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喜歡以“半”字入詩,讓人細細讀來韻味悠長,半醉微醺

半字怎麼換新字

古人喜歡以“半”字入詩,讓人細細讀來韻味悠長,半醉微醺 | 文 青衫文齋

古人喜歡以“半”字入詩,讓人細細讀來韻味悠長,半醉微醺

古詩文之美,既表現在它的語言美、意境美、志趣美,更表現在它的韻味美。歷史上,許多世人都是“信手拈來無意句,天生韻味入千家。”秦腔漢賦、魏晉華章、盛唐詩句、宋詞元曲,無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韻味無窮。同時,古人喜歡以“半”字入詩,尤其增添欲語還羞的婉轉情趣。

古人喜歡以“半”字入詩,讓人細細讀來韻味悠長,半醉微醺

弱柳千條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絲。——溫庭筠

千條嫩柳婆娑,一枝紅杏橫斜,杏花上帶著點點春雨,柳條像一根根下垂的碧絲。摹畫出初春時節,綠柳紅杏互相映襯的動人姿色。

半溼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麥秋天。——黃公度

初夏江南的時令、物候與農事納入詩如畫,豐富了季節感,彌散出濃郁的生活氣息。

古人喜歡以“半”字入詩,讓人細細讀來韻味悠長,半醉微醺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杜甫

簡單兩句,就從人的聽覺和視覺的通感上,化無形為有形,極其準確、形象地描繪出弦管那種輕悠、柔靡,雜錯而又和諧的音樂效果。悠揚動聽的樂曲,從花卿家的宴席上飛出,隨風盪漾在錦江上,冉冉飄入藍天白雲間。

為報行人休折盡,半留相送半迎歸。——李商隱

送行誠可悲,而迎歸則可喜。萬千枝條在日暮裡拂走斜陽,為了告訴行人不要為情折盡枝條,柳條送走行人也歡迎來客。

古人喜歡以“半”字入詩,讓人細細讀來韻味悠長,半醉微醺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白居易

夕陽照水,波光粼粼,半江碧綠,半江殷紅,多麼像一幅色彩絢麗的油畫啊!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

秋夜送客忽聞琵琶聲,於是尋聲而去,移船相邀,經過“千呼萬喚”,然後歌女才“半遮面”地出來了。展現了琵琶女起伏迴盪的心潮和欲語還休的心事。整個畫面若隱若現、若即若離,以這種朦朦朧朧的美入詩似乎更有韻味。

古人喜歡以“半”字入詩,讓人細細讀來韻味悠長,半醉微醺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元稹

用花比人。我即使走到盛開的花叢裡,也毫不留心地過去,懶得回頭觀看。你離開後,再多的美女子我也不屑一顧了。這句話解釋了“懶回顧”的原因。說他失去心愛的她,再也不想看別的“花”了,他已經看破世事紅塵,只想一心修身問道。

資格未高滄海換,半為義士半為僧。——龔自珍

明朝遺民不願削髮作滿清冠帶之人,或需要隱藏身份,乾脆除去全部頭髮,紛紛出家為僧。這兩句詩也在敘說一種有骨氣的境界叫“半為義士半為僧”。

古人喜歡以“半”字入詩,讓人細細讀來韻味悠長,半醉微醺

袈裟點點凝櫻瓣,半是胭脂半淚痕。——蘇曼殊

袈裟上的點點斑痕就像櫻花花瓣,一半是胭脂的,痕跡一半是淚痕。一個“情種”的形象栩栩如生,形成了自然天成的“詩中有畫”的韻味。

不光是這些,你且再看:蘇東坡的“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徐渭的“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朱熹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等等,無不以“半”字入詩。

古人喜歡以“半”字入詩,讓人細細讀來韻味悠長,半醉微醺

更為有趣的還有:“半水半煙著柳,半風半雨催花;半沉半浮漁艇,半藏半現人家。”這是明代詩人梅鼎祚的《半景》詩,全文僅4句24個字,詩人卻連用了8個“半”字,把一幅半隱半現,煙雨迷濛的江南水鄉春景描繪得惟妙惟肖,饒有情趣。

詩句中的“半”字所營造出來的意趣,所體現出的美感,所蘊含的人生哲學是辭典上字面釋義永遠也無法概括得出的。詩,淨化了人的思想,美化了人的心靈,使世界變得多姿多彩。我們常說: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