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resh

This website auzhu.com/history/592428.html is currently offline. Cloudflare's Always Online™ shows a snapshot of this web page from the Internet Archive's Wayback Machine. To check for the live version, click Refresh.

王昌齡見到採蓮女,寫下一首詩,短短4句,便美豔了千年

耶溪採蓮女下一句是什麼

自古江南一帶,水道縱橫、池塘遍佈,種植蓮藕也就成了一大生產民俗。每逢夏秋之際,採蓮女便乘著小舟出沒於蓮蕩中,輕歌互答,採摘蓮子。文人墨客則往往會將此情景,寫入詩詞歌賦等抒情作品中。如漢代民歌《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南朝樂府《西洲曲》:“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唐代李白《越女詞》:“耶溪採蓮女,見客棹舟回”等,不勝列舉。

王昌齡見到採蓮女,寫下一首詩,短短4句,便美豔了千年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採蓮曲》,便是其中較為經典的一首詩。它出自於唐代詩人,有著“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之稱的王昌齡之手,是王昌齡於唐玄宗天寶七載(748)夏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據記載,當時王昌齡被貶龍標已經有了一段時間,某次,王昌齡獨自在龍標城外遊玩,在東溪的荷池,偶然見到了採蓮女在荷池採蓮唱歌的情景,便寫下了這首《採蓮曲》。

王昌齡見到採蓮女,寫下一首詩,短短4句,便美豔了千年

因為畫面的中心是採蓮女,所以王昌齡為了突出她的美豔,便別具一格的將採蓮女置於荷花叢中,若隱若現,使採蓮女得以與美麗的荷花融為一體,從而產生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雖然說王昌齡的這首《採蓮曲》,只有短短的4句,但可謂從開篇美到結尾,美豔了千年。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王昌齡的這首《採蓮曲》: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王昌齡見到採蓮女,寫下一首詩,短短4句,便美豔了千年

詩的前兩句“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即採蓮女的羅裙,綠得就像荷葉一樣,出水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綻放開來。從這兩句詩的意思來看,王昌齡顯然是在詩的開頭,就巧妙地營造了一個採蓮女和荷花和諧共處的美麗環境。這裡的“羅裙”,是指用細軟而有疏孔的絲織品製成的裙子,其顏色則綠如荷葉,正所謂“一色裁”。

在古代詩歌的創作中,為了形容女子的美豔,詩人往往會採用以花比人的藝術手法。如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就是以牡丹的豔麗襯托楊貴妃的美豔。王昌齡這裡採用的亦是以花比人,即先以荷葉襯托採蓮女裙子的色澤。然後,再以紅色的荷花襯托採蓮女紅潤的臉龐,進而體現出採蓮女的美豔。

王昌齡見到採蓮女,寫下一首詩,短短4句,便美豔了千年

如此一來,王昌齡筆下的採蓮女,就成了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採蓮女的綠羅裙與綠荷葉融為一體,簡直就讓人分不清哪個是羅裙,哪個是荷葉。而紅豔的荷花與採蓮女紅潤的臉龐相互照映,又會讓人產生一種人花難辨的錯覺。同時,以我們的日常經驗來看,王昌齡這樣描寫,顯然是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的。

王昌齡見到採蓮女,寫下一首詩,短短4句,便美豔了千年

詩的後兩句“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即採蓮女的碧羅裙、芙蓉面混雜在荷花池中讓我難以辨認,直到聽到歌聲才發覺池中有人在採蓮。這兩句詩的情景,其實就是緊承前兩句的詩意而來。正是因為採蓮女和荷葉的“一色裁”,以及和荷花的“兩邊開”,才會讓詩人產生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而視覺上人花難辨,便也只有從聽覺上去判斷了,可見其表現手法的高超。

王昌齡見到採蓮女,寫下一首詩,短短4句,便美豔了千年

縱觀王昌齡的這首詩,他顯然是將採蓮女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不著一個“美”字,採蓮女的美豔卻早已經躍然紙上。而王昌齡將採蓮女置於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的表現手法,無疑也為我們留下了悠然不盡的情味。相信你也和我一樣,再讀到“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的時候,腦海中便會浮現採蓮女的美豔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