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296年的歷史中,配享太廟的功臣有26人,而漢人卻只有1人,還差點被取消這一殊榮

太廟是我國古代皇家的宗廟,最初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後來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倡導“忠君思想”,以增強君臣的凝聚力,在皇帝的特許下,一些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親以及大功於社稷的臣子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即配享太廟,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為人臣子者最大的榮耀,不是生前獲得多大的權柄,而是死後能配享太廟,這些臣子死後也將以郡王之禮厚葬,但歷朝歷代,能夠配享太廟的大臣實在少之又少,滿清統治者在入關後,雖然為維護自身統治極力拉攏漢族大臣,但真正能夠獲得他們信任的也沒幾個,在清朝的歷史上,配享太廟的也大都是皇親國戚以及滿族大臣,很少有漢臣,縱觀整個大清王朝,配享太廟的26人中,也僅僅只有一位漢人入閣。

唯一配享清朝太廟的漢臣是張廷玉,他是大學士張英的第二個兒子,張英是康熙年間的老臣,曾得康熙帝的欣賞,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所以張廷玉也可以說是家學淵源,康熙三十六年,26歲的張廷玉打算參加會試,結果那年朝廷偏偏指定他爹擔任總考官,為了避嫌,張廷玉只好選擇以後再考,康熙三十九年,張廷玉考中進士,被授予為翰林院庶吉士,正式踏上仕途,康熙四十三年,張廷玉入值南書房,在得知其子也在翰林院任職後,康熙將張廷玉召到了暢春園,詢問其父張英在家過的如何,也是想表一下自己對舊臣的重視,張廷玉不卑不亢,言行舉止均得體,以二首七言律詩回答了康熙帝的問詢,康熙頗為讚許,之後張廷玉便子承父業,在康熙身旁伺候,夏則避暑熱河,秋則隨獵邊塞,還多次與康熙一同到蒙古諸部落視察。

網路配圖

康熙六十年(1721年),張廷玉已是刑部右侍郎,奉旨與都統耗賴等前往山東處理鹽販王美公等“聚眾劫掠屯莊”案,張廷玉將此案辦得十分漂亮,康熙帝感到非常滿意,四阿哥胤禛也透過此案看到了張廷玉的真才實能,後來雍正從九子奪嫡中艱難勝出,在其掌握權力後便大力扶持和培養自己的勢力,而他之所以重用張廷玉,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張廷玉確實有學問;二是雍正皇帝的授業恩師是張廷玉的父親張英,有了這層關係,雍正才敢放心、大膽的啟用張廷玉,另外在康雍政務交接過渡階段,每天數十次諭旨,都是張廷玉承命應辦,基本沒有錯誤,所以便躋身樞臣之列,後來雍正對西北的準噶爾部用兵,因為兩路大軍接連失利,導致雍正心煩意亂,當時雍正頻繁發出軍令,而張廷玉就一直在身旁候旨,隨時聽命,軍機處成立後,軍需一應事宜也被雍正交給胤祥、張廷玉、蔣廷錫三人秘密處理,連軍機處的主要制度也是張廷玉製定的,後來怡親王胤祥過世後,張廷玉就更受雍正依賴了,在雍正臨終前曾留下遺詔:“

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

”,同時張廷玉也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一同成為顧命大臣。

網路配圖

雍正年間,張廷玉敢於進言,深受雍正的器重,但乾隆年間,張廷玉在朝廷之上多次反駁皇帝,乾隆帝難免有些不爽了,起初他念及張廷玉是三朝元老,多有禮遇,後來乾隆認為張廷玉作為三朝元老有些仗著自己資歷深,逾越了,對他也不再那麼客氣了,張廷玉也清楚皇帝的心思難猜,就打算辭官退休,乾隆一開始也想挽留他,但張廷玉深知朝廷之地,不能待很久,堅持要告老還鄉,乾隆十四年,張廷玉向乾隆帝上奏說:“以前世宗憲皇帝(雍正帝)破格給予臣厚恩,遺命臣配享太廟,去年跟從陛下祭祀時又有挽留臣告老回鄉的諭旨,臣恐怕死後不能有這樣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間也有類似的議論。”張廷玉說的是戰戰兢兢,就害怕乾隆一不高興,取消了自己配享太廟的權利,可張廷玉的這番言辭卻讓乾隆很是不滿,他認為張廷玉在懷疑自己不遵從先帝的遺詔。

網路配圖

後來張廷玉便一天到晚的跟乾隆提退休的事,乾隆也被張廷玉整得不耐煩了,便答應讓他致仕,張廷玉在告老還鄉之前害怕乾隆將他死後配享太廟的事給忘了,還讓乾隆給他寫個保證書,乾隆當時就生氣了,但照顧到雍正的臉面,還是給他寫了份手詔,第二天,張廷玉寫了份摺子讓兒子帶進宮替他謝恩,乾隆因為張廷玉不親自前來謝恩更加生氣,便下令軍機大臣傅恆、汪由敦寫諭旨傳召張廷玉,結果諭旨還沒下發,張廷玉第二天黎明便拄著柺杖進宮謝恩了,乾隆認為軍機處有洩密之嫌,更加怒不可遏,下令削去張廷玉的爵位,第二年,乾隆的兒子永璜剛去世不久,張廷玉又來提致仕之事,乾隆發飆了,他當場廢除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名額,後來,張廷玉老死家中後,乾隆最後還是決定遵照他父親的遺命,將張廷玉配享了太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