因此得到漢代朝廷的極力推崇,所以此時的儒學便逐步走向衰落,而社會的控制力也在下降,因此給《牟子理惑論》的撰寫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對外交流

交趾為東漢漢獻帝時期中國廣東、廣西、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區,時任交趾太守的蒼梧廣信(今廣西梧州)人士燮(xiè)在任40餘年,長期割據,很好的控制了社會的安定與發展,最重要的是學術思想極具活力,因此吸引了很多外國商人來此地經商、居住。而在《後漢書·西域傳》中有記載:“與安息(今伊朗)、天竺(今印度)交市於海中,利有十倍”。可見當時東漢末年已經與印度進行貿易往來,而印度商人從海路來到交趾所帶來的商品便有琉璃、瑪瑙、水晶等佛教“七寶”商品,此外最重要的便是佛像,因為

在古代印度凡是信佛的商人必定會帶這些商品來進行交易買賣,所以便完成了佛教的間接傳播。

3,佛教傳播

我們前面說道在交趾這個地方學術思想極具有活力,因此佛教便可以在這個地方穩定發展,而當地的普通民眾也對此現象採取預設的態度,而這些信佛的商人為了使自己的商品能夠賣出去,

自然更賣力的宣傳佛教信義(我們在上面說早期佛教文獻真實性不確定也是因為如此),所以也對《牟子理惑論》的撰寫創作了條件。

解讀佛家經典《牟子理惑論》,融合文化思想——請收回你的優越感

東漢末年交趾

好學的牟子在看到人們對佛的不解和疑惑後

開啟獨特的書寫模式:一問一答撰寫《牟子理惑論》——吸引讀者的興趣

《牟子理惑論》節選:1,問曰。佛從何出生?寧有先祖及國邑不。皆何施行。狀何類乎。牟子曰:富哉問也。。。。。然臨得佛時,生於天竺。

《牟子理惑論》節選:2,問曰。何謂之為道?道何類也?牟子曰:道之言導也。

《牟子理惑論》節選:3,問曰。孔子以五經為道教。可拱而湧履而行,不見其意,不指其事,何與聖人言異乎?牟子曰:不可以所習為重所希為輕。

我們由此可見,這一問一答的書寫模式既解釋了佛,又將佛與傳統很好的融合了一起,即宣揚了佛法,又融合了儒道等傳統文化,以一種佛教級別高於儒道的形態,勸世人尊重和包容佛教,文中設計了三十七個問題來辯答解惑,為何分三十七個問題呢?主要效仿了東漢安世高翻譯的佛經《佛說三十七品經》中

經為三十七品一說

老子《道經》三十七篇的文章結構安排

,如此使得《牟子理惑論》順應了中國傳統經典的文字模式,不失親和卻又獨特,以此吸引了讀者的興趣。

解讀佛家經典《牟子理惑論》,融合文化思想——請收回你的優越感

弘明集

《牟子理惑論》最早收錄在南朝梁僧佑所撰佛教文集《弘明集》中,主要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為“序”即首章:主要介紹牟子的經歷和寫作緣由

首章中寫到:”牟子從此銳志於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含玄妙為酒釀,翫(wán)五經為琴簧。”同時介紹了牟子早年避難娶妻成家的經歷,而結合當時的社會動亂和交趾地區的學術思想環境,以及佛教的發展,因此他決定撰寫《牟子理惑論》。

第二部分為“主體內容”即37章:主要解釋佛教義理併為佛教辯答

主體內容主要寫了佛教要傳入中國,那麼就必須解決與儒家和道家,甚至諸子百家之間的矛盾,例如“夷夏之辨”和“神滅與神不滅”之爭等。另外他指出孝道與禮儀是佛家與儒家爭論的核心,而與道家卻是完全的對抗性,在上述節選2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佛教與道家同為“無為”思想,但是級別確比道家更高,講究“解脫”思想,以此讓世人接受並主動傳播佛教。

第三部分為“跋”即最後一章:後記說明

最後一章主要寫了以佛教信仰整合傳統信仰,讓人們明白佛教存在的合理性,以此達到傳播佛教的目的。

解讀佛家經典《牟子理惑論》,融合文化思想——請收回你的優越感

《牟子理惑論》為何被稱為佛家經典?它的主要價值是什麼?

其一:反映了佛教和儒、道思想的鬥爭:夷夏之爭和神滅與神不滅之爭

1,夷夏之爭(也稱華夷之爭),

早在春秋時期,古代的一些知識分子自認為華族為世界文明的中心,偏帶有文化的優越感,而對於處中國的偏遠地區以“蠻夷”或“夷狄”稱之,對他們的文化更是處於極端排斥的態度,因此外來的佛教自然也在他們的排斥範圍內,並將佛教稱為“夷狄之術”,其中持這個思想的創始人便是儒家創始人孔子,在《論語》中他主張以夏變夷,在漢武帝獨尊儒術的背景下,這種思想更是深入民心,隨之在東晉、劉宋之際,道教勢力的確立,便演變成儒、道對抗外來佛教的思想,因此《牟子理惑論》用事實和理論,講述了佛教作為外來文化確實對中國可用。

2,神滅與神不滅之爭,

人死後,精神消失還是繼續存在,這便是神滅與神不滅。首先儒家尊崇有神論,道家由於與自然科學思想結合便尊崇神滅論,而佛教認為人三世輪迴自然神不滅,東漢末年,神滅與神不滅的爭論尤為激烈,因此《牟子理惑論》便闡明佛教的的神不滅思想,並以儒家有神思想來反駁道家的神滅思想。

解讀佛家經典《牟子理惑論》,融合文化思想——請收回你的優越感

夷夏之爭

其二:反映了當時人對佛教的理解

我們上面說到,佛教初傳,人們對佛教了解的很少,《牟子理惑論》以佛教最基本的理論知識為眾人解疑答惑,尤其在人們還懷有排斥的心態之時,為佛教進行辯護,如文中記載:問曰,佛道言:“人死當復生”,直接闡述佛教神不滅的思想,如此使得人們對佛教的教義有了準確的理解,進而轉化成精神信仰。

結語:《牟子理惑論》為佛教經典,卻反映出古人文化思想的優越感

其實《牟子理惑論》作為佛教經典,它對於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地位常常被人忽視,而佛教作為外來文化,從傳入中國的那一刻起,就不可避免的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相碰撞,所以它的創作十分難得,而它對於佛、儒、道三家關係的融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對於我們研究佛教史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也反映出古人文化思想的優越感。

優越感?是的,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這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就像佛、儒、道三教一樣,古人起初的文化思想優越感,隨著對佛教的深入瞭解,反而儒、道的優越感已逐漸消失,而

現在的我們無論對於外來文化,還是與別人相處,沒必要將彼此之間分出個你高我低,因為優秀的人懂得尊重別人,這不僅是因為你優秀,而是因為別人同樣優秀,真正強大的人從來不將優越感寫在臉上,所以請收回你的優越感。

文 | 結

參考文獻:《弘明集》

《牟子理惑論》

《牟子理惑論》新探 ——李鐵華 2009年 殷都文刊

《牟子了理惑論》對佛教與儒、道關係的調和及啟示 ——吳全蘭 2016年 廣西社會科學

歡迎關注

@東哥聊歷史

,我們下期話題談談“地域黑”夷夏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