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遷禪師開示:執念就是揹負的一堆柴,解脫靠自心

我執為根生諸煩惱若不執我何煩惱故

希遷禪師開示:執念就是揹負的一堆柴,解脫靠自心 | 文 青衫文齋

希遷禪師開示:執念就是揹負的一堆柴,解脫靠自心

眾生不自擾,煩惱便都在身外。佛學中的“諦”就是如是不顛倒,即是真理。“聖諦”是聖人所知之絕對正確的真理。四聖諦是佛陀體悟的苦、集、滅、道所得到的四條人生真理,四聖諦告訴人們人生的本質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達到涅槃的最終目的。在四聖諦中,苦諦是最關鍵的一諦,也是佛教人生觀的理論基礎。佛教認為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盛。一個人從出生後發出第一聲啼哭,到去世時留下最後一抹微笑,人生總有重重劫難。因此,人們希望透過修持得到解脫,解脫之道就是滅苦之道。

希遷禪師開示:執念就是揹負的一堆柴,解脫靠自心

解脫分為兩個方面,有大乘與小乘之別,依小乘佛法而言,要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果位,方稱得上解脫;依大乘而言,從證成初地以上,直至佛的果位,均為解脫的境界,每一個階段解脫的境界漸次入深。就生命的常道而言,解脫分為身體的解脫和心的解脫,也就是肉體的自由與心靈的自在,其中心的解脫比身體的解脫更為重要。從兩則禪宗故事,可以看出禪修的高僧是怎樣開示“解脫”的:

希遷禪師開示:執念就是揹負的一堆柴,解脫靠自心

隋唐高僧道信禪師第一次向僧璨禪師求法時說:大師慈悲,請您指點我解脫的方法。

僧璨禪師微笑反問:誰把你綁了起來呢?

道信禪師不明僧璨禪師為何發此問,但還是恭敬回答:沒人捆綁我

僧璨禪師接著說:既然沒有人把你綁起來,你又為何求我幫你解脫呢?

道信頓時開悟,後來繼承了僧璨禪師的衣體,成為禪宗的第四祖。開悟之前的道信沒有領悟到是自己的心束縛了自己,心不自在,即使肉體進退自如依舊會掙扎於痛苦與困惑之中。放得下,才能更好地拿得起。人生不管是苦惱還是快樂,是舒心還是糾結,都是源於自我心境,大可不必苦苦糾纏,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一念放下,自在便在心間。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以自然。

希遷禪師開示:執念就是揹負的一堆柴,解脫靠自心

《金剛經》中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無所掛礙、不執著,讓心自在不讓心停在任何事物上,事過心過,事來心生。

唐代禪僧希遷禪師一次問一位新來參學的學僧:你從何來?

學僧恭敬地回答:來自江西來。

希遷禪師問:那你見過馬祖禪師嗎?

學僧回答:見過了。

希遷禪師隨意用手指著一堆木柴問道:馬祖禪師像一堆木柴嗎?

學僧無法契入,無言以對。這位學僧回到江西后拜訪馬祖禪師,講述了他與希遷禪師的對話。馬祖禪師聽完後,安詳一笑,問學僧道:你看那一堆木柴大約有多少重量?

學僧回答:我沒仔細量過。

馬祖哈哈大笑,學僧很驚訝。馬祖又說:你從湖南那麼遠的地方,背了一堆柴來,還不夠有力氣?

希遷禪師開示:執念就是揹負的一堆柴,解脫靠自心

馬祖禪師用詼諧的語言點出了學僧的心態:放不下他人的譭譽,一點小小的煩惱時時放在心上,不肯釋懷。殊不知只要自己放得下,一切煩惱便都在身外,不會對自己產生絲毫影響。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人生如茶,靜心以對。對錯無辜,緣由前生。認得清,放得下才是聰明。人生需要“斷舍離”。斷,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就是捨棄多餘的廢物;離,就是脫離對物品的執著迷戀。對一切有形和無形事物的產生執念,煩惱障便由此而生,貪嗔痴等諸惑一齊出現,遮掩了自心本性,禪修者把消除執念當作一個修煉目標,認為沒有執念就可以將潛在的智慧顯現出來,成為有大智慧的證道的人。正如《唯識述記》所說:“煩惱障品類眾多,我執為根,生諸煩惱,若不執我,無煩惱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