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這首七言絕句,人人都會背,但詩人的感情很深

絕句杜甫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

我是沉於古詩,為您解讀古詩的感情脈絡,讓您瞭解古詩中的感情表達方法。

今天我們來讀杜甫的這首《絕句》。

這首詩大家都太熟悉了,我們儘量把文字壓縮的少一些。

廢話不多說,直接讀詩。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裡船。

寫作背景:這首詩寫於公元764年春,安史之亂剛結束,杜甫仍居住在成都草堂。

這首詩可以講的東西很多,我們只講感情。

杜甫這首七言絕句,人人都會背,但詩人的感情很深

兩隻黃鸝

1、兩個黃鸝鳴翠柳

(1)詩人寫“黃鸝”有什麼含義?

我們講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時,提到過,黃鸝有兩個特點:一是叫聲很動聽;二是黃鸝膽小,喜歡待在人少的地方。

這說明兩點: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

詩人聽到黃鸝的叫聲,心情很愉悅

其次,平時很少見到的黃鸝,現在來到詩人身邊,這更像是一份驚喜。

所以詩人聽到黃鸝的叫聲,

愉悅之情中還有驚喜之情。

(2)“兩個”有什麼含義呢?

兩個黃鸝在樹上鳴叫,很顯然它們不孤單,它們是歡快地在叫。

如果只有一個黃鸝,是很難歡快的,一個黃鸝多少會有點孤單。

這又增加了詩人心中的喜悅之情,

詩人此時的心情也是歡快的

(3)“翠柳”有什麼含義?

翠柳,說明是新柳。

黃鸝很膽小,為什麼在翠柳上歇息呢?

說明翠柳很茂密,讓黃鸝感覺到很安寧,所以兩個黃鸝才在翠柳上歡快地歌唱。

那麼詩人也很歡快,說明詩人也感覺很安寧,他的安寧又是因為什麼呢?

聯絡詩人寫詩的背景,我們不難推測,因為安史之亂結束,周圍的環境彷彿煥然一新,讓詩人感覺到很安寧。

這是借喻的手法,詩人把黃鸝比作自己,把翠柳比作戰亂後煥然一新的環境,透過黃鸝的叫聲來表達自己心中的安寧和歡快之情。

杜甫這首七言絕句,人人都會背,但詩人的感情很深

一行白鷺上青天

2、一行白鷺上青天

(1) “一行白鷺”有什麼含義?

這說明不是一隻白鷺,而是排整齊的一行白鷺。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白鷺遇到危險或者有外物干擾,還能排成一行嗎?

很顯然,白鷺只有在非常悠閒(沒有外物干擾)的情況下,才能排成行。

一行白鷺,表達的是一種悠閒的心情,這也正是詩人的心情。

(2)“上青天”又有什麼含義呢?

我們先要回答:白鷺為什麼要上青天?

這個很好回答,白鷺排成行飛得越高,遇到的危險越小,因為其他能干擾它們飛行的事物,很難飛那麼高。

只有這樣,它們才能順利飛達下一個目的地。

這樣大家理解了吧?

白鷺上青天,是為了順利到達下一個目的地。

(3)詩人有什麼樣的感情?

白鷺現在很悠閒地上青天,是為了到達下一個目的地。

詩人現在也很悠閒地看著這行白鷺,那麼詩人想不想實現自己的目標呢?

很顯然,杜甫一生都在想著為國為民,怎麼可能不想?

更何況,現在戰亂已經結束,正是為國出力的時候,詩人當然想上青天去實現自己的抱負。

也就是說,“一行白鷺上青天”,其實表達了詩人對實現自己抱負的渴望之情。

這也是借喻的手法,詩人把自己比作白鷺,把青天比作實現自己的抱負。

杜甫這首七言絕句,人人都會背,但詩人的感情很深

成都西嶺雪山

3、窗含西嶺千秋雪

這句話我們直觀的理解是:詩人從窗戶往外望去,看到了西嶺千年未融化的雪。

(1)詩人為什麼要用“含”字呢?

含,是包含、含有的意思。

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透過視窗可以看到西嶺上的雪;二是窗戶上含有殘留的雪,詩人用誇張的想象,認為這些殘雪就是西嶺千年未融化的雪。

我覺得這兩種景物是同時存在的。

首先,現在在成都偶爾也能看到西嶺雪山,古時候沒有那麼多建築物遮擋,應該也能看見。

其次,如果只寫能看到外面的西嶺雪山,千秋雪仍然屬於比較抽象的景物。而如果,把窗戶上的殘雪想象成成千秋雪,就可以讓千秋雪更形象化。

(2)這句話有什麼含義呢?

千秋雪,是歷經千年未融化的雪。

也就是說,要融化千秋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如果窗戶上含有的殘雪,就是千秋雪呢?

那麼,隨著春天的來臨,殘雪就會慢慢融化掉,也就是說,千秋雪也會慢慢融化掉。

詩人想表達的觀點就是:隨著春天的來臨,千秋雪都能融化,還有什麼困難過不去呢?

這反映出

詩人充滿了自信,自己遭受的苦難都會過去,現在正是施展抱負的時候

這是先用誇張,再用借喻的手法,把千秋雪縮小成窗戶上的殘雪,再把它借喻成詩人曾經遭受的苦難。

杜甫這首七言絕句,人人都會背,但詩人的感情很深

4、門泊東吳萬/裡船

(1)“東吳船”有什麼含義?

東吳,就是指三國時期的東吳,在長江下游一帶。

詩人現在在成都,距離東吳確實很遠,而門口有東吳過來的船,

說明水路已經開通

(2)為什麼還要用“萬/裡”兩個字呢?

“東吳”兩個字,已經能說明路途遙遠,為什麼還要用萬/裡兩個字呢?

很顯然,這是誇張的手法,為了補充說明路途之遠。

詩人為什麼要強調路途之遠呢?

雖然戰亂已經平息,但是不論是東吳的商船還是客船到成都來,還是要經過“萬/裡”遠的路程,這一路肯定也是艱難險阻。

我們想一想,詩人要實現自己的抱負,他要去哪裡呢?

長安,對吧?

那麼,成都到長安,路途中是不是也充滿了艱難險阻?

退一步說,即使他到了長安,仕途就真的能一帆風順嗎?

很顯然,詩人對此是非常不確定的。

所以,詩人在這裡用“萬/裡”兩個字,更是在說:自己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仍然有萬/裡之遙。

於是,詩人剛才滿滿的自信心,又變成了失落之情。

杜甫這首七言絕句,人人都會背,但詩人的感情很深

杜甫草堂

5、整首詩的感情脈絡

首先,

詩人用借喻的手法,把自己比作黃鸝,表達詩人對戰亂結束的歡快之情;

其次,

詩人用借喻的手法,把自己比作白鷺,表達了詩人對實現自己抱負的渴望之情;

然後,

詩人先誇張再借喻的手法,先把千秋雪縮小成窗戶上的殘雪,再把自己曾經的苦難比作千秋雪,表達自己有信心實現自己抱負的壯志豪情;

結尾,

詩人再用誇張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有萬/裡之遙,又產生了失落之情。

大家可以看到,這首詩

雖然描寫的景物很美,而且大家很容易想象其中的畫面,但是要讀懂詩人的感情,並不容易。

詩人

透過借喻和誇張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藏在描寫的景物中,而且感情富有變化,甚至充滿矛盾

(由信心滿滿變成失落),這就讓整首詩變得更加朦朧。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謝謝您的耐心閱讀!

我是沉於古詩,為您解讀古詩的感情脈絡,讓您瞭解古詩中的感情表達方法。

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我,每天我都會為您解讀至少一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