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廟號、諡號、年號背後的那些事嗎?

廟號,是帝位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商朝,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在帝王死後對這個帝位的一生做一個評價。商朝滅亡後,周朝開始取消了廟號,因此周武王只有諡號而沒有廟號。到了秦朝,甚至連諡號都給一併去除。因為無論是諡號還是廟號,都會出現“子議父,臣議君”的情況,不符合倫理道德。

從漢代開始恢復了諡號和廟號,尤其是對廟號特別慎重,西漢14個皇帝,只有劉邦(太祖)、劉恆(太宗)、劉徹(世宗)和劉詢(中宗),東漢13個皇帝,也僅有劉秀(世祖)、劉莊(顯宗)和劉炟(肅宗),可見是非有大德者不能加廟號的。

有些皇帝本來有廟號,比如西漢的劉奭、東漢的劉保,都曾經有過,但是一個在劉秀時期,一個在劉協時期被二次稽核取消了。

到了魏晉時期,禮崩樂壞,尤其是五胡時期,中原塗炭,人人都可以拉起人馬當皇帝,這樣廟號就亂了,不再是專門針對有功有德者了,而是變成了皇帝的標配,而且也不再按照傳統的“開國皇帝稱祖,後世稱宗”的習慣,比如曹丕稱高祖,他的兒子曹叡居然稱烈祖,而且是在他生前就立下了“烈祖”的廟號,看來是對後人非常不放心。曹叡開了個壞頭,到了五胡時期,各個草頭王幾乎人人都是祖,就顯得不值錢了。

當然清朝時又是一個朝代三個“祖”,“太祖”努爾哈赤,“世祖”福臨,這兩個還說得過去,福臨畢竟是定都北京後的第一個皇帝,在他手裡統一了全國,稱“祖”不為過,康熙是“聖祖”就有點牽強了,雍正說康熙“名為守成實為開創”,我覺得這是為了立而立的硬找的藉口,到了乾隆,其實也想稱“祖”,像曹叡一下生前就定下來,有人說真的不行了,貴朝都仨祖了,您再稱祖,貴朝就和前燕、後燕、前秦、後趙什麼的一樣了。

01

下面說一下明朝的一個很有意思的設定,嘉靖年間,嘉靖皇帝將朱棣的廟號從“太宗”改成了“成祖”,這是為什麼?

網上流傳的說法有很多,但大多都是無稽之談,想當然的胡說八道。這裡我從太廟供奉牌位的傳統開始,詳細說說嘉靖皇帝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

你知道廟號、諡號、年號背後的那些事嗎?

嘉靖皇帝劇照

明代以前,太廟正殿裡最多供奉7個牌位,稱為“天子七廟”,周代《禮記》記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這是“天子七廟”的來源,是指在太廟中供奉皇帝的七位祖宗,分別是:四親,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親,還有二祧(tiāo),即高祖的祖父與父親,以及始祖廟。周代時主廟供奉王朝始祖(后稷),左右各供奉當今天子的六代先祖,但由於文王武王功大是周王朝的實際定礎者,後代感念其功,不將其遷出,於是定文武不祧之列,三昭三穆之首,意思是當今天子只能追尊四代祖先。

當一個朝代廟號少的時候可以把僅有廟號的皇帝按照距離遠近一一排進去,但是如果廟號多了,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太廟的主殿,只能供奉7個牌位,隨著王朝的延續,有廟號的越來越多,就需要不斷的把已經不屬於上述七位祖宗稱呼的牌位移出去。

對一個朝代來說,始祖廟是始終居中不會動的,因此被稱為“萬世不祧”,其他的牌位,都免不了要一一被移到偏殿。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他比較叛逆,不喜歡7,喜歡9,因此他定下來,明朝的太廟可以供奉九個牌位,從此就是“天子九廟”了。

當時太廟裡只有四個排外,分別是他的高祖、曾祖、祖父和父親,分別叫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朱五四,非常淳樸的名字。

等到他死後,他的廟號是“太祖”,是明朝的“周武王”,擁有“萬事不祧”的資格,這樣一代一代的傳,到了成化皇帝的時候,太廟第一次滿員,分別是:

德祖朱百六、懿祖朱四九、熙祖朱初一、仁祖朱五四、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

注:朱棣靖難後否定朱允炆的正統性,不承認他的建文朝,建文元年稱為洪武三十二年,以此類推到洪武三十五年,下一年稱永樂元年。直到明神宗時才恢復了建文的年號,在弘光朝恢復朱允炆的廟號,叫惠宗。

同理,朱祁鈺的正式廟號也是在弘光朝恢復的。

等到憲宗朱見深死後,需要進太廟,弘治皇帝與大臣討論的結果是,從朱元璋的曾祖朱四九開始遷出去,保留高祖朱百六,位同周朝始祖后稷,而太祖太宗按照周文王周武王為文武之首,均設定成不祧之列,這樣即太宗朱棣以後也不能移了,和朱元璋一樣。

這樣到了嘉靖皇帝的時候,太廟裡有:德祖、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正好九個。按照弘治皇帝的做法,如果要繼續遷的話,朱元璋的祖輩裡只剩下不動的高祖了,要遷只能從可以動的仁宗遷起。但是嘉靖皇帝認為於其遷仁宗,不如遷德祖,只保留朱元璋作為朱家的老祖宗就可以了,於是定下方案,將德祖遷出,太祖朱元璋為周武王,太宗朱棣是周文王,空出一個位子留給嘉靖皇帝自己,大家都很哈皮。

然而嘉靖皇帝的煩惱不是自己怎麼進太廟,而是他的親爹怎麼進太廟。

你知道廟號、諡號、年號背後的那些事嗎?

明睿宗畫像

正德皇帝沒有兒子,所以他死後按照“兄終弟及”的理論立興獻王的兒子為皇帝,就是嘉靖皇帝。嘉靖皇帝非常想給他的親爹上廟號,並供奉在太廟裡,相當於追認為皇帝,不惜與朝廷展開鬥智鬥勇的“大禮儀之爭”,最終給他爹上了“睿宗”的廟號。雖然有了廟號,但太廟卻不是那麼容易能進的。

所以我認為嘉靖皇帝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聰明的皇帝,他完全是自學成才,無師自通,居然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嘉靖皇帝下令恢復“明堂”制度。

什麼叫“明堂”制度?按照周禮,郊祭以後稷配天,明堂以周文王配上帝。對比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是后稷,郊祭時配天,太宗朱棣肩比周文王,享受堂祭,即明堂。但是,周以後,其他朝代的皇帝都用自己的父親去享受明堂祭祀,所以這就有藉口將“睿宗”列入太廟了。

但是,睿宗這麼一個一天皇帝都沒當過的人,去和朱棣爭明堂的資格,嘉靖皇帝也覺得心虛,於是大手一揮,將朱棣從“宗”改“祖”,與朱元璋一起在太廟正中供奉,郊祭時也配天了,這樣明堂就留給了睿宗,將仁宗遷出,大家都很滿意。

你知道廟號、諡號、年號背後的那些事嗎?

朱棣劇照

這樣,在嘉靖年間,太廟中共有八個牌位,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居中供奉,萬世不祧,其後以此是睿宗朱祐杬、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剩下一個位子,留給嘉靖皇帝自己。

之後的隆慶皇帝,將宣宗遷出;萬曆皇帝,將英宗遷出,直到崇禎年間,睿宗都一直好好的在太廟裡,老爺子可以含笑九泉了。南明時整個太廟都被敵人佔了,就不提了吧。

所以,有關朱棣由“宗”改“祖”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網上流傳的嘉靖皇帝以外宗續大統,所以宣揚朱棣的正統性以增強自身的正統性,也不是因為嘉靖皇帝不想把他遷出太廟。在嘉靖皇帝之前,朱棣無論如何都是不會被遷出的,嘉靖皇帝為了讓自己的爸爸入太廟,把朱棣拔高到和朱元璋一個級別的位置,這樣騰出一個“不祧”的牌位給他爸。

再多說兩句,明朝是這樣,到了清朝時居然沒有遷祧,各種“祖”啊“宗”啊都一起供著。

廟號和諡號不一樣,諡號越來越水,廟號則相對保持著中立客觀的特點,由一個字來對皇帝的一生做一個總結。在諡號中,有美諡和惡諡的分別,但同樣的字用在廟號中,則沒有那麼多的內涵,基本上都是字面意思。

廟號還有一些有意思的地方,這裡一一整理如下:

唐朝為了避李世民的諱,將“世宗”改為“代宗”,李豫唐代宗,其實是唐世宗。

劉備、劉禪承漢制,劉備就沒有廟號。

“聖祖”這個廟號,在漢人政權裡是給自己認的神仙祖宗的,比如唐朝的聖祖是老子李耳,宋朝的聖祖是神仙趙公元帥趙玄朗,康熙居然莫名其妙的成了神仙了嗎?

漢人政權對“祖”和“宗”有嚴格的要求,“祖”一定在“宗”的上面。但是元和清就開始胡來了,元世祖忽必烈他爹是睿宗,清太宗皇太極的兒子是世祖,在漢人看來完全是顛倒乾坤。

明朝廟號和諡號不能重複,就是說,有了“武宗”就不能有“武帝”,所以弘光朝給崇禎上的廟號“毅宗”並不符合傳統,因為武宗的諡號是“毅皇帝”。

02

下面說說諡號,首先這個字念shì,它有許多有意思的地方

漢朝搞了一個大發明,把“高”這個本來是商代廟號“高祖”裡的字拿來作諡號。從此開國皇帝一般都用三個字作諡號:高、文和武。遇到諡號長的,這三個字也是其主要部分。漢太祖劉邦,諡號高皇帝,司馬遷寫《史記》時,突出了劉邦的功績,寫為《高祖本紀》,後世以為這個是廟號,就這麼以訛傳訛的“漢高祖”的叫起來了。清朝努爾哈赤本來是武皇帝,康熙元年改諡高。

孫權又搞了一個大發明,諡號“大”,好像除了他以為沒有別的皇帝諡這個字。

有些皇帝有多個諡號,多是出現在非大一統時期。比如劉協的“孝獻皇帝”,是曹叡給他上的諡號,而在曹丕登基後,劉備就單方面的讓劉協“被殉國”了,上諡號“孝愍皇帝”。還有崇禎,弘光政權諡為“烈皇帝”,清初諡為“端皇帝”。

有些諡號本來不是惡諡,但用在某個皇帝之後這個字就壞了,比如“惠”字,劉盈的“孝惠皇帝”本來還好,但後來用在了晉惠帝上面,之後這個“惠”字就臭了。而“恭”字和“端”字,基本上就成了末代之君的代名詞了,見上面順治為了迫不及待的宣佈明朝完蛋了,南明不正統,而給崇禎皇帝上的“端宗”諡號。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念,唐高宗和武則天自稱“天王、天后”,從那之後,所有的諡號就越來越長了,以前就是一個字或者兩個字,之後就越來越長越來越長,比如明朝皇帝的諡號都是17個字。

你知道廟號、諡號、年號背後的那些事嗎?

李治和武則天劇照

但是,這麼長的諡號還是有關鍵字的,以明清為例,看諡號中最後那個字,就是整個諡號的關鍵字,比如: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關鍵字就是文。

因此,在嘉靖朝以前的文獻中,太宗是朱棣。如果在古籍中看到太宗文皇帝這樣的話,要看作者的朝代,因為可能說的是李世民,或者朱棣,或者皇太極。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隋朝滅了南陳之後,陳叔寶投降,604年死去,楊廣親自給他選了一個惡諡,叫“煬”,後來這個字用在了他的頭上,居然“隋煬帝”比“陳煬帝”有名的多,可憐的廣哥兒。。。

前面提到的曹叡,說他活著的時候就給自己上廟號,其實這哥們連諡號也一起定好了,他給自己上的諡號是“明”,也許是這樣做太不吉利了,他剛上完一年就突然得病死了,司馬懿從此上位。

03

最後再說說年號

年號是漢武帝時期才開始出現的。漢武帝以前的皇帝直接用年序紀年,比如始皇帝元年、漢文帝二年這樣的。

但是有時候皇帝比較叛逆,他想重新排序。比如漢文帝,他在十六年的時候決定重新計數了,那麼就稱下一年為文帝后元年,之前的稱為前元年。漢景帝更加叛逆,改過兩次,就是前元、中元、後元。於是公元前148年,就成為一個非常有名的年份,它叫“漢景帝中二年”。。。

你知道廟號、諡號、年號背後的那些事嗎?

漢景帝ju‘z

最後的最後,我都說了好多個最後了,慚愧慚愧。再科普一下,中國的皇帝們,從漢到隋,後世都稱諡號,比如漢武帝、晉惠帝、隋煬帝;唐宋遼金元,多用廟號,比如唐太宗、宋太祖、遼聖宗、金章宗、元世祖;而明清兩代多用年號,像洪武、成化、崇禎、乾隆、同治。

叫XX帝的,是諡號,XX祖或者XX宗的,是廟號,多是吉祥字的,是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