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用的古詩詞名詞,你都知道哪些?

浮聲切響是什麼意思

【詩言志】我國古代詩論家對詩歌本質的一種理解。最早大約記載於《尚書堯典》。在春秋戰國時代,諸子均有所論及,但各家的理解已不盡一致。漢代以後,逐漸形成三種說法。一種偏重於‘志‘,是指詩人主觀的思想認識;一種偏重於‘情‘,是指主觀的情;更多的詩論家則認為詩歌是抒發思想感情的,志和情並重。

古人常用的古詩詞名詞,你都知道哪些?

【興、觀、群、怨】春秋戰國時代哲學家孔子對詩歌創作的社會作用的論述。記載於《論語陽貨》。歷代詩論家對於這個論述作過不少闡述。大致上說,興,是指詩歌的美感作用,觀,是指詩歌的認識作用,透過它可以觀風俗、識得失;群,是指詩歌的教育團結作用,溝通人們的情感;怨,是指詩歌的宣洩作用,特別是對社會政治的議論和諷喻。

古人常用的古詩詞名詞,你都知道哪些?

【變風變雅】最早記載於漢代《毛詩序》。它是和風、雅相對而言的。風、雅,是太平盛世的產物,而當國政變亂之世,就形成變風、變雅。這種理論主要是建立在‘樂‘和‘政‘通、‘詩‘和‘政‘通的思想基礎上的。

【諷喻】中國傳統詩歌創作的一種手法。詩人對於不合理的事物,滿懷憤慨,但不正面直言,而是微詞託意。《毛詩序》中所說‘風,風也‘,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就詩人主觀方面來考察的。從容觀作用角度來看,諷喻,是指不用‘直言‘,而能使為政者知曉錯誤而改過。《毛詩序》中說:‘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這樣,主客觀都要求這樣的創作手法。

【緣情】最早記載於晉代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作者將‘詩‘‘賦‘明確分界。強調指出‘緣情‘是詩歌的本質特徵。所謂‘緣情‘,就是指詩歌必須深刻、細微而又生動的抒發情感。這種思想發展了傳統的‘詩言志‘的理論。

古人常用的古詩詞名詞,你都知道哪些?

【應感】最早記載於晉代陸機《文賦》。‘若夫應感受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這是指文學創作(特別是詩歌創作)中的靈感問題。他主要是依據先秦老莊等主張的‘心物感應‘的理論,運用到文藝創作領域。

【聲調聲病】南北朝時代南齊的沈約、周顒等人提出的詩歌創作中格律的學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四聲的確立和運用;二是指出詩歌格律的病犯。沈約等將漢語語音中特有的聲調,劃分為平、上、去、入四聲,並將這劃分運用到詩歌格律中。在運用中出現了許多現象,沈約等又歸納成病犯,稱為‘聲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後人並發展出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共計八種。通稱“四聲八病”。

【浮聲切響】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中說:‘欲使宮羽相變,低昴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這是指詩歌中四聲的按排的規律問題。浮聲,指的是平聲;切響,指的是四聲中的上、去、人。後來就稱之為平、仄。在這個基礎研究逐步形成了近體詩的律、絕。中國古典詩歌格律日益完善。

【風骨】最早本是漢魏時代對於人物品評時的用語。南北朝齊梁時的文藝批評家劉勰等將它移用到文學創作領域。它主要是指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創作)的一種思想傾向和藝術風格特色。就前者來說,它指的是充實而嚴正的思想傾向,在風格上,則是精練簡約,以達到剛健有力的境地。

【滋味】最早記載於梁朝鐘嶸的《詩品序》。‘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它主要是指詩歌創作的感染力。這不單純是作品的藝術性問題,而是包含著作品的思想傾向問題。以‘辯味‘來比喻文藝的審美過程,是源於先秦諸子的論述。歷代詩論家更有所發揮,南宋揚萬里甚至提出,論詩‘以味不以形‘的說法。

古人常用的古詩詞名詞,你都知道哪些?

【用事】鍾嶸《詩品序》中說‘至於吟詠情性,亦何貴於用事‘。他認為詩歌創作是抒寫個人情感和思想,不必注重用事。這裡的用事,是指詩歌創作中的一種傾向,就是在創作中引用典故和前人典籍中的材料。這種手法,也不是一無是處;但濫用無度,必然使作品晦澀難懂,損害感染力量。

【切對】是指近體詩格律中的一種形式要求。在近體律詩中間,不但規定的句數要對,而且這種對,不僅字面意義上相對,而且更重要的是字音的平仄也要工整相對。這樣,就獲得完美的音韻協調的效果,增強藝術感染力。

【唱和】最早是指歌曲演唱中的相互呼應。《荀子樂論》‘唱和相應‘。南北朝開始,詩人將詩歌相互贈答稱為‘唱和‘。這種形式,到唐代,得到極大發展,乃至有唱和的專集。例如:元稹和白居易的《元白繼和集》(已佚)、皮曰休和陸龜蒙的《松陵集》等。

【詩道】唐代詩人白居易提出的詩歌創作和批評中的一個基本原則。他是接受了儒家思想的‘道統‘和韓愈等提的‘文道‘的思想而形成的主張。它指的是《詩經》中所建立的‘六義‘體系。他特別著重風、雅和比、興這四類。這個體系,白居易認為貫於整個中國古典詩歌發展歷史之中。

古人常用的古詩詞名詞,你都知道哪些?

【根情苗言華聲實義】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提出的詩歌創作的四種要素。這四種要素,亦就是詩歌的內容(情義)和形式(言、聲)的相互關係問題。白居易用樹木來作比喻,實際上只是簡單的排比,並不能完善地體現這四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

古人常用的古詩詞名詞,你都知道哪些?

【五格】唐代釋皎然在《詩式》中提出的詩歌批評的一種標準。它主要是指詩歌中運用典故的優劣。‘不用事第一‘,而‘有事無事情格俱下第五‘。這裡,也涉及到詩歌中的‘情‘的問題。所以,不能單純用‘用事‘‘不用事‘以及用事好壞與否來評定創作的高下。

【七德】唐代釋皎然在《詩式》中提出的詩歌創作中的七個標準。即:‘一識理,二高古,三典麗,四風流,五精神,六質幹,七體裁‘。這七個標準涉及到思想內容、形式體例和寫作風格等。他將詩歌創作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可是,對於每一個標準沒有深入的闡述。

【三思】唐代詩學論著《詩格》(偽託王昌齡所作)中提出‘詩有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故稱三思。‘這是指詩歌創作過程中詩人主觀構思的不同過程和情況。‘生思‘是指忽然而得;‘感思‘和是指間接有所感而得;‘取思‘是指深入客觀現實,而後才有所得。

【三境】唐代詩歌論著《詩格》中提出,詩歌的境界,有物境、情境和意境。物境是指山水詩的他作;情境,是指抒情詩的創作;意境,是指抒寫詩人對客觀外界的感受、認識的詩篇。‘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這就是說,它不是單純的抒情,而是主、客觀融會所得的抒述。雖然,這三境說,沒有很好的闡發,但對後世的意境說有一定的影響。

【韻味】唐代司空圖提出的詩歌批評的總則。他認為詩歌創作的優劣主要是取決於韻味的消長。所謂‘韻味‘是指詩歌創作中涵蘊的思想傾向與藝術特色所構成的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品質。這種品質和欣賞者的主觀思想相結合,就形成了‘味外之致‘‘外象之象‘等一系列的審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