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顯貴會議”到“制憲議會”,梳理法國大革命前的社會發展脈絡

法國三級會議制憲會議有什麼區別

法國大革命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發生在歐洲最具影響的歷史事件。大革命的爆發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統治,震撼了當時歐洲各國君主,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麼法國大革命是如何爆發的呢,又為何要以1789年7月14日法國民眾攻佔巴士底獄作為革命的開端呢,就讓我們一起分析一下法國大革命爆發的背景。

路易十四開創法國君主專制階段

公元843年,《凡爾登條約》的簽署促使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其中西法蘭克王國即為法國的前身。然而在從克洛維到雨果·卡佩的500年間,法國始終面臨蠻族入侵、領主兼併等內外戰爭。

隨著領主莊園經濟的盛旺,地方領主封臣的勢力不斷擴大,貴族階層的離心傾向和獨立性日益增強,導致法國長期處於生產力落後、封建割據和國王不能實質統一全國的局面。

從“顯貴會議”到“制憲議會”,梳理法國大革命前的社會發展脈絡

從10世紀到15世紀開始,

法國的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起來,導致人口逐漸增長,並促使城市的興起。因此誕生了一個新興的社會階層——市民階層。市民階層與農民一起被稱作法國第三等級,以作為與特權等級(教士、貴族)之間的區分。

在此期間爆發的英法百年戰爭,極大的刺激了法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隨著法國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逐步加強,到了歐洲三十年戰爭之後,國王作為國家的最高象徵,其權勢已經徹底壓過地方領主貴族。

到了路易十四在位期間,法國的君主專制權力已經達到頂峰。

君主專制秩序下的法國危機

為了加強君主對國家的掌控能力,國王必然需要一個完善的官僚體系進行運轉。

從黎塞留大主教擔任宰相期間到太陽王路易十四時代,法國王室始終更青睞於庶族出身卻頗具才學之人來出任官員職位,這是因為相較於貴族領主們來說,毫無根基的他們更容易被國王所掌控。然而

維持一個縝密、完備的官僚體系,是需要鉅額財政投入的。

官僚體系能夠幫助君主從地方上徵稅,但卻只能對第三等級徵稅以防止遭到特權等級的反抗。

從“顯貴會議”到“制憲議會”,梳理法國大革命前的社會發展脈絡

正因為法國君主專制秩序成型的時間太晚,導致大革命爆發前,不論是貴族階層(遭到君主和官僚體系收攏權力)還是平民階層(承擔稅務和兵役的同時卻遭到國王和貴族的壓榨)都對國王的專制統治十分不滿。而當

法國政府的財政一旦出現危機,王室無力繼續維持耗費巨大的官僚體制和軍隊之時,距離崩潰就不遠了

財政危機與饑荒的到來

君主專制統治,意味著國家大事的決策權基本寄託於國王一人,這就增加了法國在制定國家決策時的錯誤機率。

整個18世紀,法國都在同英國展開激烈競爭。七年戰爭期間,英國透過對歐陸普魯士的資金支援,牽制了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列強的實力,並利用自身的海軍優勢,迅速搶奪了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海外殖民地。其中在北美髮生的法印戰爭,更以英國獲勝,法國戰敗割地而宣告結束。

從“顯貴會議”到“制憲議會”,梳理法國大革命前的社會發展脈絡

為了能夠削弱英國的地盤,遏制英國崛起為日不落帝國的勢頭,法國決定支援北美獨立戰爭。只是18世紀跨越大西洋的援助,耗費之巨可想而知。最終北美十三州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法國卻並未得到多少實惠收益。

七年戰爭和援助美國獨立戰爭,嚴重消耗了法國政府的財力,18世紀末的法國政府已經負債累累。

於此同時,法國發生了嚴重的大饑荒,

穀物的歉收造成糧食嚴重短缺,廣大平民面臨生存危機。

貧富分化嚴重的法國大革命前夜

當時的法國很窮,不論是廣大平民還是法國政府。然而生活在宏偉的凡爾賽宮中的路易十六和他的妻子,卻過得十分奢侈。平民正處於飢餓之中,但王室和貴族們卻過得十分寬裕。由於農民們需要在貴族的莊園中耕種,並需要交納收穫,而貴族卻不需要交稅。這就導致平民階層逐漸將貴族、教士等特權階層視為法國社會中的寄生蟲。

從“顯貴會議”到“制憲議會”,梳理法國大革命前的社會發展脈絡

為了解決政府財政危機和平民饑荒,

路易十六召開了由高階貴族組成的顯貴會議,意圖透過稅制改革緩解危機。但貴族們並不願意順從國王的意志,這就導致透過改革向貴族徵稅,以達到改善征服財政和緩解饑荒的道路被堵死了。

當國王和貴族矛盾公開化之後,路易十六聽取新任財政總監,瑞士人雅克·內克爾的建議,宣佈召開三級會議。所謂的“三級會議”就是將教士階層、貴族階層和平民階層全部召集在一起開會,共同解決國家重大議題。三級會議曾在法國君主專制權力增強之後,被廢止了長達177年之久,此時再度召開顯示了法王的權勢已經大不如前了。

從“三級會議”到“國民議會”

按照以往的三級會議,每個等級只能擁有一票。然而教士階層佔全體國民的比重僅為0。5%,貴族階層佔據1。5%,其餘98%均為正處於飢餓當中的平民,於是第三等級的代表呼籲按照每人一票的方式進行表決。為了達到牽制貴族的目的,路易十六同意了平民階層的要求,並設定了教士300人、貴族300人和平民600人的人數限制。

從“顯貴會議”到“制憲議會”,梳理法國大革命前的社會發展脈絡

然而,教士和貴族階層並不願接受每人一票的規則設定,他們依舊覺得應當按照階層投票,迫使平民代表向國王索要與特權階層平等的權力,並在路易十六尚未批准的情況下自行單獨開會,成立了“國民議會”。

獨立的第三等級“國民議會”不僅未能達到限制貴族權力的目的,反而造成國王自身權力遭到掣肘

,因此惹得路易十六大怒。於是,趁著“國民議會”休會的空隙,路易十四以整修為名鎖上了原為第三等級代表議事而準備的梅尼大會堂,並著手組織取締“國民議會”。

從“國民議會”到“制憲議會”

國王的刁難激發了平民階層更為激進的舉措,為了應對路易十六的刁難並解決平民自身饑荒問題,“國民議會”的代表們決定在凡爾賽宮中的室內網球場繼續舉行會議。正是在這場會議上,發表了著名的

網球場宣言。宣言明確表示將要致力於指定法蘭西王國的憲法

,以改進君主制度,約束國王的權力。

一個強大的、如同太陽王路易十四那般的君主,不僅對平民階層是一種壓迫,對於貴族和教士階層同樣如此。

因此在網球場宣言之後沒過幾天,奧爾良公爵便率領了少部分的一二等級代表的加入進來,促使國民議會的權威性和正統性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從“顯貴會議”到“制憲議會”,梳理法國大革命前的社會發展脈絡

此後,專門為制定憲法而成立的30人制憲委員會小組,從國民議會中產生了,國民議會也正是更名為“國民制憲議會”。

“制憲議會”的成立標誌著法國國內各階層中反對君主專制的勢力出現合流傾向,引發了路易十六的忌憚。

雙方關係嚴重對峙,處於一觸即發的邊緣,於是路易十六選擇了暫時妥協。

高度緊繃的政治平衡

早在三級會議召開之時,巴黎城內的政治氣氛就已經十分濃郁。1789年4月,一名印刷廠老闆因在集會演講時侮辱了印刷工人,次日住宅遭到數百名工人洗劫,此後領頭的肇事者遭到處死。而當制憲會議召開之時,國王的僱傭軍和貴族中的保王黨一派在巴黎城外集結,一時間人心惶惶。

從“顯貴會議”到“制憲議會”,梳理法國大革命前的社會發展脈絡

當時的

外國僱傭軍,主要是法國君主用來鎮壓叛亂和起義的,所以大規模的軍隊調動促使平民對國王的動機產生了懷疑。

在有心者的煽動之下,人們開始擔心軍隊會對平民發起屠殺。神經緊繃之下,平民階層開始密切關注征服的一切動向,而當財政顧問雅克·內克爾被解僱之後,混亂開始了。

攻打巴士底獄

作為路易十六的財政總監,

雅克·內克爾對飽受饑荒的平民頗為同情。他建議國王不要奢靡浪費,要將整個王室的開銷進行削減,以此來緩解政府財政壓力。

此舉如若被路易十六採納,雖然對於緩解饑荒猶如杯水車薪,但卻能贏得平民階層的信任。只可惜,

路易十六拒絕了他的提議,並解僱和禮送其出境。如此,國王與平民之間最後一個緩和的機會破滅了

。面對聚攏在巴黎城外的軍隊,平民們決定武裝自己。

從“顯貴會議”到“制憲議會”,梳理法國大革命前的社會發展脈絡

暴亂起來的民眾已經開始全城搜尋武器,並從各大武器商店和巴黎榮軍院中奪得眾多武器。隨後巴黎民眾又攻佔了巴士底獄,並釋放了被關押此地的政治犯。當時城堡內部僅有7名政治犯,不過此時的民眾得以武裝自己,也意味著法國大革命的序幕開啟了。

1789年5月三級會議召開、6月網球場宣言、7月攻佔巴士底獄,到了8月就已經正式進入革命階段了。

法國大革命是在以平民為主、包括了少部分貴族和教士等對國王不滿的特權階層加入的情況下,在國家大面積饑荒、政府財政負擔嚴重、特權階層和平民階層相互攻訐的大背景下展開的。如此複雜的成分,也預示了此後十年法國大革命殘酷拉鋸的血腥悲劇。

從“顯貴會議”到“制憲議會”,梳理法國大革命前的社會發展脈絡

不論如何,法國大革命的出現,為世界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治國思考,並將啟蒙運動思想在歐洲落地成為現實,對世界起到了積極進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