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1911年5月,清政府將已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築路權收歸“國有”,馬上又出賣給英、法、德、美4國銀行團,激起粵、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強烈憤慨,引發保路運動。四川保路運動發展成武裝起義後,清政府抽調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革命黨人決定在武昌發動起義。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隨後,其他各軍計程車兵紛紛響應,起義軍很快控制了武漢三鎮,併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武昌起義勝利後的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職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新的共和政體就此產生。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佈了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法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於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願、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等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檔案。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袁世凱在英國等列強支援下,奉清政府命率軍南下攻陷漢口、漢陽,以武力威脅革命勢力,又利用革命黨人急於完成統一的願望,誘使其展開和議。在內外交困和重重壓力之下,孫中山被迫發表宣告: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即舉袁做大總統。袁世凱隨後又以南方革命黨的共和要求,對已束手無策的清政府施壓。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佈《清帝遜位詔書》,宣告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2月15日,南方的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成果,就這樣落到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的手中。