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考生爭狀元之位,皇帝讓二人以明月為題寫詩,當場就選出了狀元

攀龍並附鳳是什麼意思

古代讀書人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一直都提倡“溫良恭儉讓”的待人接物準則。再者,讀書人不像俠客,自古都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所以一般情況下讀書人都是頗為謙虛的。但凡事也要分情況,在某些方面古代讀書人爭起來可是毫不手軟,其中最典型的當屬科舉考試。

兩考生爭狀元之位,皇帝讓二人以明月為題寫詩,當場就選出了狀元

在古代,科舉考試是一個讀書人步入仕途最主流也是最正統的方式,不管是寒門學子還是書香門第之後,都希冀透過這條路實現自己的抱負。但是每次那麼多的考生,科舉考試錄取的終究只是其中的極少一部分,剩下的便只能留待下次或者是心灰意冷絕了心跡。所以在科舉考試中是沒有“謙讓”一說的,有的只是“百舸爭流”。

兩考生爭狀元之位,皇帝讓二人以明月為題寫詩,當場就選出了狀元

明代有位才子,叫倫文敘。小的時候,家裡特別窮,一家人的收入也只能勉強混個溫飽,沒能力供倫文敘上私塾學習。不過好在倫文敘父親有些學問,便在閒暇之餘自己教倫文敘識文斷字。7歲的時候,因為經常去村裡一間私塾偷聽,私塾的先生見他好學便收他為學生免費學習。倫文敘也是沒有讓先生失望,八九歲時便在鄉間有了“神童”之稱。不過天有不測風雲,後來私塾先生因病去世,倫文敘只能再度輟學,不過他始終沒有放棄鑽研學問,一邊靠著賣菜餬口一邊讀書。

兩考生爭狀元之位,皇帝讓二人以明月為題寫詩,當場就選出了狀元

如果按照這樣的走向發展下去,或許倫文敘此生都難有出頭之日,畢竟古代讀書人需要靠時間來打磨沉澱學問,他需要為了生計而奔波,又遭遇輟學,哪怕是再忙裡偷閒終究是杯水車薪。索性倫文敘是個有心人,為自己爭取到了完成學業的機會。在某次在西禪寺賣完菜準備回家的時候,倫文敘聽見外面突然變得很熱鬧,一問才知道是當時的兩廣總督吳琛來此上香,這吳琛本也是有名的大才子,於是倫文敘便先行進了寺廟大堂,躲在了神臺下面。吳琛上香時正好看見他,一問才知道是附近有名的“神童”,於是便出了個對聯考他:

一介寒儒,攀龍、攀鳳、攀丹桂

本就是為了向吳琛展示自己才學的倫文敘,對此也並沒有太多顧忌,隨口便對出了下聯:

三尊寶佛,坐鰲、坐象、坐蓮花

吳琛瞬時便對倫文敘刮目相看,再聽聞他的不幸遭遇,也有所同情,於是便資助他完成了學業。

兩考生爭狀元之位,皇帝讓二人以明月為題寫詩,當場就選出了狀元

多年寒窗苦讀,32歲時倫文敘進京赴考,高中進士,和當時的湖廣名士柳先開並列榜首。但是自古狀元只有一位,所以在殿試的時候皇帝便讓他們二人以“明月”為題寫詩,誰寫的好誰便是狀元。

柳先開本是顯貴出身,一直看不起寒門出生的倫文敘,在此之前他就曾多次羞辱倫文敘。在這個爭奪狀元的關鍵時刻,他自然奮勇爭先,寫了下面這首詩:

讀盡天下九州賦,吟通海內五湖詩。

月中丹桂連根拔,不許旁人折半枝。

這首詩前兩句是柳先開自誇自己的才學,讀盡天下書,遍吟五湖詩,可謂是口氣不小。後兩句則更是氣焰囂張,“蟾宮折桂”在古代代表的就是科舉高中,柳先開這兩句的意思就是狀元之位非他莫屬,不僅如此,他還隔空喊話倫文敘,自己是不會讓他奪取狀元的。

兩考生爭狀元之位,皇帝讓二人以明月為題寫詩,當場就選出了狀元

倫文敘面對柳先開的咄咄逼人,絲毫沒有怯場,從容地道出了自己寫的詩:

潛心奮志上天台,瞥見嫦娥把桂栽。

偶見廣寒宮未閉,故將明月抱回來。

前兩句和柳先開一樣,寫的也是自己為了科舉考試努力讀書,現在有機會能夠爭取狀元之位。後兩句則是一展自己的雄心壯志,柳先開只是想蟾宮折桂而已,而自己不僅要蟾宮桂樹,更要這承載著它們的明月。

不管是從氣魄還是想象力上,倫文敘都是完勝柳先開。皇帝聽完倫文敘的詩作之後連連叫好,直呼:狀元非你莫屬。於是倫文敘便力壓柳先開,當場成了狀元郎。

兩考生爭狀元之位,皇帝讓二人以明月為題寫詩,當場就選出了狀元

倫文敘的詩詞流傳於後世的並不多,所以後世對於他的文學水平其實瞭解並不是很多。不過倫文敘在教育後輩上卻十分厲害,他有5個兒子,其中三個高中進士,加上他正是“一門四進士”,這在古代來說不僅少見,更是光耀門楣。其實從這個方面我們也不難推斷出倫文敘確實是有真才實學的,要不也很難教出三個進士兒子。

對於倫文敘和柳先開的“明月詩”,如果是讓你選,你會選他們誰做狀元呢?歡迎在評論區談談你對這兩首詩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